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好针对 “爸爸” 群体的育儿内容,得先明白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和妈妈们关注的细腻育儿细节不同,爸爸们在育儿里有自己的节奏和痛点。公众号想抓住这个群体,就得跳出传统育儿内容的框架,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讲有用的东西。
🚹 先搞懂 “爸爸们” 到底要什么?
别总觉得爸爸们对育儿不上心,其实很多人是想参与但不知道怎么发力。有数据显示,超过 60% 的年轻爸爸认为自己在育儿中 “缺乏存在感”,要么是被妈妈们 “边缘化”,要么是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他们的需求藏得有点深。比如新手爸爸可能会纠结 “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马上抱”,但不会像妈妈那样在群里反复讨论,反而会私下搜攻略,而且更相信 “权威说法”—— 比如儿科医生的视频、心理学教授的分析,对那种情绪化的吐槽内容不太感冒。
还有个特点,爸爸们更关注 “阶段性结果”。比如 “3 岁前怎么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男孩要不要从小练体育”,这种有明确目标的内容,打开率比 “如何给宝宝换尿不湿” 高得多。他们不是不关心细节,而是更想知道 “做这件事能带来什么效果”。
🛠️ 内容要带点 “男性特质”
别用那种 “温柔哄劝” 的语气写内容,爸爸们吃硬不吃软。比如讲 “陪孩子玩的重要性”,与其说 “爸爸多陪玩,孩子更聪明”,不如直接说 “每周陪玩 3 小时,孩子社交能力提升 40%—— 哈佛研究的数据”。用数据和案例说话,比抒情管用。
可以多加入 “男性视角的解决方案”。比如孩子挑食,妈妈们可能更关注菜谱,爸爸们可能想知道 “有没有一招能让娃乖乖吃饭”。有个公众号做过一期《带娃去超市,我用这招治好了他挑食》,讲的是让孩子自己选食材、参与做饭,这种带点 “策略性” 的方法,转发率特别高。
还要照顾到他们的 “面子”。很多爸爸不愿意承认自己在育儿上 “不行”,内容里可以多给点 “台阶”。比如写 “第一次给娃剪指甲手忙脚乱?正常!90% 的爸爸都剪到过肉”,先认可他们的笨拙,再给具体步骤,接受度会高很多。
📱 呈现方式得 “对胃口”
太长的文字别发,爸爸们刷手机的时间大多是碎片式的 —— 上班前 5 分钟、午休时、睡前躺床上。内容最好能 “3 秒抓眼球,1 分钟看完核心”。比如用 “清单体”:《周末带娃出门,爸爸必带的 5 样东西(少一样都可能崩溃)》,每一条配个短句解释,一目了然。
视频内容比图文更吃香,但别拍那种 “岁月静好” 的画面。有个账号拍过《爸爸带娃翻车现场合集》,里面全是爸爸们把娃带得鸡飞狗跳的真实片段,最后加一句 “笑完记得看正确做法”,播放量比精心拍摄的 “完美爸爸” 视频高 3 倍。
可以多加入 “男性话题穿插”。比如讲 “带孩子运动”,可以提一嘴 “就像咱们打球要热身,孩子运动前也得做好准备”;聊 “孩子犯错怎么教育”,可以类比 “就像团队管理,批评前得先听他怎么说”。用他们熟悉的领域做类比,理解起来更快。
🔄 互动要 “给爸爸们话语权”
别总在后台问 “妈妈们有什么育儿困惑”,多发起一些 “爸爸专属话题”。比如 “你带娃时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被孩子问过最难回答的问题是什么”,很多爸爸其实愿意分享,只是没人给他们机会。
搞点 “爸爸能参与的活动”。有个公众号做过 “21 天爸爸带娃挑战”,每天一个小任务 —— 比如 “今天给娃讲个睡前故事”“带娃做一道菜”,完成后发照片打卡,最后给坚持下来的爸爸发个电子证书。参与的爸爸虽然不算多,但留存率比普通活动高 2 倍,因为他们觉得 “这个号懂我”。
评论区别忽视爸爸们的留言。很多时候他们的提问更直接,比如 “孩子总打人,我能不能揍他?” 这种问题别回避,也别道德绑架,直接给具体建议:“3 岁前可以冷处理,3 岁后要明确告诉他‘打人不对’,就像咱们打球不能故意犯规一样”。
👨👩👧👦 别把 “爸爸” 和 “妈妈” 对立起来
内容里少用 “妈妈们都做错了”“爸爸才是育儿主力” 这种说法,容易引起家庭矛盾。爸爸们其实更希望得到 “和妈妈配合的方法”,比如 “下班回家,怎么接手妈妈的育儿工作”“夫妻怎么分工带娃效率更高”。
可以多讲 “全家受益” 的育儿方案。比如 “周末全家出游,爸爸负责这 3 件事最出效果”,既突出了爸爸的作用,又强调了家庭协作,妈妈们也不会反感,甚至会主动转发给老公看。
偶尔可以 “吐槽” 但别 “指责”。比如写 “爸爸带娃总翻车?其实是没找对方法”,先承认现实,再给解决方案,比一味批评 “爸爸不负责” 要好得多。爸爸们其实不抗拒被指出问题,只是反感被贴标签。
📈 长期运营要 “建立爸爸社群感”
定期推 “爸爸育儿案例”。真实的故事最有说服力,比如采访一位程序员爸爸 “怎么用编程思维教孩子整理玩具”,或者一位交警爸爸 “如何用交通规则给孩子讲安全知识”,这些有职业特色的育儿经验,比泛泛而谈的理论更吸引人。
可以搞 “爸爸专属干货库”。把内容按 “0-1 岁”“1-3 岁”“3-6 岁” 分类,每个阶段标注 “爸爸重点关注项”,比如 1 岁前侧重 “怎么帮妈妈分担夜间照顾”,3 岁后侧重 “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他们能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
慢慢形成 “爸爸之间的互助氛围”。当公众号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爸爸用户后,可以鼓励他们在评论区互相支招,比如 “孩子怕黑怎么办”,让有经验的爸爸分享自己的做法。这种自发形成的互助,比官方输出的内容更有粘性。
做爸爸群体的育儿内容,核心是让他们觉得 “被看见”“被需要”。别把他们当成育儿的 “辅助角色”,而是真正的 “主角” 之一。内容不用追求完美,真实、有用、带点男性思维的 “直球” 风格,反而更容易打动他们。毕竟对爸爸们来说,育儿不是 “任务”,而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机会 —— 这点,公众号得先懂,才能让他们懂。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