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众号的朋友,估计都遇到过这种情况。辛辛苦苦写了篇文章,自己读了三遍觉得特有意思,结果发出去阅读量刚过百,涨粉更是零。这时候别先怪平台流量少,得想想,你写的东西,真的是用户想看的吗?
📱 你写的内容,用户真的需要吗?—— 戳破 “自嗨” 的泡沫
很多人做公众号,一开始都带着一股子热情。今天写公司年会多热闹,明天发团队加班多辛苦,后天又来篇创始人的创业感悟。写完还不忘转发到朋友圈,配文 “求关注”。可用户打开一看,关我啥事啊?反手就是一个退出。
这就是典型的 “自嗨”。自嗨型内容有个共同特点,所有的表达重心都在 “我” 身上。我想展示什么,我想传播什么,我觉得什么重要。完全没考虑屏幕那头的用户,他们打开这篇文章,是想解决焦虑,还是想找点乐子,或者单纯想学点东西。
之前见过一个母婴类公众号,早期天天发 “我们的产品多安全”“我们的团队多专业”。数据惨到不行,运营者还委屈,说自己说的都是实话啊。后来改了方向,开始写 “宝宝辅食怎么加才科学”“半夜哭闹可能是这 3 个原因”,不到半年,粉丝从几千涨到了五万多。
你看,用户不是不买账,是不买 “自嗨” 的账。他们关注一个公众号,本质上是做了一笔交易 —— 我花时间看你的内容,你得给我点什么。要么是信息价值,比如告诉我一个不知道的知识点;要么是情绪价值,比如让我笑一笑,或者觉得 “啊,原来不止我这样”;要么是实用价值,比如教我一个能立刻用上的小技巧。
别总想着 “我要表达”,先问问 “用户要什么”。这一步没想明白,写再多都是白搭。
🎯 什么是 “利他”?先搞懂用户要的 “价值” 长什么样
“利他” 这两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容易走偏。有人觉得,利他就是天天发福利,抽奖送东西。可你看那些靠抽奖涨起来的粉,福利一停,取关比谁都快。这不是真的利他,这是 “利益交换”,而且是最脆弱的那种。
真正的利他,是持续提供用户需要的、且只有你能给的价值。这种价值得有三个特点:精准、独特、可持续。
精准,就是对准用户的真实需求。不是你猜的需求,是用户真的在想的事。比如职场号,别总写 “如何做好时间管理” 这种大而空的话题。用户可能更关心 “领导突然加任务,怎么拒绝不惹麻烦”“工资没涨,要不要主动提离职”。这些具体的、带着焦虑的问题,才是精准需求。
独特,就是你给的东西,别处不好找。现在信息太多了,用户刷一刷朋友圈,看几条短视频,该知道的差不多都知道了。你的内容如果和别人一模一样,凭什么让用户留下?要么是角度独特,比如别人写 “职场沟通技巧”,你写 “内向者怎么高效沟通,不用强迫自己变外向”;要么是细节独特,比如别人说 “旅行要带身份证”,你说 “旅行时身份证最好和银行卡分开放,万一丢了能减少损失”。
可持续,就是你能一直写下去。别今天跟风写热点,明天追个新话题,自己都不知道下一篇写啥。利他不是一次性的,得让用户觉得 “关注你,以后还能看到有用的东西”。这就需要你找到自己的能力圈,在擅长的领域深耕。
之前有个美食号,专门教上班族做快手菜。她的内容特别简单,就是 “30 分钟搞定一顿饭”,食材都是超市常见的,步骤拍得清清楚楚。粉丝不多,但粘性特别高。因为她提供的价值精准(上班族没时间做饭)、独特(比菜谱 APP 更接地气,全是实操经验)、可持续(只要还有人上班,就需要快手菜)。
所以说,利他不是讨好,是找准自己的位置,然后告诉用户:“我就在这儿,你需要的时候,随时来拿。”
🔄 从 “我想说” 到 “用户要”,内容生产逻辑得整个反过来
思维转变,说起来是一句话,落到内容上,得改一整套生产流程。以前可能是 “我有个想法→写出来→发出去”,现在得变成 “用户有什么问题→我能不能解决→怎么说用户才听得进去→发出去看看反馈→再调整”。
第一步,建立用户需求库。别拍脑袋想选题,去搜集用户真正的困惑。评论区里用户问的问题,朋友圈里大家在吐槽的事,知乎上相关话题的高赞回答,甚至和目标用户聊天时他们提到的烦恼,都可以记下来。这些东西攒多了,选题就不愁了。而且每个选题后面最好标上 “这个问题困扰多少人”“解决了有多大价值”,优先写那些高频、高价值的需求。
