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笔记只配几十个赞?先看看选题是不是在 “自说自话”
刷到过太多这样的笔记 —— 博主对着镜头碎碎念自己今天喝了什么奶茶、买了什么色号的口红,全程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结尾还疑惑 “为什么没人看啊”。说真的,这种笔记能有几十个赞都算平台给面子了。
自嗨型选题有个通病:把 “我想写” 当成了 “别人想看”。你可能觉得自己的生活细节特别有趣,比如 “记录第 365 天喝美式”,但对陌生人来说,这和刷到邻居家的监控录像没区别 —— 毫无信息量,更谈不上价值。
真正能火的笔记,选题里藏着读者的 “隐性需求”。比如同样是写奶茶,有人会分析 “打工人喝奶茶不发胖的 3 个技巧”,有人会测评 “10 元以内的平价款奶茶横评”。你看,后者把 “我喝了什么” 变成了 “你能得到什么”,这就是差距。
🔍 自嗨选题的 3 个 “死亡信号”,你中了几个?
第一个信号:选题里全是 “我”。打开笔记标题,满眼都是 “我觉得”“我喜欢”“我的日常”。不是说不能写自己,而是只聚焦自己的感受,忽略读者的情绪连接点。比如写旅行,有人写 “我在大理的 7 天流水账”,有人写 “大理避坑指南:这 3 个网红景点千万别去”。前者是个人日记,后者解决了读者的实际问题。
第二个信号:把 “小众” 写成了 “孤僻”。有些博主痴迷小众爱好,比如 “收集不同品牌的铅笔刀”,然后抱怨没人看。小众选题不是不能做,但得找到大众切入点。同样是铅笔刀,换成 “学生党必备:5 款平价铅笔刀测评,最贵不超过 10 元”,瞬间就从 “自嗨收藏” 变成了 “实用指南”。
第三个信号:没有 “传播钩子”。自嗨型笔记往往像封闭的玻璃房,读者看完觉得 “哦,知道了”,但不会想转发。而爆款笔记里藏着让读者忍不住分享的点 —— 可能是 “太真实了” 的共鸣,可能是 “学到了” 的价值,也可能是 “不转不行” 的情绪刺激。比如 “30 岁才明白:父母说的这 5 句话全是坑”,光看标题就想转给同龄人讨论。
💡 从 “自嗨” 到 “爆款”,只差这一步:把选题放进 “需求漏斗”
先问自己第一个问题:这个选题能解决读者的什么问题? 是省钱、省时间,还是避坑、涨知识?如果答案是 “就是想分享”,那大概率要凉。比如写护肤,“我最近用了 XX 面霜” 不如 “油痘肌实测:这款面霜用 3 天就能消红肿”—— 后者直接点出了 “油痘肌” 的痛点。
再问第二个问题:这个选题能引发多少人的共鸣? 共鸣人群越广,传播潜力越大。“我和闺蜜吵架了” 太个人化,但 “和闺蜜冷战 3 天,我悟到了维持友谊的 3 个规则” 就不一样了,只要有朋友的人都能代入。
最后问第三个问题:读者看完有什么 “行动理由”? 是点赞表示 “我也是”,还是收藏 “以后用得上”,或者转发 “提醒别人”?自嗨型笔记往往让人看完就划走,而有行动理由的笔记,互动数据至少翻 3 倍。
📊 3 个反自嗨选题公式,直接套用就能涨赞
公式一:人群 + 场景 + 解决方案。比如 “宝妈带娃逛超市,3 招搞定孩子乱要东西”,精准锁定 “宝妈” 人群,场景是 “逛超市”,解决方案是 “3 招”。这种选题自带明确的读者画像,平台也会更精准地推流。
公式二:颠覆认知 + 具体案例。大家都觉得 “早起好”,你写 “我试了 30 天早起,发现对普通人来说就是坑”,再配上自己的真实经历,就能引发讨论。颠覆常识的观点自带传播力,前提是有具体案例支撑,不然就成了抬杠。
公式三:情绪放大 + 细节共鸣。没人愿意看干巴巴的道理,但谁都逃不过情绪的牵引。比如 “加班到 10 点回家,发现地铁里全是和我一样的人”,没有大道理,只有细节描写,却能戳中无数打工人的心声。情绪类选题的关键是 “细节要具体,情绪要留白”,别把 “我好惨” 挂在嘴边,而是写 “泡面汤洒在键盘上时,突然不想努力了”。
🔄 检测选题是否自嗨的 “3 秒法则”
拿给一个陌生人看你的选题,3 秒内他能明白 “这篇笔记对我有什么用”,就算过关。如果他皱着眉问 “你想表达什么”,赶紧推翻重来。
还有个更简单的方法:打开你的收藏夹,看看自己常点赞的笔记都在写什么。你会发现,90% 的爆款都逃不开 “有用”“有趣”“有共鸣” 这三个词。把自己当成读者,用他们的视角审选题,比闷头写 100 篇自嗨文有用多了。
最后想说,写笔记不是写日记,读者的时间比你想象中更宝贵。与其抱怨没人看,不如花 10 分钟琢磨:这个选题,能让屏幕那头的人停下滑动的手指吗?想通了这一点,你的赞数只会多不会少。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