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用 AI 写公众号文章的人越来越多,但大家心里都犯嘀咕 —— 这玩意儿能过原创吗?被平台发现了咋办?今天就掏心窝子跟你们聊聊这事儿,全是实战经验,新手老手都用得上。
🤖 AI 写的公众号文章,到底能不能过原创?
答案是 —— 看情况。
不是我打太极,真得具体分析。现在主流平台里,微信公众号对 AI 内容的态度最暧昧。它没明说禁止 AI 写作,但原创审核机制里藏着不少坑。我见过有人直接用 ChatGPT 生成的文章申请原创,秒被拒;也见过有人把 AI 初稿改改,顺利拿到原创标。
关键在哪?平台怕的不是 AI 这个工具,是内容没有 “人味儿”。那些结构僵化、观点平庸、全是套话的 AI 文,机器一眼就能识破。但如果 AI 生成的内容里有独特的案例、个人化的思考,甚至带点小错误(人写的东西哪能完美),过审概率就大得多。
举个例子,我一个朋友用 AI 写职场干货,先让 AI 列框架,然后每个观点都加自己的真实经历。比如写 “如何跟老板提涨薪”,AI 给的话术很官方,他就改成自己某次提涨薪时说错话被怼的糗事,最后顺利过了原创。这说明啥?AI 只是辅助,真正的原创性还得靠人来注入。
不过也有例外。像头条号、百家号这些平台,对 AI 内容的容忍度相对高些。尤其是科技、财经类账号,只要内容信息准确,逻辑通顺,哪怕是 AI 写的,过原创也不难。但微信公众号不一样,它更看重内容的 “独特性” 和 “情感价值”,这正是纯 AI 文的短板。
🔍 平台怎么发现你用了 AI?这些检测逻辑得知道
想躲过平台的眼睛,先得明白它是怎么查的。
重复度检测是基础。AI 生成的内容,尤其是用同一模型、相似 prompt 写出来的,很容易出现重复句式或段落。平台的数据库里存着海量内容,一旦匹配度超过阈值,直接判为非原创。我之前测试过,用同一账号连续发 3 篇 AI 生成的教育类文章,第三篇就被提示 “与已有内容高度相似”。
语言模式识别更狠。AI 写东西有固定套路,比如喜欢用 “首先、其次、最后” 这种机械结构,或者在段落结尾加 “综上所述”。人写东西哪会这么规整?平台的算法专门抓这种 “AI 腔”。有次我让 AI 写美食测评,它每段都以 “这道菜的特点是” 开头,结果被系统标记为 “疑似机器生成”。
价值密度是隐形门槛。纯 AI 文往往是信息的堆砌,没有深度。平台现在越来越看重内容的 “信息增量”—— 你有没有提供别人没说过的观点?有没有更权威的数据支撑?如果 AI 文只是把网上的内容换种说法,哪怕语句全改了,也很难通过原创审核。
最容易翻车的是 “伪原创” 操作。有些人为了省事,用 AI 把别人的爆款文换几个词就发。这种做法无异于玩火,平台的查重系统能识别 “近义词替换”“句式变换” 这类小把戏,轻则删文,重则封号。
✍️ 避免被发现的核心:给 AI 文 “去机器化”
这才是重点。直接用 AI 生成的内容发,风险太高。想让文章看起来像人写的,得做好这几步改造。
先拆框架,再重组。AI 给的初稿结构太规整,像教科书。你得打乱它,比如把 “原因分析” 放到 “案例介绍” 后面,或者在中间插一段个人感悟。我写数码测评时,AI 总按 “外观 - 性能 - 价格” 的顺序写,我就改成 “先吐槽缺点,再夸优点,最后说值不值得买”,读者觉得更真实。
加 “私货” 是关键。什么是私货?就是你独有的东西。比如写旅游攻略,AI 会告诉你 “去 XX 地要带防晒霜”,你可以加上 “我上次在 XX 海滩被晒脱皮,后来发现当地便利店卖的 XX 牌子防晒霜超好用”。这些具体的细节、个人化的体验,AI 编不出来,平台也认这个。
故意留 “小瑕疵”。人写东西难免有错别字、口语化表达,太完美反而像机器。我发文章前会刻意改几个地方,比如把 “非常好吃” 写成 “好吃到舔盘”,或者在段落中间加个 “哦对了”。别担心这些小问题影响阅读,反而能增加真实感。
