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创作不是自嗨,得先搞懂用户到底要什么
很多品牌做新媒体内容,总爱围着自己的产品转。今天说原料多好,明天吹技术多牛,最后发现阅读量不过百,更别说转化了。这不是内容的问题,是视角错了。用户打开手机刷内容,不是来听你做广告的,是来解决自己的问题的。
想让内容撬动增长,第一步就得钻进用户的脑袋。怎么钻?不是靠猜。去翻评论区,看用户在你的账号或者竞品账号下面抱怨什么、追问什么。有个做母婴用品的品牌,发现很多妈妈在评论里问 “宝宝辅食怎么搭配才不挑食”,他们没急着推自己的辅食机,而是做了一系列 “10 分钟搞定宝宝辅食” 的短视频,教具体的搭配方法。结果呢?这些内容的完播率比硬广高 3 倍,顺带带火了同款辅食机。
用户调研也得接地气。别搞那种动辄几十题的问卷,没人愿意填。试试在社群里发个小红包,让大家接龙说出最近遇到的一个小麻烦。或者直接看百度指数、小红书热搜,看看用户最近在搜什么关键词。比如 “夏天控油护肤品推荐” 搜得多,那就说明油皮用户现在最焦虑这个,内容往这个方向靠,流量自然不会差。
找到用户的痛点后,别急着给答案。先跟他们站在同一阵线。有个运动品牌做内容,不说 “我们的跑鞋多舒服”,而是拍了条视频,画面里一个胖子气喘吁吁跑步,配文 “谁说大体重不能跑步?选对装备一样能跑”。这种共情式的开头,比直接推销容易让人接受多了。
🔍 内容形式得跟着平台脾气来,别一套模板用到底
同样的内容,发在抖音和发在公众号,效果可能天差地别。不是内容不行,是没摸透平台的脾气。每个平台的用户习惯都不一样,得按需定制内容形式。
抖音用户刷视频,就像在吃快餐,追求的是 3 秒内抓住眼球。开头要么来个反转,比如 “我以为减肥只能吃水煮菜,直到发现了这个”;要么直击痛点,“夏天穿裙子腿粗?教你一个动作瘦 3 厘米”。画面要亮,节奏要快,字幕要大,最好前 15 秒就把核心信息抛出来。有个做家居清洁的品牌,在抖音发 “5 秒擦净玻璃” 的短视频,用对比画面展示效果,没说一句产品好,却让很多人主动问 “用的什么清洁剂”。
小红书用户则喜欢 “种草笔记” 的感觉。文字不用太长,但得有细节。比如推荐一款防晒霜,别说 “防晒效果好”,要说 “在三亚玩了 3 天,每天涂这个,没晒黑还很清爽”。配上真实的使用场景图,再加点 “缺点是有点小贵” 的实在话,反而更容易让人信任。有个小众香水品牌,靠素人用户在小红书发 “喷了这个香水被 3 个同事问链接” 的笔记,没花一分钱推广,月销量翻了 5 倍。
公众号适合做深度内容,但别写成说明书。可以用故事开头,比如 “去年我家孩子总感冒,直到做了这 3 件事”,然后慢慢引出产品。或者做系列内容,比如每周三发 “职场干货”,让用户养成阅读习惯。有个职场培训品牌,每周发一篇 “35 岁后如何跳槽不踩坑” 的文章,虽然更新频率不高,但粉丝粘性特别强,转化率比硬广高 10 倍。
🎯 别光看阅读量,这些数据才决定内容能不能带增长
很多人做内容,只盯着阅读量和点赞数,其实这两个数据最容易骗人。有个账号发搞笑视频,每条都有几十万赞,但带货转化率几乎为零。因为用户是来看乐子的,不是来买东西的。真正能撬动增长的,是那些和转化相关的数据。
完播率很重要。如果用户看了 5 秒就划走,说明开头没吸引力。可以试试改标题,把 “好用的洗发水推荐” 换成 “用了 100 瓶洗发水后,我只留了这 3 瓶”。或者调整开头,先说结果再说过程,比如 “月薪 3 千也能穿出质感,秘诀在这 3 件单品”。有个服装品牌,把视频开头从 “我们的衣服面料很好” 改成 “昨天穿这件衣服去约会,被夸了 3 次”,完播率从 20% 提到了 60%。
