如今,分享活动是产品拉新促活的重要手段,可不少活动要么违规被下架,要么转化率低得可怜。其实,关键在于没摸透用户心理。只要顺着用户的心理来设计,既能守住合规底线,又能让转化率飙升。
🌟抓住损失厌恶心理,降低分享门槛
损失厌恶是说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损失更让人难以接受。设计分享活动时,就得利用这种心理,让用户觉得不分享就亏了,但又不能让他们觉得被强迫。
比如,很多电商平台会给用户发放优惠券,但这优惠券不是直接能用,得分享给好友助力才能解锁。用户已经拿到了优惠券的 “影子”,要是不分享,就拿不到实实在在的优惠,这种 “损失感” 会促使他们行动。
不过,分享门槛不能太高。要是让用户分享给十几个好友才能解锁,大部分人会直接放弃。可以设置分享给 1 - 2 个好友就能获得部分优惠,分享给更多好友优惠力度加大,这样既利用了损失厌恶心理,又照顾到了用户的接受度。
还有,分享流程要简单。点击分享按钮,一键发送到微信、QQ 等社交平台,不需要用户额外编辑文字。太复杂的操作会消耗用户的耐心,就算有损失感,他们也可能嫌麻烦而放弃。
🌈利用社会认同心理,营造分享氛围
社会认同心理是指人们在不确定怎么做时,会看别人怎么做。要是让用户看到很多人都在参与分享活动,他们就更可能跟着做。
在活动页面显示 “已有 10 万 + 用户成功分享”“XX 地区有 3000 人正在分享” 等数据,这些数字能给用户一种 “大家都在做,我也应该试试” 的感觉。不过,这些数据得是真实的,虚构数据不仅违规,还会让用户觉得被欺骗,反而影响信任度。
还可以展示用户的分享成果。比如,在活动动态里显示 “用户 A 分享后获得了 XX 奖励”“用户 B 通过分享解锁了高级权限”,配上用户的头像和昵称(要经过用户同意)。真实的案例比单纯的数字更有说服力,能让其他用户觉得 “他们能做到,我也能”。
另外,设计一些互动环节,让用户看到好友的参与情况。比如,在微信小程序里,用户能看到自己的好友是否参与了分享活动,好友获得了什么奖励。当用户发现身边的人都在玩,就会产生融入其中的欲望,从而主动分享。
🎯满足自我实现需求,设计荣誉体系
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希望得到认可和赞赏。在分享活动中加入荣誉体系,让用户通过分享获得成就感,能大大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设置不同的分享等级,比如 “分享新手”“分享达人”“分享大师” 等。用户分享的次数越多、带来的新用户越多,等级就越高。等级提升时,给予相应的称号和展示,比如在个人主页显示专属勋章。这些虚拟的荣誉能让用户觉得自己很厉害,愿意继续分享。
还可以定期评选 “分享之星”,在 APP 首页或社群里展示。给 “分享之星” 一些额外的奖励,比如限量周边、专属服务等。被公开表扬会让用户的自我价值得到体现,他们会更有动力去分享,甚至会主动带动身边的人参与。
不过,荣誉体系的设置要合理,不能让用户觉得遥不可及。等级之间的差距要适中,奖励也要和用户的付出相匹配。要是用户觉得再怎么努力也得不到高级别荣誉,就会失去兴趣。
🎁借助利益驱动心理,设置合理奖励
利益驱动是最直接的促使用户分享的方式,但奖励设置不合理,要么成本太高,要么吸引不了用户,甚至可能违规。
奖励要和用户的需求相关。比如,教育类 APP 可以设置课程优惠券、免费课时作为奖励;电商 APP 可以用满减券、实物奖品吸引用户。用户觉得奖励对自己有用,才会有分享的动力。
奖励可以采用阶梯式设置。分享 1 次给 10 元优惠券,分享 3 次给 30 元优惠券,分享 5 次给 50 元优惠券加实物小礼品。这样能激励用户不断分享,提高分享的次数和质量。
还要注意,奖励不能是 “虚假宣传”。承诺给用户的奖励一定要兑现,不能用 “最终解释权归商家所有” 来推脱责任。之前有平台搞活动说分享能抽手机,结果中奖率低到几乎为零,还被用户投诉,最终受到了处罚。这种违规的做法得不偿失。
🛡️合规是底线,规避风险有技巧
设计分享活动,合规永远是第一位的。一旦违规,活动被下架是小事,还可能面临罚款,影响品牌形象。
不能搞 “拉人头” 式的传销行为。比如,要求用户分享给一定数量的人并让他们付费,才能获得高额奖励,这种模式明显违规,坚决不能碰。
活动规则要清晰透明。在活动页面明确说明分享的方式、奖励的领取条件、活动时间等信息,不能有模糊不清的表述。用户有知情权,要是因为规则不明确引发纠纷,平台很难脱责。
还要遵守各平台的规则。在微信里搞分享活动,不能诱导用户分享到朋友圈,不能用虚假信息欺骗用户点击。之前很多 H5 活动因为违反微信规则被封杀,就是前车之鉴。
另外,要保护用户的隐私。不能要求用户分享时提供过多的个人信息,也不能将用户的分享数据随意泄露。尊重用户的隐私,才能赢得用户的信任。
📊数据复盘,优化活动效果
活动上线后,不是就万事大吉了,要通过数据复盘,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不断优化活动设计。
关注分享转化率,也就是看到活动后实际进行分享的用户比例。要是转化率低,可能是奖励不够吸引人,或者分享门槛太高,得针对性地调整。
看看新用户的留存率。通过分享活动带来的新用户,要是留存率低,说明活动吸引来的用户不是目标用户,可能是奖励设置有问题,吸引了一批只为奖励而来的 “羊毛党”。
还要分析用户的分享路径。用户更倾向于分享到哪个平台?是微信好友、朋友圈还是 QQ?了解这些数据,能让我们在后续活动中重点布局这些平台,提高分享效率。
结合数据不断调整活动策略,才能让分享活动越来越完善,既符合用户心理,又能保证合规和高转化率。
总之,利用用户心理学设计分享活动,要抓住用户的损失厌恶、社会认同、自我实现、利益驱动等心理,同时坚守合规底线,通过数据复盘不断优化。这样才能做出既受欢迎又有效果的分享活动,为产品带来实实在在的增长。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