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搞懂这两种推荐逻辑的核心差异
做公众号运营的,天天跟流量打交道,可你真的弄明白 “算法推荐” 和 “社交推荐” 到底是怎么回事吗?别觉得这是技术人员该操心的事,搞不懂这个,你的内容就像在迷宫里乱撞。
算法推荐,简单说就是平台根据用户的行为数据来推送内容。你点赞过什么、停留多久、转发过哪些文章,这些都会被记录下来,然后系统给你贴标签,再把 “符合标签” 的内容推到你面前。比如你常看职场干货,系统就会一个劲给你推相关的,甚至会细化到 “30 岁职场转型”“新媒体运营技巧” 这类更精准的方向。
社交推荐则完全不同,它靠的是用户之间的关系链。你的文章被一个读者转发到朋友圈,他的朋友看到了,觉得不错再转发,就像滚雪球一样扩散。这里面起作用的不是机器算法,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兴趣共鸣。就像你刷朋友圈时,更容易点开朋友转发的文章,哪怕内容不是你平时关注的领域。
这两种逻辑的底层逻辑差异,直接决定了我们运营公众号时的策略。算法看数据,社交看人情,别指望用一套打法通吃,那只会两边不讨好。
🔥 公众号的流量现状:算法正在抢社交的地盘
几年前做公众号,大家都信奉 “内容为王,转发为皇”。只要写出能让人愿意转发到朋友圈的文章,流量就不愁。那时候,社交推荐是绝对的主角,算法顶多在公众号的 “看一看” 里刷点存在感。
但现在不一样了。打开微信的 “发现页”,“视频号” 和 “看一看” 的位置越来越显眼,这两个板块都是算法推荐的重灾区 —— 哦不,应该叫主战场。微信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 年通过 “看一看” 进入公众号的流量同比增长了 70%,而通过朋友圈转发带来的流量增长只有 23%。这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算法正在分走原本属于社交推荐的蛋糕。
更明显的变化是用户习惯。以前大家刷公众号,要么从订阅号列表点进去,要么看朋友圈转发。现在呢?很多人习惯在 “看一看” 里刷文章,就像刷短视频一样,看到感兴趣的才点进去。这种 “被动接收” 的模式,正是算法推荐培养出来的。
不过你也别太悲观,社交推荐并没有死。那些情感类、观点类的公众号,依然能靠朋友圈转发获得大量流量。比如一些讲家庭关系、职场感悟的文章,用户转发时其实是在表达自己的态度,这种社交属性是算法暂时替代不了的。
所以现在的局面是,算法推荐在崛起,但社交推荐依然有不可替代的场景。关键是看你的公众号定位,到底更适合在哪块土壤里生长。
🎯 不同类型的公众号,该怎么选?
不是所有公众号都适合跟风追算法,也不是所有号都能靠社交推荐活下去。这里给大家分几种常见类型,看看你的号属于哪一类。
资讯类、工具类公众号,优先抓算法推荐。这类号的内容特点是 “时效性强” 或 “实用性明确”。比如每天推送本地新闻的公众号,或者分享 Excel 技巧的号,用户不需要对号主有太多感情,只关心内容有没有用、新不新鲜。算法就喜欢这样的内容,因为用户行为数据很清晰:点开、收藏、转发(转发更多是为了保存,不是社交),系统能快速判断内容价值,然后推给更多有类似需求的人。
我有个朋友做了个 “每天学点法律知识” 的公众号,以前总纠结怎么让用户转发。后来调整策略,标题里加入 “工伤认定”“劳动合同” 等明确关键词,内容里多放案例和解决步骤,结果 “看一看” 带来的流量占比从 15% 涨到了 48%。他没花心思催用户转发,反而流量涨得更快了。
情感类、观点类公众号,深耕社交推荐。这类号的核心是 “共鸣” 和 “认同”。比如写亲子关系的,用户转发是想告诉别人 “我也是这么想的”;写职场焦虑的,转发是在表达 “我也有同样的感受”。这种转发背后是强烈的社交需求,算法很难捕捉到这种微妙的情感连接。
有个做女性成长的公众号,篇篇文章都在讲 “女性不必讨好别人”,内容不算特别深刻,但每次都能戳中一些女性的痛点。她们的读者转发时,会配上 “说得太对了”“希望更多人看到” 之类的话,靠这种社交裂变,即使不怎么优化算法关键词,阅读量也能稳定在 10 万 +。
垂直领域的专业号,建议两者兼顾。比如做健身教练培训、跨境电商运营的公众号,既有专业知识要传递(适合算法抓取关键词),又需要建立用户信任(适合社交传播)。可以试试 “干货内容抓算法,观点态度抓社交” 的组合拳。比如写一篇 “跨境电商退税流程” 的干货文,优化关键词让算法推;再写一篇 “我为什么放弃年薪 30 万的工作做跨境电商” 的个人经历,引导用户转发。
别觉得兼顾很难,其实两者并不矛盾。算法需要的 “明确价值” 和社交需要的 “情感共鸣”,完全可以出现在同一个公众号里,关键是分清楚哪些内容侧重哪块。
📈 抓算法推荐的实操技巧:让系统更懂你的内容
如果你的公众号适合抓算法推荐,那这些实操技巧得记牢。算法虽然是机器,但也有规律可循,摸透了它的脾气,流量自然就来了。
标题里一定要有关键词,但别堆砌。算法识别内容的第一步就是看标题。比如你写一篇关于 “公众号排版” 的文章,标题里最好有 “公众号排版”“排版技巧”“新手排版” 等关键词。但千万别写成 “公众号排版技巧 | 新手排版教程 | 排版工具推荐”,这种堆砌关键词的标题,算法会判定为 “过度优化”,反而不推。可以试试 “新手做公众号排版总踩坑?3 个技巧让你 5 分钟搞定”,既有关键词,又像正常说话。
