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少高校和期刊对论文中的 AI 生成内容查得越来越严,很多同学都在愁怎么免费又准确地检测论文 AI 率。下面就来聊聊这个话题,还会推荐一款好用的工具。
📌为什么论文 AI 率检测突然火了?
这两年 AI 写作工具普及得太快,ChatGPT、文心一言这些工具能轻松生成看起来很专业的文字。这就导致学术圈里出现了不少用 AI 代写论文的情况,学术诚信受到了挑战。
现在国内至少有 300 所高校明确规定,论文中 AI 生成内容超过一定比例会被认定为学术不端。有的学校甚至会取消学位授予资格,这可不是小事。
期刊编辑部也开始用 AI 检测工具筛查投稿,去年就有好几起核心期刊退稿案例,理由都是 “疑似 AI 生成内容占比过高”。所以不管是毕业生还是科研人员,都得重视论文 AI 率检测。
🧐市面上常见的 AI 检测工具有哪些坑?
先说说大家可能用过的几款工具。Turnitin 的 AI 检测功能确实厉害,但价格太贵了,一次检测就要几十甚至上百块,对于学生来说不划算。而且它主要针对英文内容,检测中文论文的准确率会打折扣。
还有一些号称免费的在线工具,要么是检测字数有限制,一篇本科论文可能要分好几次检测;要么就是准确率堪忧,同一个文本两次检测结果能差 20% 以上,参考价值不大。
某知名查重平台推出的 AI 检测功能,很多同学反馈说误判率特别高。一些常规表达,比如 “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和访谈”,居然被标为 AI 生成,让人很无奈。
🌟这款免费工具凭什么值得推荐?
给大家推荐 “论文 AI 检测助手”,它是专门针对中文论文开发的检测工具,现在处于推广期,基础检测功能完全免费,没有字数限制。
它的核心优势在于采用了多模型交叉比对技术,不只是看词汇重复度,还会分析逻辑结构、句式特征这些深层指标。有同学做过测试,把用 ChatGPT 生成的段落和自己写的内容混在一起,它的识别准确率能达到 92%,比同类工具高出 15% 左右。
操作起来也很简单,不用下载客户端,直接在网页上上传文档就行,支持 Word、PDF 等常见格式。检测完成后会生成详细的报告,用不同颜色标注出疑似 AI 生成的部分,还会给出修改建议,这点对不太会改稿的同学很友好。
📝亲测使用教程:3 分钟搞定检测
第一步,打开官网(记得用浏览器访问,微信内置浏览器可能有兼容性问题),首页就能看到 “免费检测” 按钮,点进去注册账号。注册很简单,用手机号收个验证码就行,不用填太多信息。
第二步,登录后点击 “上传论文”,选择要检测的文档。这里有个小技巧,最好删除论文里的摘要和参考文献,因为这两部分很多是固定表达,容易被误判,等检测完再加上就行。
第三步,上传完成后点击 “开始检测”,系统会自动处理。本科论文大概 2 分钟出结果,硕士论文可能要 5 分钟左右,耐心等一下。
第四步,查看报告。报告里有个总体 AI 率评分,还有个详细的段落分析。标红的部分是高风险(AI 生成可能性 80% 以上),标黄的是中风险(50%-80%),标绿的是低风险。重点看标红的部分,这些必须修改。
💡提高检测准确性的 3 个小技巧
检测前最好把论文里的公式和图表删掉,现在的 AI 检测工具对这些内容识别不太准,可能会影响整体结果。等检测完再重新插入就行,不麻烦。
如果第一次检测 AI 率偏高,别急着大面积修改。可以换个时间段再检测一次,有时候系统算法会有微调,两次结果可能会有差异。取两次的平均值参考更靠谱。
检测完成后,不要只看总体 AI 率。有些工具为了显得 “准”,会把总体率压得很低,但具体段落标记得乱七八糟。一定要逐段核对,特别是标红的地方,看看是不是真的是 AI 生成的。
🚨这些修改方法能降低 AI 率?亲测有效
把长句拆成短句。AI 生成的内容往往喜欢用复杂的长句,把它们拆分成更简洁的短句,能降低被识别的概率。比如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显著优势”,可以改成 “上面的分析说明,这个方法在实际用的时候优势很明显”。
增加个人案例和数据。在论述中加入自己收集的案例或者独特的数据,这些是 AI 很难生成的,能有效降低 AI 率。比如写经济学论文时,加入自己调研的某个企业的具体数据,效果就很好。
替换近义词和调整语序。把 AI 常用的词汇换成更口语化或者更专业的表达,同时调整句子的语序。比如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 可以改成 “AI 技术这几年进步得很快”,虽然意思差不多,但被识别为 AI 生成的概率会下降。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