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美食公众号的人越来越多了。打开微信,随便搜搜就能冒出上百个分享 recipes、探店视频的账号。但真正能让人记住的没几个。不是内容不好,是太像了。读者刷到最后都分不清谁是谁。想做出不一样的号,得避开同质化的坑,更要把自己的个人 IP 立起来。这事儿说难也难,说简单也有章法。
🍽️ 先给账号找个「专属标签」—— 细分到让人一眼记住
别想着什么美食都做。中餐、西餐、甜点、街头小吃全往里塞,最后只会变成大杂烩。读者记不住你,搜索引擎也抓不住你的重点。
找细分领域有三个思路。按地域切最直接。比如专门做潮汕地区的 “深夜白粥配杂咸”,从菜脯蛋到腌血蚶,把每个小品类的历史、做法、哪家摊档最地道扒透。这种账号哪怕更新慢,也能吸引精准的潮汕美食爱好者。
按人群切也很聪明。现在很多宝妈愁孩子挑食,那就做 “3 岁宝宝的一周营养餐”,不仅给食谱,还教怎么把蔬菜藏进肉丸里。减肥人群也是个大市场,但别光发水煮菜,得研究 “低卡版红烧肉” 这种有反差感的内容,更能打动人。
按烹饪方式切容易做出专业感。比如专注 “空气炸锅懒人料理”,从烤红薯到做脆皮五花肉,连温度时间都给得明明白白。用户想到空气炸锅就会下意识搜你的号,这就是标签的力量。
选细分领域时别贪大。有人想做 “西北美食”,结果从陕西凉皮写到新疆大盘鸡,内容散得像流水账。不如缩小到 “西安城墙根下的早餐摊”,每天拍一家,讲摊主的故事,说油饼夹菜的正确吃法。这种聚焦反而能做出深度。
📝 内容呈现要「反套路」—— 跳出菜谱和探店的怪圈
菜谱不是不能发,但得发得不一样。别人发 “番茄炒蛋步骤”,你可以写 “我妈炒番茄炒蛋必放的那一勺糖”,讲讲小时候围着灶台等菜的故事。读者看的不只是做法,是背后的情感共鸣。
探店视频别总拍 “环境真好”“味道绝了”。换个角度,比如 “老板开了十年面馆,每天只卖 200 碗”,蹲点拍他凌晨 4 点起来熬汤,听他说 “宁愿少卖也不能偷工减料”。这种带着人情味的内容,比单纯夸好吃更打动人。
可以试试 “美食 +” 的混搭模式。美食 + 历史,比如讲 “月饼为什么要放咸蛋黄”,从明清时期的典故说到现代口味演变;美食 + 科学,解释 “为什么冷藏后的面包更难消化”,顺便给个复热的小技巧。这种内容有信息量,容易被转发。
输出形式也能玩花样。除了图文视频,还能做 “语音菜谱”,像朋友聊天一样教做菜;或者搞 “美食盲盒挑战”,粉丝寄食材,你现场研发做法。新鲜的形式能让人眼前一亮。
🌟 人设要「落地」—— 让读者觉得你是 “身边的美食家”
别把自己包装成 “米其林大厨”。读者更喜欢真实的人。你可以是 “厨房新手但超爱折腾”,分享失败的经历,比如 “烤戚风蛋糕第三次终于不塌陷了”;也可以是 “嘴刁的本地食客”,直言 “这家网红店排队两小时不值”。
人设要贯穿到内容里。如果走 “搞笑吃货” 路线,写探店文就可以说 “老板看到我把汤都喝干净,问要不要再续一碗”;拍做菜视频时故意手滑掉个鸡蛋,自嘲 “今天又贡献厨房事故素材”。这种小瑕疵反而显得真实。
固定一个 “标志性符号”。比如每次结尾说一句 “明天吃点啥呢?”;或者头像用自己戴围裙的卡通形象;甚至可以有专属 BGM,一听到就知道是你的视频。这些细节能加强记忆点。
