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娱乐赛道的 "内卷" 真相:90% 的内容都在做无效搬运
打开任何一个内容平台,你会发现娱乐领域的内容正在变得越来越像。同一部剧的 reaction 视频,十个博主有八个用着相同的梗;同一场综艺的解说,文案结构都像是从一个模板里刻出来的。这种 "内容搬运" 不仅让观众审美疲劳,更让创作者陷入恶性竞争 —— 你剪 3 分钟,我就剪 2 分钟;你用原片素材,我就加个表情包特效。
但数据不会说谎。某平台的后台数据显示,同质化内容的完播率比差异化内容低 47%,粉丝留存率更是相差近 3 倍。这意味着你花了同样的时间精力,最终的效果可能只有别人的一半都不到。更可怕的是,算法现在越来越聪明,它能轻易识别出搬运和拼凑的内容,给这类账号的流量扶持正在持续下降。
为什么大家宁愿搬运也不愿原创?本质是怕犯错、怕没人看。总觉得 "别人火过的内容肯定安全",却忘了算法的底层逻辑是 "推荐新鲜事物"。去年爆火的 "考古式追剧" 博主,最初就是因为厌倦了千篇一律的剧情解说,转而从老剧的服化道细节切入,反而杀出了一条血路。
🧐 差异化定位的核心:找到你的 "不可替代性"
很多人觉得差异化就是 "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其实完全搞错了方向。娱乐赛道发展这么多年,几乎没有绝对新鲜的题材了。真正的差异化,是在大家都在做的领域里,找到只有你能做好的角度。
用户画像的 "显微镜" 法则 很关键。不是简单问 "我想吸引年轻人",而是要精准到 "25-30 岁一线城市职场女性,她们看娱乐内容是为了缓解工作压力,但又不想显得太肤浅"。某情感类娱乐账号就是靠这个定位,把明星八卦和职场心理结合起来,比如分析 "为什么某明星的高情商发言能在职场中复用",迅速积累了 50 万精准粉丝。
还有个反常识的做法:盯着 "小众需求" 做文章。现在很多人都在抢 "大众流量",但娱乐内容的消费场景其实在不断细分。有人专门做 "适合睡前看的 10 分钟轻娱乐",有人专注 "带娃妈妈的碎片化娱乐解说",这些看似狭窄的定位,反而因为竞争小、用户粘性高,更容易做出成绩。
记住,差异化不是和别人比 "谁做得更多",而是比 "谁更懂某一群人"。就像同样是做音乐评论,有人搞专业乐评,有人做歌词解析,而 "音乐疗愈馆" 账号却专注分析 "哪些歌曲能缓解焦虑",这个角度让它在半年内做到了百万粉丝。
🎯 反常识定位法:从 "我想做什么" 到 "我能提供什么独特价值"
很多创作者的思维误区是先定题材,再想内容。正确的顺序应该是先找到自己的 "独特价值",再匹配对应的题材。
技能叠加公式 很好用。比如你既懂心理学又喜欢看综艺,就可以做 "综艺里的人性观察";你是学历史的同时爱追古装剧,那就可以解读 "剧里那些被忽略的历史细节"。这种跨界叠加出来的内容,天然就带着差异化属性。某历史系女生做的 "清宫剧服饰考据" 系列,就是把专业知识和娱乐内容结合,每条视频的涨粉率比普通影视解说高 3 倍。
情绪价值的精准投放 也很重要。娱乐内容的本质是提供情绪价值,但大多数人只做到了 "让人笑" 或者 "让人哭"。高级的做法是精准到某一种细分情绪,比如 "治愈系吐槽"—— 用温和的方式吐槽娱乐圈乱象,既满足了观众的表达欲,又不会引发负面争论。这种账号的粉丝忠诚度往往特别高,因为观众会觉得 "终于有人说出了我想说但不敢说的话"。
还有个小技巧:做 "内容翻译官"。把专业领域的东西用娱乐化的方式讲出来,或者把娱乐内容里的深层逻辑提炼出来。比如把经济学原理融入明星商业版图分析,用传播学知识解读某条热搜的走红路径。这种内容既能吸引娱乐爱好者,又能触达对专业领域感兴趣的跨界用户。