第二步,内容输出时,把 “用户视角” 焊在脑子里。写的时候多问自己:如果我是用户,看到这句话会觉得有用吗?会不会觉得太复杂?能不能一句话就明白你想说啥?比如写一篇关于 “公众号排版” 的文章,别一上来就说 “字体要选微软雅黑”,先想想用户可能是个新手,他更想知道 “排版不好看,粉丝留不住怎么办”“简单三步,让排版立刻变舒服”。
有个小技巧,多用人称代词 “你”。少写 “我们认为”,多写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情况”。这样用户读的时候,会觉得你在跟他说话,而不是在听你演讲。
第三步,结尾别干巴巴的。自嗨型内容的结尾,常常是 “今天就说到这,欢迎留言”。利他型内容的结尾,得给用户一个 “下一步”。比如 “你下次写文案的时候,试试把‘我’换成‘你’,效果可能不一样,记得回来告诉我有没有用”。或者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经历,评论区分享一下,我会选几个具体问题,下次专门写文章解答”。让用户觉得,关注你之后,还有互动的可能,还有后续的价值。
说真的,这个转变过程挺难的。毕竟谁都想表达自己,但做公众号不是写日记,得学会把自己的表达欲,藏在给用户的价值里。
📈 利他思维怎么让粉丝主动靠近?看看这些实操后的变化
别觉得思维转变是虚的,它能直接反映在数据上。我见过一个情感号,以前总写 “我对爱情的看法”,粉丝涨得特别慢。后来改成 “你有没有过这种时候,明明很爱对方,却总说伤人的话”,阅读量直接翻倍,评论区全是 “对对对,我就是这样”。
这就是利他思维的魔力 —— 当用户觉得 “这篇文章在说我”“这篇文章能帮我”,他会主动关注,甚至主动分享。因为分享的时候,他其实是在告诉别人 “你看,这个东西对我有用,也可能对你有用”,这本身也是一种利他行为。
怎么判断自己的内容是不是真的利他?看两个数据:完读率和转发率。完读率高,说明用户觉得内容有价值,愿意看完;转发率高,说明用户觉得内容不仅对自己有用,对别人也有用。如果这两个数据不好,先别怀疑平台限流,先想想是不是内容还在 “自嗨”。
还有个小细节,回复评论的时候,也得带着利他思维。别只说 “谢谢支持”,如果用户在评论区提了问题,哪怕简单,也认真回答。比如用户问 “那 XX 情况怎么办”,你可以说 “这个问题挺好的,我下次专门写一篇,到时候 @你”。用户会觉得自己被重视了,这种被重视的感觉,也是一种价值。
有个教育类公众号,运营者每天花半小时回复评论,虽然辛苦,但粉丝粘性特别高。因为用户知道,在这里不仅能看到有用的内容,还能得到针对性的解答。
所以说,利他不是单向付出,是你先给用户足够的价值,用户再用关注、转发、互动来回报你。这是一种良性循环,比任何涨粉技巧都管用。
💡 思维转变后,这些坑可别踩
不是说转成利他思维就万事大吉了,有些坑踩了,照样涨不了粉。
第一个坑,利他变成 “讨好”。总想着 “用户会不会喜欢”,结果写出来的内容没了自己的风格,谁都不得罪,也谁都记不住。利他是提供价值,不是让你变成好好先生。该有态度的时候就得有态度,比如明确告诉用户 “这种做法是错的,别学”,反而更容易获得信任。
第二个坑,只看短期效果,忽略长期价值。有些内容确实能带来一时的流量,比如追个低俗热点,但对公众号的长期形象没好处。用户关注你,是因为相信你能持续提供有价值的内容,不是来看你蹭热度的。
第三个坑,忘了 “利他” 也需要 “利己”。公众号运营是个长期活儿,只付出不收获,很难坚持下去。这里的 “利己” 不是指骗粉骗钱,而是通过提供价值,获得合理的回报,比如广告收入、知识付费等。只有让自己活下去,才能持续给用户提供价值。
说到底,从自嗨到利他,不只是内容风格的转变,是整个运营逻辑的重构。它要求你把用户放在中心位置,把 “提供价值” 当成核心目标。
这事儿不容易,但只要开始转变,你会发现,涨粉不再是费劲巴拉求来的,而是用户主动走过来,说 “我需要你”。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