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运营这两年越来越不好做,但只要摸透其中的门道,用来撬动公众号的 “在看” 和 “看一看” 流量,效果还是很炸的。2025 年算法变了不少,但核心逻辑没变 —— 用户的真实行为权重越来越高。“在看” 不再是简单的点击,而是成了 “看一看” 推荐机制里的硬通货。下面就拆解一套经过实测的玩法,照着做,至少能让你的 “在看” 数翻两倍。
🎯 先搞清楚:社群和 “在看” 的底层关联是什么?
很多人建了群就疯狂发文章链接,以为这样就能有 “在看”,纯属想多了。用户在群里的注意力是碎片化的,你得先让他们觉得 “这个号的内容和我有关”,才会动手指。
拿我们团队做的职场号举例,之前建了个 500 人的大群,天天扔文章,“在看” 最多十几个。后来拆成 3 个小群:应届生群、中层管理群、自由职业群。发文章时加一句 “应届生群的同学,这篇简历避坑指南里第三条你们肯定用得上”,结果同篇文章的 “在看” 直接涨到 47。
关键就在这里:社群的标签越细,用户对文章的 “相关性感知” 就越强。2025 年的用户更懒了,你不帮他把 “为什么要点在看” 的理由摆出来,他绝对不会动。
另外得明白,“看一看” 的推荐机制早就不是单纯看 “在看” 数量了。现在更看重 “在看” 用户的重合度 —— 如果 100 个在看用户都来自同一个精准社群,比 1000 个零散用户的权重高 10 倍。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文章 “在看” 只有几十,却能在 “看一看” 里小爆,因为社群用户的画像太统一了。
🏗️ 搭建 “在看” 导向型社群的 3 个关键动作
别上来就想着拉人,先把群的 “使命” 定清楚:这个群存在的意义,就是为公众号的 “在看” 和 “看一看” 服务。听起来功利,但用户其实不反感,只要你给的价值够实在。
第一步,群规里必须埋钩子。比如 “每周三晚 8 点,群内投票选下周文章选题,入选选题的提出者,文章发布后凭‘在看’截图领奶茶钱”。亲测这个方法能让新群的初始 “在看” 转化率提升 30%。群规不能太长,就 3 条:禁止广告、鼓励讨论选题、“在看” 有福利。
第二步,用 “阶梯式入群” 筛选精准用户。别搞免费进群,至少设置一个小门槛。比如关注公众号后,回复 “进群” 获取二维码,扫码后需要完成一个小任务:转发公众号最新文章到朋友圈(不强制公开,保留 1 小时即可)。这个动作能过滤掉 80% 的羊毛党,留下的都是至少愿意为你花 1 分钟时间的人。
第三步,群成员必须 “可追溯”。每个进群的用户,备注格式统一成 “昵称 + 关注渠道”,比如 “小张 + 知乎”“李姐 + 朋友圈”。这样发文章时能精准喊话:“来自知乎的小伙伴,这篇关于副业的文章,你们之前在评论区问的问题都解答了,点在看的朋友截图找我领资料包”。定向唤醒的效果比群发好太多。
我见过最夸张的案例,一个 200 人的小群,靠这个方法,单篇文章的 “在看” 贡献度达到 63%,而且这些用户的 “在看” 行为直接让文章在 “看一看” 的 “职场” 标签页挂了 3 天。
📝 让社群用户主动点 “在看” 的内容设计法
内容不行,社群运营得再好也白搭。2025 年想让用户点 “在看”,文章里必须有 “社群专属信号”。
最简单的方法,在文章开头加一句 “本文选题来自 XX 群的 @小王同学,他提出的‘35 岁转行要不要裸辞’这个问题,群里有 23 位朋友都说想知道答案”。被 @的用户 100% 会点在看,而且会拉着群里的人一起点。
然后要学会 “预留讨论缺口”。比如写一篇关于 “短视频变现” 的文章,结尾故意留个尾巴:“关于‘不露脸能不能做短视频’,我们在社群里吵了 3 天,观点太精彩,限于篇幅放不了,点在看后去群里看完整讨论记录”。这招的 “在看” 转化率比单纯说 “求在看” 高 4 倍。
还有个反常识的技巧:文章里适当留错。比如写职场文章时,故意说 “据统计,70% 的人会在面试时犯这个错”,然后在群里说 “其实正确数据是 63%,发现这个错误并点在看的朋友,私聊我领《面试避坑手册》”。用户会觉得自己很厉害,既纠错又有成就感,还能拿福利,“在看” 的动力自然就来了。