别害怕暴露 “小众爱好”。有人特别痴迷收集复古餐具,每次做菜都用不同的老盘子,顺便讲盘子背后的故事;有人爱研究菜市场的 “隐藏吃法”,教大家怎么让摊主帮忙处理食材更方便。这些独特的小偏好,能让你的人设更立体。
🔄 互动要「有来有回」—— 让粉丝参与账号成长
别只等着粉丝留言。主动抛话题,比如 “你们那儿过年必吃的一道菜是什么?”“有没有试过把两种奇怪的食材搭在一起?”。选有趣的回复做成合集,让粉丝觉得 “我的想法被看到了”。
搞点 “粉丝共创” 的活动。让大家投票选下周做什么菜;或者征集粉丝家的 “传家菜谱”,你帮忙改良后再分享;甚至可以邀请粉丝线下一起探店,拍 vlog 时让他们出镜。这种参与感能增强粘性。
认真对待 “负面反馈”。有人说 “你这个做法不对”,别急着反驳。可以回复 “求正确做法!我下次试试对比一下”,然后真的做一期改进视频。这种开放的态度,反而能圈粉。
定期 “汇报” 账号动态。比如 “这个月涨了 500 个粉丝,决定抽 10 个人送我做的饼干”;或者 “最近想转型做更多家常菜,大家有什么建议?”。把粉丝当成朋友,分享成长中的小困惑和小成就。
📈 差异化运营 —— 从细节里抠出 “独一份” 的特色
排版风格要有辨识度。别用默认模板,自己调字体、配色、分隔符。有人用手绘小图标代替文字标题;有人每篇结尾放一张当天的天空照片,配一句 “今天的菜和天空一样好看”。这些小设计能形成记忆点。
更新频率不必追求日更,但要固定节奏。每周三、五晚 8 点更新,让粉丝养成期待。哪怕偶尔断更,提前说一句 “这周偷懒啦,下周三补两篇”,比突然消失强。
善用 “地域优势”。如果在小地方做号,就深挖本地美食。比如县城里的老字号包子铺,镇上赶集才能吃到的特色小吃。这些内容在全网都是稀缺的,更容易被搜索引擎推荐。
给内容 “贴标签” 时别贪多。每篇文章选 2-3 个精准关键词,比如 “上班族快手晚餐”“不用烤箱的甜点”。标签越精准,越容易被目标用户搜到,也能强化账号的定位。
🚫 避开这些 “同质化陷阱”—— 新手最容易踩的坑
别跟风追热点。网红美食火了,别急着跟风做测评。等你做出来,早就有几百个账号发过了。不如等热度降一点,从 “冷静分析” 的角度切入,比如 “网红麻薯为什么火?其实和十几年前的糯米糍很像”。
别堆砌 “专业术语”。说 “中火加热至七成热”,不如说 “油面开始冒小泡时”;讲 “面团要揉出膜”,不如拍个视频展示 “能拉到这种程度就可以了”。普通人看菜谱,图的是简单易懂。
别害怕 “内容重复”。有人觉得一道菜不能做两次,其实可以换角度。第一次做 “基础版番茄炒蛋”,第二次做 “加了虾仁的升级版”,第三次做 “减脂期的无油版”。系列化的内容反而能形成体系。
别忽视 “长尾内容”。热门菜大家都在做,不如多写点 “冷门但实用” 的内容。比如 “剩米饭的 10 种吃法”“冰箱里只剩土豆和洋葱怎么办”。这些接地气的主题,搜索量其实很大。
做美食公众号,说到底是做 “人” 的生意。读者关注你,不仅是想知道 “怎么吃”,更是喜欢你这个人的风格、态度、价值观。避开同质化的关键,不是去找别人没做过的题材,而是用自己的方式把普通题材做出 “独一份” 的味道。个人 IP 不是一天能立起来的,慢慢来,让粉丝陪着你一起成长,反而更扎实。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