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打开公众号后台,十个运营里有八个在纠结同一个问题 ——AI 写的文章到底能不能用?上个月帮三个客户做内容诊断,发现他们的公众号打开率连续三个月下滑,点开文章一看,全是 AI 生成的 "标准模板文"。标题是 "XXX 的 3 个方法",正文分点罗列,结尾加句 "你怎么看"。这种内容别说读者不爱看,现在连微信的原创保护机制都开始针对这类文本降权了。
🔍 别被 "一键生成" 骗了:AI 写作的底层逻辑是 "重组" 而非 "创造"
现在主流的 AI 写作工具,不管是收费的还是免费的,核心原理都是基于现有互联网内容进行语义重组。你输入 "如何写好公众号标题",它会扒取全网相关文章的关键词、句式结构,再用算法拼凑出一篇新文本。这种内容乍一看通顺,但细究就会发现问题 —— 观点是别人的,案例是过时的,连比喻都带着明显的 "缝合感"。
上个月测试过某款号称 "原创度 98%" 的 AI 工具,生成一篇关于 "短视频运营技巧" 的文章。用微信官方的原创检测工具一查,里面有 7 处片段和三年前的行业文章高度重合。更有意思的是,文中提到的某款数据分析工具早就下架了,AI 还在当成案例推荐。这就是只做简单复制粘贴的后果 —— 不仅过不了原创关,还会让读者觉得你不专业。
真正能用的 AI 写作,应该是把工具当成 "初稿生成器"。就像厨师不会直接用预制菜招待客人,而是会根据自己的口味重新调味、摆盘。我见过做得好的公众号,用 AI 生成初稿后,会逐句修改:把行业黑话换成读者能懂的口语,把通用案例换成自己平台的真实数据,把 AI 默认的 "建议" 改成带个人立场的 "我认为"。这样加工后的文章,原创度能提升 60% 以上,打开率也比纯 AI 文高 3-5 个百分点。
🎯 给 AI 下指令的 3 个隐藏技巧:别让它猜,要让它照做
很多人用 AI 写作时就输在第一步 —— 指令给得太模糊。输入 "写一篇关于职场沟通的公众号文章",出来的内容肯定千篇一律。真正会用的人,会把指令拆解成 "三维坐标":目标人群、核心观点、表达风格。
目标人群要具体到 "25-30 岁互联网公司的运营专员",而不是笼统的 "职场人"。核心观点要明确立场,比如 "不是所有场合都需要直来直去,适当迂回反而效率更高",而不是让 AI 自己定调子。表达风格要带上参照物,"像和同事聊天一样,多用短句,穿插 1-2 个网络热词"。上次帮一个教育类公众号做指导,用这种方式给 AI 下指令,生成的初稿修改量直接减少了 40%。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技巧:给 AI 喂 "私域素材"。把自己公众号过往的爆款文章、读者留言、粉丝画像整理成文档,让 AI 学习你的内容风格。某母婴类公众号试过这个方法,AI 生成的内容和主编手写的文章放在一起,粉丝居然分不出来。这就是因为 AI 吸收了该账号特有的表达习惯 —— 比如喜欢用 "宝妈们注意了" 开头,结尾总加一句 "有问题评论区问我"。
指令里一定要包含 "反常识点"。AI 天生喜欢说正确的废话,你得逼着它跳出常规。写 "理财文章" 时,别让它讲 "要储蓄" 这种老生常谈,而是指令它 "分析月光族如何通过碎片化时间赚钱"。写 "护肤指南" 时,让它重点讲 "哪些昂贵的成分其实没必要买"。这类带点争议性的角度,恰恰是公众号文章打开率的关键。
✏️ 用 "人工三筛法" 处理初稿:90% 的人只做到了第一遍
拿到 AI 生成的初稿别急着发,至少要过三遍筛子。第一遍筛逻辑断层,AI 经常会在段落之间出现 "跳脱"。比如前一段在说 "公众号标题技巧",下一段突然开始讲 "封面图设计",中间没有任何过渡。这时候需要加一句衔接,比如 "标题吸睛了,封面图跟不上也白搭"。
第二遍筛 "AI 腔"。那些一眼就能看出是机器写的句子必须删掉,比如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这种书面语,换成 "说到底就一句话" 更接地气。还有 AI 特别爱用的排比句,比如 "XX 是基础,XX 是关键,XX 是核心",改成 "先把 XX 做好,再考虑 XX,最后才是 XX",读起来更像真人说话。
