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做内容的,谁还没试过用 AIGC 工具?但生成的东西一股子机器味,要么被平台限流,要么读者看着就烦。其实问题不在工具,在你会不会用指令拿捏它。今天就掏心窝子跟你们说点实在的,那些能让 AIGC 内容脱胎换骨的指令模板和改写技巧,都是我踩了无数坑试出来的。
📌 指令模板的核心:给 AI 画个 “紧箍咒”
别上来就扔一句 “写篇关于 XX 的文章”,那跟让新手开车不挂挡一样,能跑才怪。好的指令得像给 AI 装了导航,连转弯角度都给它算好。
我总结了一个万能框架,你们记好:身份 + 目标 + 细节 + 禁忌。比如想让 AI 写一篇家居收纳的干货文,别只说 “写家居收纳”,试试 “你是有 5 年经验的整理师,给租房党写 3 个不花钱的收纳技巧,要具体到用快递盒改造,不能提任何需要购买的收纳工具”。你看,这样 AI 就知道该往哪个方向使劲,不会东拉西扯。
还有个关键,一定要加 “人性化” 要求。比如 “用朋友聊天的语气,句子别太长,多带点‘你试试’‘我跟你说’这种口语化的词”。亲测,加了这些,AI 生成的内容瞬间就没那么硬邦邦了。上次我让它写一篇职场吐槽文,加了句 “就像午休时跟同事吐槽老板一样,带点无奈又好笑的感觉”,出来的东西差点以为是真人写的,评论区一堆人说 “太真实了”。
✍️ 改写技巧第一步:拆骨剔肉,换 “人话”
生成初稿别着急用,先当 “外科医生”,把那些机器味重的句子大卸八块。怎么拆?看这几点:
把长句剁成短句。AI 特爱写那种裹着好几层修饰语的长句,读着累不说,还显得假。比如 “在当前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企业对于具备数据分析能力的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改成 “现在企业都在搞数字化,缺的就是会分析数据的人,而且越来越缺”,是不是清爽多了?
把书面语换成 “口头禅”。“综上所述” 换成 “说白了”,“由此可见” 换成 “你看这不就明白了”,“进行优化” 换成 “调一调”。这些小改动看着不起眼,堆在一起就能让文字活起来。我之前改一篇科技评测文,光是把 “该产品的续航能力表现优异” 改成 “这玩意续航是真能打”,阅读完成率就涨了 15%。
删掉 “废话因子”。AI 总爱加一些 “为了 XX 起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之类的客套话,直接删!读者刷手机就图个快,没人愿意看这些磨磨唧唧的。比如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款 APP 的界面设计是比较友好的”,直接来 “这 APP 界面看着就舒服”,多干脆。
🔄 改写技巧第二步:给内容 “填血肉”,加 “灵魂”
光改句子还不够,得让内容有 “人味儿”,也就是加入那些 AI 学不会的 “个人痕迹”。
加细节,越具体越好。比如写美食测评,AI 可能会说 “这道菜很好吃”,你得改成 “咬下去第一口,酱汁在嘴里爆开,带点果酸,后味还有点回甘,不像别家那么齁”。这些细节哪来?要么是你自己的体验,要么是多翻点真实用户的评论,把那些带情绪的描述扒下来揉进去。
塞点 “小瑕疵”。完美的内容反而假,适当加句 “说实话,这里我也没搞太懂”“可能我运气好,你们试试不一定这样”,读者反而觉得你真实。上次写一篇家电选购指南,我故意加了句 “这个功能我到现在还没弄明白怎么用,可能是我太笨了”,结果好多人在评论区教我,互动一下子就起来了。
用 “对比” 代替 “陈述”。别干巴巴说 “这个产品好”,说 “之前用 XX 牌的,每次开机都要等半分钟,这个按下去秒开,差太远了”。对比一出来,好坏不用你说,读者自己就有判断。这招对测评类内容尤其管用,亲测能让说服力翻倍。
🚫 这些坑千万别踩,都是血泪教训
不是改得越多越好,有些地方动了反而弄巧成拙。
别为了口语化丢了专业性。比如写财经分析,你不能把 “市盈率” 说成 “赚钱的比例”,该专业的地方得专业,不然读者觉得你不靠谱。我之前帮一个朋友改文章,他把 “用户留存率” 改成 “留下来的人有多少”,结果被业内人士在评论区怼,说他不专业,得不偿失。
别乱加 “网络热词”。热词这东西过时太快,今天火的明天可能就凉了,而且不同圈子的梗不一样,乱用容易翻车。上次有个博主写中老年养生文,非要加 “绝绝子”“YYDS”,评论区全是 “看不懂”“小编能不能说人话”,何必呢?
别让改写破坏逻辑。有时候改句子改着改着,前后意思对不上了。改完一定要自己通读一遍,问问自己 “这句话跟前面连得上吗?”“这个观点我说明白了吗?”。我有次改一篇教程文,为了凑短句,把步骤拆得乱七八糟,结果好多人私信说看不懂,最后还是老老实实地重新调整了逻辑。
📈 终极技巧:让 AI 帮你改,但别全信它
你没看错,AI 也能当你的 “改稿助手”,但得指挥着它来。比如你可以说 “把这段文字改得口语化,保留核心数据,句子长度控制在 15 个字以内”,让它先出一版,你再在这个基础上修。
但记住,AI 改出来的东西也不是完美的,它可能会漏掉一些细节,或者把意思改偏了。最好的办法是,AI 改一版,你自己改一版,然后把两版揉在一起。我现在写东西,基本都是 AI 先出初稿,我用上面说的技巧改一遍,再让 AI 按我的版本优化细节,来回折腾两三次,出来的东西就差不多能看了。
其实啊,AIGC 就像个刚入门的实习生,你得教它、管它,它才能干活。指令模板是 “规矩”,改写技巧是 “调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让它生成的内容既高效又对味。别指望一步到位,多练几次,你也能让 AI 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最后说句实在的,工具再厉害,也代替不了人的思考和体验。那些能打动人的内容,永远带着创作者的温度。AI 只是个帮手,真正的 “灵魂” 还得靠你自己填进去。试试这些方法,下次写东西的时候,说不定你就会发现,原来 AIGC 也能这么好用。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