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先来看,公众号运营中,诱导分享可是个大坑。微信官方对这块的界定很严格,稍不注意就可能违规。那到底怎么判断公众号是不是在诱导分享呢?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
首先得搞清楚,微信官方是怎么定义诱导分享的。根据《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规范》和《微信外部链接内容管理规范》,诱导分享就是用各种手段强制或者引诱用户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比如利益诱惑、强制分享、夸张言语胁迫等。就像有的公众号说 “分享后才能领取红包”,或者 “不转不是中国人”,这些都属于诱导分享。
具体来说,诱导分享有哪些常见类型呢?一种是利益诱惑型。比如承诺用户分享后能获得现金奖励、实物奖品、优惠券等。之前有个案例,某公众号搞 “分享赢酒店试住” 活动,用户分享后不仅没得到试住机会,链接还被屏蔽了。这种就是典型的利益诱惑诱导分享。还有集赞、拼团、分享增加抽奖机会等,也都在微信禁止之列。
另一种是强制分享型。有些公众号要求用户必须分享文章到朋友圈,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比如查看答案、参与活动等。比如有的测试类文章,用户必须分享后才能看到测试结果,这就属于强制分享。还有的公众号在文章中设置弹窗,提示用户 “分享到朋友圈即可解锁全文”,这也是违规的。
夸张言语胁迫型也很常见。像 “转发后一生平安”“不转家人有难” 这类文案,就是用夸张的言语来胁迫用户分享。这类内容利用了用户的恐惧或同情心,虽然可能带来短期的分享量,但一旦被微信发现,处罚会很严重。
那怎么判断一个公众号的行为是否属于诱导分享呢?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先看文案。如果文章中频繁出现 “分享有奖励”“转发领福利” 等字眼,或者用 “必须”“一定” 等强制语气,就要小心了。比如 “分享到朋友圈,立即领取价值 999 元的课程”,这种明显带有利益诱惑和强制分享的意味。
再看流程设计。要是用户必须完成分享动作才能获得某个功能或内容,比如分享后才能下载资料、参与活动,那就可能是诱导分享。比如有的公众号要求用户分享文章到朋友圈,然后截图发送到公众号才能领取优惠券,这就违反了微信的规定。
还要注意活动规则。如果活动规则中明确将分享作为获得奖励的必要条件,比如 “邀请 3 位好友关注公众号,即可参与抽奖”,这就属于诱导关注,而诱导关注也是微信禁止的。另外,活动奖励如果是虚拟奖品,比如积分、流量等,也要谨慎设计,避免被认定为诱导分享。
知道了怎么判断,那公众号运营者该如何避免诱导分享呢?首先要调整活动设计。可以把分享作为额外奖励,而不是必要条件。比如用户不分享也能参与活动,但分享后可以获得额外的积分或优惠券。这样既不会违规,又能激励用户分享。
文案撰写也很关键。要避免使用强制或夸张的语言,改用更自然的表达方式。比如把 “分享到朋友圈,立即领取福利” 改为 “点击分享,和好友一起享受福利”。同时,不要在文案中承诺具体的奖励,而是强调分享带来的价值,比如 “这篇文章很实用,分享给好友一起看看”。
还可以利用微信允许的分享场景。微信禁止的是诱导分享到朋友圈,但允许用户自主分享到微信群或好友。所以公众号可以引导用户将内容分享到群里,或者通过客服消息、小程序等方式进行分享,这样既能扩大传播,又不会违规。
要是不小心违规了,会有什么后果呢?微信对诱导分享的处罚很严厉。第一次违规,可能会被封号 30 天、拦截链接、删除诱导增加的粉丝等。第二次违规,就可能被永久封号。比如之前有个公众号因为多次诱导分享,不仅账号被封,还被腾讯起诉,最终赔偿了 300 万元。
所以,公众号运营者一定要严格遵守微信的规定,避免触碰诱导分享的红线。平时要多关注微信官方的政策更新,定期自查公众号的内容和活动,确保符合规范。如果发现有违规行为,要及时整改,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总之,判断公众号诱导分享的关键在于看是否存在强制、利诱或胁迫用户分享的行为。运营者要从文案、流程设计、活动规则等方面入手,确保分享行为是用户自愿的。只有遵守微信的规定,才能让公众号健康发展,获得长期的流量和用户信任。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