互动率也得关注。用户愿意评论、收藏、转发,说明内容触动了他们。可以在内容里留个钩子,比如 “你们觉得这个方法有用吗?评论区告诉我”,或者 “需要这份资料的,点赞后私信我”。有个教育机构,在文章末尾加了 “你家孩子有这种情况吗?” 的提问,评论区一下子热闹起来,他们趁机把这些用户拉进社群,转化率提高了 30%。
更重要的是追踪转化路径。用户从看了你的内容,到最后下单,中间经过了哪些步骤?是直接点击了购物车,还是先关注了账号,过几天才买?可以用工具分析这些数据,找到哪个环节掉了链子。有个美妆品牌发现,很多用户看了视频后会去搜品牌名,但官网加载太慢,导致很多人放弃购买。他们优化了官网速度后,转化率立刻提高了 40%。
📈 用内容把公域流量变成私域,复购才是增长的关键
公域流量就像流动的水,今天来了明天可能就走了。只有把它们引进自己的 “池子” 里,变成私域用户,才能持续产生价值。而内容,就是连接公域和私域的管道。
怎么把用户从公域导到私域?得给点好处。比如在抖音视频里说 “关注公众号,回复‘福利’领 10 元优惠券”,或者在小红书笔记里写 “进群的姐妹,免费送一份穿搭指南”。有个零食品牌,在直播间说 “加粉丝群,每周三抽免单”,短短一个月就拉了 5 个 500 人微信群,这些群的复购率比普通用户高 2 倍。
进了私域后,内容得换个玩法。不能再像公域那样硬邦邦的,要更像朋友聊天。在社群里,可以发些产品之外的内容,比如 “今天发现一家超好吃的面馆,地址在这”,或者 “你们家孩子都喜欢什么零食?我参考下”。有个母婴品牌,每天在社群里发 “宝宝睡前故事”,虽然和产品无关,但妈妈们每天都等着看,社群活跃度特别高,有新品上架时,一推就卖爆。
还可以做用户分层,给不同的用户发不同的内容。比如对新用户,发 “新手攻略”;对老用户,发 “专属福利”。有个护肤品品牌,根据用户购买记录,给敏感肌用户发 “敏感肌护理指南”,给油皮用户发 “控油小技巧”,针对性的内容让复购率提高了 50%。
💡 这些低成本内容策略,小品牌也能玩出大动静
别以为只有大公司才能靠内容做增长,很多小品牌没花多少钱,照样做得风生水起。关键是找对自己的特色,把内容做出差异化。
有个做手工肥皂的小品牌,没名气也没预算。他们拍了系列视频,展示肥皂的制作过程:从采摘花草,到熬制精油,再到手工成型。画面里没有一句推销的话,只有舒缓的音乐和制作的细节。很多用户被这种 “匠心” 打动,纷纷下单。现在他们的抖音账号有 50 万粉丝,月销量比去年翻了 10 倍。
还有个做职场课程的品牌,创始人亲自出镜拍视频。他不说课程多好,而是分享自己当年从月薪 3 千到年薪 30 万的经历,每天讲一个职场小故事。比如 “当年我因为不会汇报工作,错失了晋升机会”,然后引出对应的课程内容。这种真实的个人 IP,比明星代言还管用,课程销量一路飙升。
内容也可以让用户来做。有个宠物用品品牌,发起了 “我家毛孩子的搞笑瞬间” 的活动,让用户发视频 @他们。他们把这些视频剪辑成合集,再加上自己的产品露出。用户觉得被重视,主动帮他们传播,品牌知名度一下子打开了。这种 UGC 内容,不仅成本低,还自带信任属性。
其实做内容营销,不是比谁花的钱多,而是比谁更懂用户。少点自说自话,多点用户视角;少点套路,多点真诚。当你的内容真正能帮到用户,增长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