👤 人设打造:让用户记住你的 "三个关键词"
IP 人设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基于你的真实特质放大而来。观众的记忆力有限,能记住的往往是最鲜明的几个点。
人设的 "减法原则" 很关键。不要试图塑造一个 "完美的娱乐博主",没人会相信。不如聚焦三个核心特质,比如 "毒舌但有同理心 + 80 后怀旧情结 + 职场人视角",让观众看到任何内容都能迅速和这几个标签对应起来。某博主就坚持 "用职场人的眼光看娱乐圈",点评明星的公关危机时总带入 "如果这是同事犯错该怎么处理",这种独特视角让他在众多娱乐评论账号中脱颖而出。
细节化表达 能让人设更立体。同样是 "吃货人设",有人只会说 "这个好吃",而聪明的做法是加入个人习惯,比如 "我吃火锅必点三份宽粉,第一份煮 30 秒最劲道"。这些具体的小细节,比空洞的标签更能让观众产生记忆点。
还要注意人设的一致性。今天发搞笑内容,明天突然严肃分析,很容易让观众困惑。某娱乐账号早期什么都做,数据一直平平,后来确定 "用追星女孩的语气聊行业内幕",所有内容都围绕这个基调,三个月内粉丝翻了五倍。
📈 冷启动阶段:用 "最小可行性内容" 测试定位
找到定位后别急着批量生产,先用最小成本测试市场反应。
三天内容测试法 很实用。围绕你的核心定位,连续发三条不同形式的内容 —— 比如一条长视频解析,一条图文盘点,一条互动提问。看哪条的完播率、评论率更高,就能快速判断用户更喜欢哪种呈现方式。某影视账号就是通过测试发现,观众更喜欢 "边看剧边吐槽" 的实时解说,而不是事后总结,及时调整方向后流量暴涨。
评论区的宝藏挖掘 不能忽视。差异化定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用户反馈不断微调。有人做明星穿搭账号,最初只发同款推荐,后来发现评论区总有人问 "微胖身材怎么穿同款",于是立刻调整为 "明星穿搭的微胖平替方案",精准击中了之前被忽略的用户需求。
还要敢于做 "不讨喜" 的内容。太想讨好所有人,反而会失去特色。某娱乐评论博主早期总怕得罪粉丝,说话小心翼翼,数据一直上不去。后来试着发布一些有明确立场的观点,虽然偶尔会引发争论,但粉丝活跃度和转发率反而提高了,因为观众觉得 "这个人有自己的想法,不是墙头草"。
🔄 长期运营:让差异化定位形成 "护城河"
差异化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持续运营才能形成真正的竞争力。
内容体系化 很重要。把你的定位拆解成多个系列内容,比如 "每周娱乐圈冷知识"、"明星采访中的潜台词解析",让观众形成稳定的期待。这种体系化的内容输出,既能提高创作效率,又能让新观众快速了解你的特色。
用户共创 能让定位更精准。定期发起话题征集,让粉丝决定下期内容,甚至邀请他们参与创作。某综艺解说账号就经常让粉丝投票选 "最想吐槽的综艺片段",既保证了内容的受欢迎度,又让粉丝有了 "参与感",大大提高了用户粘性。
还要注意反同质化监测。定期搜索同类账号,看看大家都在做什么,刻意避开重复的角度。如果发现很多人开始模仿你的风格,就要提前调整,保持领先一步。比如最早做 "影视剧穿帮镜头" 的账号,在被大量模仿后,及时加入 "穿帮镜头背后的历史原因",再次拉开了和同行的差距。
记住,娱乐赛道的竞争,最终拼的不是谁能更快搬运内容,而是谁能真正理解用户,用独特的方式满足他们的需求。打造专属 IP 人设,本质上是在和用户建立一种长期的信任关系 —— 他们不是因为你讲了某个明星的八卦而关注你,而是因为相信你能以他们喜欢的方式,提供别人给不了的价值。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