第三遍筛信息密度。AI 生成的内容经常 "水字数",一段话说的其实就是一个意思。比如讲 "公众号排版",它可能会用三句话说 "字体要清晰",这时候就得精简成 "字体选微软雅黑或思源黑体,字号保持 14-16px,行间距 1.5 倍最合适"。这种具体的干货,比笼统的建议更有价值。
某职场类公众号用这套方法后,文章平均阅读完成率从 42% 提升到 67%。他们的主编说,现在团队里流传一句话:"AI 给骨架,我们填血肉"。那些血肉就是具体的案例、个人的观点、读者熟悉的梗,这些恰恰是 AI 最难模仿的东西。
🧩 结构优化的 "黄金比例":AI 不会告诉你的排版心机
打开一篇公众号文章,读者在 3 秒内就会决定要不要继续看。这个判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结构是否清晰。AI 生成的文章往往是 "大段落堆彻",看起来就累。正确的做法是按照 "3-5-7 原则" 调整:每段不超过 3 行,每个小标题下不超过 5 个段落,整篇文章不超过 7 个一级标题。
开头 300 字必须出现 "钩子"。可以是一个反常识的观点,比如 "我劝你别做日更公众号";也可以是一个具体的痛点,比如 "写了 3 个月原创,粉丝还没破千,问题可能在这"。AI 通常会写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这种废话开头,一定要删掉重写。
小标题要学会 "带情绪"。AI 给的标题往往是 "XX 的几个方法",太干巴。改成 "这 3 个坑我踩过,劝你别再犯" 或者 "亲测有效的 5 个技巧,第 3 个最关键",点击率至少能提升 20%。某美食公众号做过测试,把 "蛋糕做法" 改成 "烤蛋糕总失败?原来第一步就错了",同一篇文章的打开率翻了一倍。
段落之间要加 "引导句"。比如写完一个方法后,加一句 "光说不练假把式,给你看个我实操的例子",再接着讲案例。这种过渡能让读者的思路更顺畅。AI 生成的内容很少有这种设计,需要人工补进去。
📈 提升 "人味儿" 的 4 个小动作:让 AI 文有你的体温
公众号读者最反感的,是那种冷冰冰的 "说明书式" 文章。AI 生成的内容尤其容易犯这个毛病。想让文章有 "人味儿",其实不用大改,几个小动作就行。
多插入 "个人化表达"。比如在讲方法时,加一句 "我试过十几次,发现最管用的是...";提到某个观点时,说一句 "可能有人不认同,但我坚持这么做"。这些带有主观色彩的话,会让读者感觉在听一个真实的人分享经验,而不是读机器文字。
适当暴露 "小缺点"。比如写 "时间管理" 的文章,可以说 "我其实也经常拖延,直到用了这个办法才好点";讲 "减肥技巧" 时,提一句 "我上个月忍不住吃了顿火锅,结果反弹了 2 斤"。这种不完美的表达,反而会拉近和读者的距离。AI 总是追求 "正确无误",这种小瑕疵需要人工加进去。
引用读者的真实留言。比如在讲 "职场沟通" 时,插入一条粉丝的留言:"上次跟老板提建议被怼了,现在都不敢说话了",然后回应这个问题。这种互动感是 AI 写不出来的,却能大大提升读者的参与感。某情感类公众号用这个方法,文章留言数平均增加了 35%。
加入具体的时间和场景。把 "我觉得" 改成 "上周三开会时我突然意识到",把 "有读者说" 换成 "昨天晚上 11 点收到一条留言"。这种带有时空坐标的表达,会让内容更真实可信。AI 生成的内容往往缺乏这种细节,需要人工补充。
🤝 最后说句大实话:AI 是工具,但别让它替代你的思考
这半年见过太多公众号运营者,把 AI 当成 "救命稻草",自己懒得动脑子。结果就是内容越来越同质化,粉丝越来越不活跃。真正聪明的做法,是把 AI 当成 "效率工具"—— 用它处理搜集资料、整理框架这些机械工作,把省下来的时间用来做更重要的事:研究读者需求、打磨个人风格、沉淀独家观点。
记住,公众号的核心竞争力永远是 "人"。读者关注你,不是因为你能写出 "正确的内容",而是因为你能写出 "只有你能写出来的内容"。AI 可以帮你省时间,但不能替你建立和读者的情感连接。
下次用 AI 写文章时,不妨多问自己一句:"如果去掉这篇文章里的 AI 生成部分,剩下的东西够不够支撑起我的公众号特色?"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说明你还没真正学会用 AI。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