用自己的语言重写。这步最笨但最有效。把 AI 生成的长句拆成短句,把书面语改成口语。比如 AI 写 “这款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明显优势”,你可以改成 “市面上同类产品比来比去,还是它最能打”。改完后读一遍,感觉像平时说话一样自然就对了。
📊 不同类型文章的 “AI 改造” 技巧
不是所有文章都适用同一套方法,得看内容类型调整策略。
资讯类文章:AI 擅长整理信息,但缺乏解读。你要做的是在 AI 给出的事实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判断。比如 AI 报道 “某公司发布新产品”,你可以加一句 “从这个定价来看,他们明显是想跟 XX 品牌抢市场,但我觉得悬,因为去年他们的同款产品就翻车了”。
观点类文章:AI 的观点太中庸,像 “两边都对” 的和事佬。你得立场鲜明,甚至带点情绪。写职场话题时,AI 说 “加班有利有弊”,你可以改成 “老板总说加班是福报,我呸,上次我连续加班一周,项目黄了还被甩锅”。这种带态度的表达,平台更认可。
教程类文章:AI 写的步骤太理想化,忽略实际操作中的坑。你要补充 “失败案例”。比如 AI 教 “做蛋糕”,你可以加上 “我第一次按这个配方做,蛋清没打发好,结果蛋糕塌得像饼,后来发现得用冷藏鸡蛋才行”。读者看了觉得实用,平台也喜欢这种有细节的内容。
🚨 这些红线绝对不能碰
就算掌握了改造技巧,有些错误也不能犯,否则必被查。
别批量生成内容。用同一账号、短时间内发多篇 AI 改造文,很容易被盯上。平台会认为你在 “量产垃圾内容”,直接触发人工审核。我建议 AI 生成的文章和纯原创文章穿插着发,比例控制在 1:2 以内。
别抄热门话题的 AI 文。大家都在用 AI 写同一个热点,很容易撞车。比如某个明星出事,全网 AI 都在写 “他为什么会翻车”,你再跟着写,就算改得再好,也可能被判定为 “同质化内容”。不如等热点降温,从冷门角度切入。
别用 AI 写敏感领域。像时政、医疗、财经这些领域,平台审核本来就严。AI 生成的内容容易出现事实错误,一旦被举报,不仅过不了原创,还可能被封号。我有个朋友用 AI 写 “股市分析”,里面的数据有误,结果账号被禁言 30 天。
别忽视原创声明。现在有些平台要求作者注明 “内容由 AI 生成”,虽然微信公众号还没强制,但主动说明反而能降低风险。如果你的文章确实用了 AI,不妨在文末加一句 “本文由 AI 辅助创作,观点为个人所有”,平台会觉得你态度诚恳。
📈 长期来看,AI 写作的正确打开方式
与其想着怎么 “躲”,不如思考怎么 “用好” AI,同时保住原创资格。
建立自己的 “语料库”。把平时积累的案例、金句、个人经历整理成文档,让 AI 学习你的语言风格。我就给 AI 喂了 20 篇自己写的文章,让它模仿我的语气,生成的初稿改起来省一半力气,而且更像 “我写的”。
专注垂直领域。在小众领域,AI 内容的原创通过率更高。比如我一个朋友写 “复古相机维修”,这个领域内容少,AI 生成的文章只要加入具体的维修案例,很容易过原创。反观大众领域,竞争激烈,AI 文很难突围。
定期 “养号”。偶尔发几篇纯原创的深度文,让平台觉得你是 “优质创作者”。这些文章不用太长,但要体现出你的专业度,比如分析行业趋势、分享独家数据。平台对优质账号的容忍度更高,偶尔发篇 AI 改造文,也不容易被处罚。
说到底,AI 只是个工具。能不能过原创,关键看你有没有把它变成 “你的工具”。那些靠 AI 偷懒、量产垃圾内容的人,迟早会被平台淘汰。但懂得用 AI 提高效率,同时注入个人价值的创作者,反而能走得更远。
最后说句大实话:平台查 AI 文,不是为了禁止技术,而是为了保护读者。只要你的内容对读者有价值,哪怕用了 AI,也能站得住脚。反之,就算全是人写的,如果内容水得不行,照样过不了原创。想明白这一点,就知道该怎么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