🔄 设计 “在看” 循环:让用户养成主动点的习惯
偶尔一次的 “在看” 爆发没用,得让用户形成条件反射:看到公众号发文章,就想点 “在看”。这需要一套稳定的循环机制。
我们团队测试过一个 “在看积分榜”,效果超出预期。每天早上 9 点,在群里发前一天的 “在看” 排行榜,前三名送公众号定制的电子资料(比如 PPT 模板、书单)。连续三周上榜的,直接寄实体书。成本不高,但群里的 “在看” 参与率从 20% 涨到了 67%。
更妙的是 “看一看” 的联动。每周五让群成员截图自己 “看一看” 里推荐的本号文章,发群里抽奖。这其实是在利用用户的 “炫耀心理”——“你看,我的在看行为让文章被更多人看到了”。这个动作能让 “看一看” 的二次传播率提升至少 15%,因为用户会主动把 “看一看” 里的文章转发到其他地方。
要注意节奏,每周至少有 1 天不推文章,只做社群互动。比如搞个 “在看故事分享会”,让用户说说是因为哪篇文章的哪个观点点了在看。这种时候用户会自己主动去翻历史文章,顺便又点几个 “在看”,还能加深对公众号的感情。
🚨 避开 2025 年社群运营的 3 个致命误区
现在做社群很容易踩坑,尤其是在 “在看” 这件事上,稍不注意就会被用户反感,甚至被平台限流。
最忌讳的就是 “在看绑架”。比如 “不点在看就踢群”“不转发就取消福利”,这种操作在 2025 年绝对死得快。现在的用户维权意识强,反手一个举报,你的群可能直接被封,公众号也会受影响。我们之前有个合作方就这么干,结果 5 个群全没了,公众号的 “在看” 数直接归零。
别频繁发 “在看” 提醒。最多一天一次,而且必须附带价值。比如 “刚发的文章里有群友 @小林 提到的考研资料,点在看后私聊我,单独发你高清版”。单纯的 “求在看” 消息,发多了只会让群变成死群。
还有个容易忽略的点:别让社群的 “在看” 行为太同步。如果一篇文章刚发,群里瞬间出现 50 个 “在看”,平台会判定为异常行为,直接降低 “看一看” 的推荐权重。正确的做法是分批次引导,比如先让管理团队点,过 10 分钟再让活跃用户点,再过半小时号召普通用户点,模拟自然增长的曲线。
📈 数据复盘:用这 3 个指标优化运营策略
做运营不能凭感觉,得靠数据说话。每周花 1 小时做个复盘,就能不断优化 “在看” 和 “看一看” 的效果。
第一个指标是 “社群在看转化率”:社群总人数 ÷ 文章在看数(来自社群的)。正常情况下这个比例应该在 10%-30% 之间,如果低于 5%,说明内容对社群用户吸引力不够,得调整选题;如果高于 40%,可能是群规模太小,该考虑扩群了。
第二个指标是 “看一看回流率”:通过 “看一看” 进入公众号的用户数 ÷ 总在看数。这个数字能反映 “在看” 的质量,一般来说达到 15% 以上就算不错。如果太低,说明 “在看” 用户的画像和公众号整体画像偏差太大,需要优化社群的用户筛选机制。
第三个指标是 “在看用户留存率”:连续 3 篇文章都有点在看的用户数 ÷ 总在看用户数。这个指标直接决定 “在看” 能否持续增长,最好能保持在 20% 以上。如果太低,说明福利或内容粘性不够,得加强社群的日常互动。
我们有个客户,之前这三个指标都不达标,调整了社群选题机制后,只用了 4 周,“在看” 数就从平均 89 涨到 276,“看一看” 带来的流量更是翻了 3 倍多。
其实到 2025 年,做公众号的 “在看” 和 “看一看”,核心就一句话:把社群用户当朋友,而不是工具人。你真心为他们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设计有趣的互动,他们自然愿意用 “在看” 来回报你。那些看起来很复杂的算法和机制,说到底还是围绕 “用户真实行为” 转的。
试着从今天开始,把你的大群拆成小群,给用户一个明确的 “点在看” 的理由,再加点无伤大雅的小福利,用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 “在看” 数和 “看一看” 流量真的能被引爆。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