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运营现在越来越不好做了,稍微不注意就可能踩坑。前阵子有个同行的号,就因为一篇文章里提到了 “最” 字,被判定为虚假宣传,不仅文章被删,还扣了信用分,半个月没法正常发推文。这事儿给我们提了个醒 ——没有靠谱的内部审核流程,运营就像走钢丝。今天就结合实际经验,聊聊怎么搭这套流程,把违规风险压到最低。
📝 先搞懂:公众号最容易踩的 5 类 “雷区”
想做审核流程,得先知道敌人是谁。根据微信公众平台最新的规则和我们接触到的案例,这几类违规最常见,也最容易被忽视。
政治敏感类绝对是头等大事。不光是不能提敏感人物、事件,连一些 “擦边” 的表述都要警惕。比如涉及国家机构的称呼必须准确,“中国” 不能写成 “天朝”,“政府部门” 不能用调侃的语气描述。之前有个本地号写政务新闻,为了显得 “接地气” 加了句玩笑话,结果被判定为 “损害国家机关形象”,直接封号 3 天。
虚假宣传和夸大表述是重灾区。很多编辑觉得 “最好”“第一”“绝对有效” 这些词能增强说服力,但微信明确规定不能用这类极限词。还有些养生号推荐产品,说 “吃了就能治糖尿病”,这已经不是夸大,是涉嫌医疗虚假宣传了 —— 这种情况一旦被举报,基本会面临封号处罚。
版权问题最容易被低估。现在微信对图片、文字、视频的版权审核越来越严。有团队图省事,从百度搜张图片就用,结果收到版权方的投诉;还有人觉得 “转载注明来源就行”,但实际上如果没获得原作者明确授权,即使注明来源也算侵权。上个月就有个情感号因为转载了一篇未授权的文章,被要求赔偿 5000 元。
广告合规常被忽略细节。不是所有广告都需要标注 “广告”,但商业推广性质的内容必须明确标识。更重要的是,有些行业根本不能在公众号发广告,比如医疗器械、电子烟、彩票等。有个母婴号帮朋友推了款 “儿童保健品”,没注意该产品没有保健品批号,结果被认定为 “发布违法广告”,信用分扣了 20 分。
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别大意。现在很多公众号会搞活动,让用户填手机号、身份证号。但如果没明确说明 “信息用途”,或者把收集到的信息外泄,就可能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之前有个职场号搞抽奖,收集了 2000 多个用户手机号,后来被发现用来发营销短信,直接被限制功能。
🔍 核心流程:从选题到发布,5 步 “过滤” 风险
知道了风险点,就得在每个环节设卡。我们团队现在用的 “五步法”,运行了半年,还没出过一次违规,大家可以参考。
选题阶段先过 “敏感筛”。每天选题会的时候,编辑要先填一张《选题风险表》,里面列清楚:是否涉及政治、宗教、医疗等敏感领域;是否有商业推广倾向;是否可能涉及他人隐私。比如有个编辑想写 “某明星离婚内幕”,一看涉及个人隐私,直接就被毙了。选题通不过的,绝对不能进入创作环节,这是第一道防线。
创作时要盯着 “关键词库”。我们整理了一份《高频违规关键词表》,分了几类:政治敏感词(比如错误的机构名称)、极限词(“最”“第一”)、医疗违规词(“治愈”“根治”)、低俗词(各类不雅表述)。编辑写稿时要对着查,写完后用微信自带的 “敏感词检测” 工具再扫一遍。有个小技巧 —— 把这些词存成文档,用 Ctrl+F 快速检索,效率会高很多。
配图和素材单独 “过三关”。图片必须从有版权的平台找,比如视觉中国、站酷海洛(注意:免费图库也可能有版权限制,一定要看清楚授权说明)。如果用用户提供的图片,必须让对方签《版权授权书》。文字素材里如果引用数据,比如 “某行业市场规模达 XX 亿”,必须注明来源,而且来源得是权威机构(统计局、行业协会等),不能用 “据网友爆料” 这种模糊表述。
初审由编辑自查 + 小组互审。编辑自己先对照《审核 checklist》过一遍,包括:标题有没有极限词、内容有没有敏感表述、配图版权是否清晰、广告是否标注。然后交给同组另一个编辑交叉审核 —— 别人看更容易发现问题,比如有次一个编辑写教育机构推荐,自己没觉得有问题,同事却发现提到了 “保过”,这属于虚假宣传,及时改了。
终审交给专门的 “合规专员”。这个岗位必须熟悉微信规则,最好是有 3 年以上运营经验的人。终审不光看内容,还要查格式 —— 比如广告文案有没有加 “广告” 标识,转载文章有没有附上原作者授权证明。终审通过后,要在《审核记录表》上签字,明确责任。我们规定,没经过终审签字的文章,绝对不能点 “发布”。
👥 明确分工:3 类核心角色的 “责任清单”
流程能落地,关键在人。一个 10 人左右的公众号团队,至少要明确这三个角色的职责,避免 “人人有责 = 人人无责”。
编辑是 “第一责任人”。别觉得审核是别人的事,编辑对自己写的内容负首要责任。写稿时要主动规避风险,比如不确定某个词能不能用,先记下来问审核员,别抱着 “先写了再说” 的心态。我们团队有个规定:编辑写的稿子如果出现低级违规(比如明显的极限词),当月绩效扣 10%—— 这样大家才会认真对待。
