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AIGC 技术火得不行,写论文的人里,十个有八个可能都用过 AI 工具帮忙。但麻烦也来了,要是论文里的 AIGC 内容没被精准揪出来,学术诚信这块就容易出岔子。所以啊,把 AI 论文检测工具用对,真的是眼下必须搞定的事儿。
🎯选对工具是精准定位的第一步
选 AI 论文检测工具可不能瞎选,这直接关系到能不能精准定位 AIGC 内容。首先得看工具的检测原理,不同工具的算法差异很大。有的是通过比对数据库里的 AI 生成文本特征,有的则是分析文本的语义连贯性和逻辑结构。比如知网的 AI 检测工具,它的数据库涵盖了大量学术文献和 AI 生成样本,在学术领域的检测准确率就比较高。
然后得关注工具的数据库覆盖范围。要是工具的数据库太小,很多新兴的 AIGC 模型生成的内容可能就检测不出来。像 GPT - 4、文心一言这些主流模型的生成内容,好的检测工具都得能覆盖到。之前有朋友用了个小众工具,结果论文里用文心一言生成的段落没被检测出来,差点出了问题。
还要看看工具的更新速度。AIGC 技术发展太快了,新的生成模型层出不穷。检测工具要是不及时更新算法和数据库,很快就会落后。就拿去年来说,有个检测工具因为三个月没更新,对当时刚火起来的某个 AI 写作模型生成的内容完全没反应。
📋使用前的准备工作不能少
在正式使用检测工具前,有些准备工作得做好。首先是论文格式的统一,不同的检测工具对格式的要求可能不一样。有的工具对 PDF 格式支持得好,有的则更适合 Word 格式。要是格式不对,可能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比如有的工具在检测 PDF 格式时,会把一些公式和图表识别错误,导致误判。
其次要明确检测范围。是检测整篇论文,还是只检测其中的部分章节?如果是毕业论文,那肯定得全文检测。但如果是平时的小论文,可能重点检测引言和结论这些容易出现 AIGC 内容的部分就行。提前确定好范围,能提高检测效率。
另外,最好先了解学校或机构的要求。很多学校都有指定的检测工具,要是自己随便用一个,可能和学校的检测结果有出入。之前就有学生自己用了某工具检测没问题,结果学校用指定工具检测时发现了 AIGC 内容,最后耽误了答辩。
🔍具体操作步骤得按部就班
操作步骤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每个环节都不能马虎。第一步是上传论文,上传的时候要注意文件大小的限制,有的工具最多只能上传 20MB 的文件,太大的话就得拆分上传。上传完成后,要仔细核对论文信息,比如标题、作者这些,别传错了文件。
接下来是设置检测参数。不同的检测工具参数设置不一样,有的可以选择检测的灵敏度,灵敏度高的话,可能会把一些疑似 AIGC 的内容都标出来,但也可能出现误判;灵敏度低的话,可能会漏掉一些内容。一般来说,初次检测可以选择中等灵敏度。
然后就是等待检测结果了,这个时间长短不一,有的工具几分钟就出结果,有的可能要半小时甚至更久。这时候别着急,耐心等着就行。结果出来后,要先看看整体的检测报告,了解论文中 AIGC 内容的占比情况。
最后是查看详细标记,检测工具会把疑似 AIGC 的段落标出来,要逐段查看。看看这些段落是不是真的是 AI 生成的,有没有误判的情况。比如有的工具会把一些结构严谨、用词规范的人工写作段落误判为 AI 生成,这时候就得人工甄别。
📊学会分析检测结果是关键
拿到检测结果后,不是看个 AIGC 内容占比就完事了,得会分析。首先看具体的标记段落,仔细对比这些段落和自己的写作思路,判断是不是真的由 AI 生成。如果是自己写的,但被标记了,那可能是用词风格比较像 AI,这时候可以适当修改用词和句式。
然后看相似度百分比,不同的学校和机构对这个百分比的要求不一样。有的要求 AIGC 内容占比不能超过 5%,有的则放宽到 10%。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要求来看,如果超过了规定比例,就得对相应段落进行修改。
还要注意检测报告中的细节说明,有的工具会说明某个段落疑似由哪种 AI 模型生成,这对修改很有帮助。比如知道是由 GPT - 3.5 生成的,就可以针对性地调整段落的逻辑结构,因为 GPT - 3.5 生成的内容在逻辑连贯性上有一定的特点。
⚠️这些注意事项要记牢
使用 AI 论文检测工具还有些注意事项。首先是不能过度依赖工具,检测工具虽然能辅助定位 AIGC 内容,但也会有误差。最终还是得靠人工审核,毕竟工具不能完全理解论文的上下文和写作意图。
其次是保护论文隐私,现在有很多免费的检测工具,其中不乏一些不正规的平台,可能会泄露论文内容。所以尽量选择知名度高、口碑好的工具,而且在上传论文时,要看看平台的隐私政策。
另外,检测时间要合理安排,不要等到论文提交前一天才检测。万一检测出大量 AIGC 内容,可能没时间修改。最好在初稿完成后就进行第一次检测,中间修改过程中再检测一两次,最后定稿前再做一次全面检测。
🔄定期更新对工具的认知
AIGC 技术和检测工具都在不断发展,所以得定期更新对这些工具的认知。可以关注一些学术网站和科技媒体,了解最新的检测工具和技术。比如最近有个新的检测工具,采用了深度学习的方法,对 AIGC 内容的检测准确率提高了不少,及时了解这些信息,能让我们更好地选择和使用工具。
也可以和同行交流使用经验,看看他们在用什么工具,有什么好的使用技巧。有时候别人遇到的问题,可能自己也会碰到,提前了解就能少走弯路。
总的来说,正确使用 AI 论文检测工具,选对工具、做好准备、按步骤操作、会分析结果,再加上注意一些细节,才能精准定位 AIGC 内容,让论文既符合学术规范,又能体现自己的真实水平。别觉得这是件小事,在现在这个 AIGC 盛行的时代,这可是关乎学术诚信的大事。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