开头 300 字很关键,要快速亮出核心价值。算法会通过用户的 “完读率” 判断内容质量,而用户会不会继续读下去,全看开头。比如写一篇 “怎么用 Excel 做数据可视化” 的文章,开头就直接说 “今天教你 3 个 Excel 数据可视化技巧,学会了能让老板眼前一亮,最后一个技巧 90% 的人不知道”,直接告诉用户能得到什么,提高完读率。
多分段,用小标题和符号引导阅读。算法喜欢用户体验好的内容,而用户体验的一个重要指标是 “阅读流畅度”。长篇大论的文章,用户看着累,完读率低,算法自然不喜欢。可以每 200 字左右分一段,用 “1. 2. 3.” 或者 “▶️”“⚠️” 等符号做小标题,让用户一眼就能看到重点。比如写教程类文章,用 “第一步:打开 XX 设置”“注意:这里要勾选 XX 选项”,既清晰又符合算法对 “优质内容” 的判断。
多让用户 “互动”,哪怕只是点个在看。算法会把 “在看”“收藏”“留言” 这些互动数据当成内容优质的信号。可以在文末引导一下,比如 “觉得有用的话,点个在看让更多人看到”,或者 “你平时排版用什么工具?评论区聊聊”。别小看这些小动作,数据显示,有互动引导的文章,算法推荐量比没有的高 30% 左右。
🤝 做社交推荐的核心:让内容成为用户的 “社交货币”
如果你的公众号更适合社交推荐,那就要想办法让用户愿意把你的文章当成 “社交货币”。简单说,就是用户转发你的文章后,能在朋友面前显得更有品位、更有见解,或者更有人情味。
找到用户的 “表达欲缺口”。每个人都有想表达但没机会说的话,你的文章如果能替他们说出来,转发率自然高。比如职场人想吐槽老板但不敢,一篇 “老板画的饼,为什么越来越难咽了” 的文章,就替他们说出了心声;宝妈们想表达对孩子的爱又觉得肉麻,一篇 “原来孩子比我们想象中更爱父母” 的文章,就成了她们的表达方式。
给用户 “转发的理由”,而不是单纯求转发。很多公众号文末总说 “求转发求关注”,这种话基本没用。用户转发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你。可以试试在文末加一句 “如果你身边也有这样的朋友,转发给他看看”,把转发行为和用户的社交关系挂钩。比如写一篇 “熬夜的 5 个危害”,文末说 “转发给你那个总熬夜的朋友,提醒他注意身体”,比单纯求转发效果好 10 倍。
利用 “群体认同感”。人都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抱团,你的文章如果能强化这种 “我们是一类人” 的感觉,转发率肯定高。比如针对职场新人的公众号,可以写 “刚入职的我们,没必要讨好所有人”,让读者觉得 “这篇文章懂我”,转发到朋友圈其实是在寻找同类。数据显示,带有 “我们”“咱们” 这类词语的文章,转发率比用 “你们” 的高 40%。
控制文章长度,适合碎片化阅读。朋友圈是碎片化场景,没人愿意在刷朋友圈时点开一篇几千字的长文。社交属性强的文章,最好控制在 1500 字以内,段落要短,每段不超过 3 行。情感类文章尤其如此,太长了会让人失去耐心,更别说转发了。
🧐 我的建议:别选边站,要学会 “两条腿走路”
说了这么多,可能有人会问:一定要二选一吗?能不能两个都抓?当然可以,而且我建议大部分公众号都这么做。
你可以把公众号的内容分成两类:一类是 “算法友好型”,比如干货教程、资讯解读,专门优化关键词和完读率,争取在 “看一看” 里获得推荐;另一类是 “社交友好型”,比如观点表达、情感故事,专门设计转发点,鼓励用户分享到朋友圈。
比如一个做美食的公众号,平时可以发 “3 步做出米其林级别的牛排”(算法友好,关键词明确,步骤清晰),偶尔发 “我为什么辞掉 500 强的工作开餐厅”(社交友好,有故事性,容易引发共鸣)。这样既能通过算法获得稳定流量,又能靠社交推荐扩大影响力,两不误。
还有个小技巧,就是利用 “公众号菜单” 做分流。把算法友好型的内容整理成合集,放在 “干货库” 菜单里,方便用户搜索(也方便算法识别);把社交友好型的内容放在 “热门文章” 里,引导用户转发。这样既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也能让算法更清晰地判断你的内容定位。
记住,算法和社交不是敌人,而是可以互相配合的战友。关键是你要清楚,什么时候该让谁冲锋在前,什么时候该让谁殿后。
🚀 最后说句大实话:内容的 “价值” 才是根本
聊了这么多算法和社交的技巧,其实最核心的还是内容本身。算法再智能,也推不动毫无价值的文章;社交关系再强,朋友也不会转发让自己掉价的内容。
不管你侧重哪种推荐方式,都要记住:算法喜欢 “对用户有用” 的内容,社交喜欢 “让用户有面子” 的内容。这两种 “价值” 并不冲突,甚至可以融合在一起。一篇好的公众号文章,既能让用户觉得 “学到了东西”,又能让他觉得 “转发出去能体现我的品味”,这样的内容,不管在算法里还是在社交圈里,都会受欢迎。
别被那些技巧迷了眼,花时间研究用户真正需要什么,比纠结侧重算法还是社交更有用。毕竟,不管规则怎么变,能解决用户问题、满足用户需求的内容,永远不会缺流量。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