审核员要做 “规则活字典”。这个人不能只看稿子,还要定期更新知识库:每周收集微信公众平台的规则更新,每月整理行业内的违规案例。比如微信上个月刚调整了 “医疗健康内容” 的审核标准,审核员就得第一时间把新要求同步给所有人,并且在审核时重点检查相关内容。另外,审核员还要记录每次审核发现的问题,每周开个 10 分钟的小会,提醒大家注意。
运营负责人抓 “流程落地”。负责人不用盯每篇稿子,但要确保流程执行到位。比如抽查《审核记录表》有没有漏签,看看违规案例库有没有及时更新。更重要的是,出了小问题要及时处理 —— 比如有篇文章初审没发现问题,终审时才改过来,负责人就要分析:是初审标准太松,还是编辑对某个规则不熟悉?然后针对性解决,避免重复出错。
🛠️ 工具 + 制度:让审核流程 “不脱节”
光有流程和分工还不够,得有工具帮忙,再加上制度兜底,才能让审核持续有效。
这 3 个工具必须用起来。微信自带的 “敏感词检测” 是基础,写稿时就可以用,能过滤掉大部分明显的违规词。但它有局限,比如不能检测版权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搭配 “图查查” 这类图片版权检测工具,上传图片就能查是否有版权风险。另外,我们还建了一个 “内部百科”,把常见问题、处理方法都放进去,比如 “转载文章的正确步骤”“广告标注的格式要求”,编辑随时能查,不用每次都问人。
每周做 “违规案例复盘”。找 1-2 个行业内的最新违规案例,比如 “某号因发布电子烟广告被封号”,大家一起分析:违规点在哪里?我们的流程能不能避免?然后更新到自己的 “案例库” 里。有次看到一个号因为 “使用领导人照片做封面” 被处理,我们马上在审核标准里加了一条:“封面图禁止使用任何政治人物形象”,后来确实避免了一次风险。
每月搞 “规则培训”。微信的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 2024 年就调整了 “未成年人保护” 相关内容的审核标准。所以每月要抽出 1 小时,由审核员讲解新规,还可以搞个 “模拟审核”—— 给一篇有隐藏违规点的文章,让大家找问题,最后看谁找得又快又准。这种方式比单纯念规则记得牢多了。
要有 “违规应急方案”。万一真的出现违规,不能慌。如果文章刚发就发现问题,立即删除,然后在后台提交 “情况说明”,态度诚恳一点,有可能减轻处罚。如果收到违规通知,先截图存档,然后分析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 是审核漏了,还是规则没吃透?最后更新流程,确保下次不再犯。我们之前有篇文章被判定 “标题党”,后来就在审核标准里加了 “标题必须与内容完全一致,禁止夸张表述”。
📈 持续优化:让审核效率和安全 “两不误”
审核太严会拖慢进度,太松又有风险。怎么找到平衡?这需要不断调整优化。
给不同类型文章 “分级审核”。不是所有文章都需要走完整流程。比如日常的原创推文,必须过三级审核;而转载的非商业文章,可以简化为 “编辑自查 + 审核员抽查”。我们还把文章分成 “高风险”(比如涉及政治、医疗、广告)和 “低风险”(比如生活技巧、情感分享),高风险文章必须由负责人终审,低风险文章审核员过了就行,这样能节省时间。
定期优化 “审核清单”。用了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有些条款根本用不上,有些则经常被忽略。比如我们最初的清单里有 “是否有错别字”,但这不属于违规风险,后来就删掉了;而 “是否涉及诱导分享”(比如 “转发才能看全文”)经常被编辑忘记,我们就把它放到了清单的前 3 项,重点提醒。
用数据说话,调整流程。每月统计这几个数据:审核平均耗时(目标控制在 1 小时内)、违规率(最好低于 1%)、漏审次数(争取 0 次)。如果审核太慢,看看是不是某个环节太繁琐,比如初审和复审重复检查了同一内容,那就合并步骤;如果漏审多,可能是审核员对某个领域不熟悉,那就针对性培训。
鼓励团队提 “优化建议”。一线编辑和审核员最清楚流程的问题。我们设了个 “金点子奖”,谁提出的建议被采纳,就给点奖励。有个编辑提过:“能不能把常见的合规表述做成模板,比如广告标注就用‘【广告】’而不是‘本条为广告’,更统一也不容易错”—— 这个建议现在还在用,确实减少了格式错误。
说到底,公众号审核不是 “找麻烦”,而是在保护账号的生命力。一个号养起来不容易,因为一次违规被处罚,之前的努力可能就白费了。这套流程看起来麻烦,但跑顺了之后,每天也就多花半小时,却能避开大部分风险。
最后想说的是,审核不是某个人的事,是整个团队的责任。从编辑选题开始,到最终发布,每个人都绷紧 “合规” 这根弦,才能让公众号走得更稳、更远。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