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运营中,诱导分享是个雷区。很多时候,咱们可能不知不觉就踩了坑。今天就来好好聊聊公众号诱导分享那些事儿,给大家一份自查指南,赶紧对照着检查下自己的历史推文。
📌 先搞懂:啥是公众号诱导分享?平台规则有哪些?
公众号诱导分享,简单说就是运营者通过各种手段,促使用户把公众号的文章分享到朋友圈、微信群或者给好友。这种行为,微信公众平台是明确禁止的。
微信为啥禁这个?主要是为了维护良好的用户体验和社交环境。想想看,如果朋友圈和群里全是被诱导分享的内容,用户肯定会觉得烦。平台规则里说得很清楚,一旦发现公众号有诱导分享行为,会根据情节轻重进行处理,轻则警告、限制功能,重则直接封号。
咱们做公众号,肯定不想因为这个栽跟头。所以,搞明白诱导分享的边界在哪儿,特别重要。别觉得自己只是想让更多人看到文章,没别的坏心思就没事,平台可不管你初衷是啥,只看行为本身。
🎣 这些利益诱惑类行为,你家推文有吗?
利益诱惑是最常见的诱导分享套路。咱们得好好查查自己的历史推文,有没有用物质奖励引诱用户分享。
比如有些推文里写着 “分享本文到 3 个微信群,截图发给后台,就能领取价值 100 元的优惠券”。这种直接用具体利益作为交换,让用户分享的,妥妥是诱导分享。
还有那种搞抽奖的,“分享文章后才能参与抽奖,奖品是最新款手机”。把分享作为参与抽奖的前提条件,这也不行。用户参与活动应该是自愿的,不能和分享捆绑在一起。
另外,像 “分享后就能解锁隐藏福利”“分享给好友可获得积分,积分能兑换商品” 这类,也是在利用利益诱导用户分享。咱们检查的时候,就得看推文中有没有把分享和具体的利益回报直接挂钩。
🤯 情感绑架类诱导,更容易让人中招
情感绑架类的诱导分享,有时候没那么明显,但杀伤力可不小。咱们得仔细琢磨下自己的推文,有没有用情感绑住用户,逼着他们分享。
最典型的就是 “不转不是中国人”“不分享就是不爱父母” 这种。用爱国、亲情这些厚重的情感来绑架用户,让他们觉得不分享就会受到道德谴责。这种行为特别让人反感,平台肯定是严打的。
还有那种利用用户同情心的,“这是一个可怜孩子的故事,不分享就是没爱心”。虽然可能是想传递正能量,但用这种方式逼着用户分享,就踩线了。
咱们写推文的时候,抒发情感没问题,但不能把分享和情感道德绑架在一起。检查历史推文时,要看看有没有类似 “不分享就怎样” 的表述,哪怕是比较隐晦的,也得警惕。
🎭 虚假承诺类诱导,坑了用户也害了自己
虚假承诺类的诱导分享,就是给用户画个大饼,说分享后能得到啥好处,但实际上根本做不到。这种行为既骗了用户,也破坏了公众号的信誉。
比如 “分享本文,你的微信步数就能增加 10000 步”“分享后能提高芝麻信用分”。这些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明显是虚假承诺,目的就是骗用户分享。
还有些推文说 “分享后就能看到明星的私密照片”“分享可获取考试答案”,结果用户分享了之后,啥也看不到,或者看到的是无关内容。这也是典型的虚假承诺诱导分享。
咱们自查的时候,要看看推文中承诺的分享后的好处,是不是真的能兑现。如果只是为了吸引分享而瞎承诺,赶紧改,不然被用户举报,平台一查一个准。
🔍 自查方法:这样查,才能不漏掉一篇
定期回顾历史推文是最基础的自查方法。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从最近的推文开始,往前翻,一篇一篇看。
看的时候,重点关注文末和文中有没有引导分享的语句。比如有没有 “快分享给你的好友吧”“分享到朋友圈有惊喜” 这类话,虽然有些看起来很平常,但结合上下文,可能就带有诱导性。
还可以建立一个检查清单,把上面说的利益诱惑、情感绑架、虚假承诺等类型列出来,每篇推文都对照着勾选,看看有没有符合的情况。这样查起来更系统,不容易遗漏。
另外,也可以让团队里的其他人帮忙检查,毕竟自己写的东西,有时候会有盲区,别人可能更容易发现问题。发现有疑似诱导分享的内容,赶紧标记下来,准备整改。
✅ 发现问题别慌,这样整改准没错
一旦发现历史推文有诱导分享行为,别慌,及时整改就能把损失降到最低。
首先,对于已经发布的有问题的推文,能删除的就赶紧删除。如果已经有很多用户看过了,删除后最好发一篇说明,向用户道歉,解释情况,争取用户的理解。
然后,修改推文中的诱导性内容。比如把 “分享到朋友圈就能领红包” 改成 “想要领取红包,可以在后台回复关键词‘红包’了解参与方式”,去掉和分享的捆绑。
对于情感绑架类的内容,直接删掉那些带有绑架性质的语句,换成更温和、自愿的表述,比如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欢迎分享给身边的人”。
虚假承诺类的就更简单了,把虚假的承诺删掉,换成真实、有价值的内容。整改完之后,一定要再检查一遍,确保没有遗漏的问题。
以后写推文的时候,也要时刻提醒自己,避免出现诱导分享的内容。可以在发布前,让团队成员按照自查清单再检查一遍,形成一个规范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