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认定:AI 生成内容的版权门槛
AI 生成内容的版权认定一直是法律界的难题。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作品需满足 “独创性 + 智力成果” 要件,AI 生成内容是否体现 “人类智力创作” 是核心争议。北京互联网法院在 2024 年审理的首例 “AI 文生图” 著作权案中明确,当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图片时,如果能体现出人的独创性智力投入,该生成内容应当被认定为作品,并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这一判决为 AI 生成内容的法律地位提供了明确指导,也为后续类似案件的审理提供了参考。
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界定 “人类智力创作” 并非易事。例如,用户使用 AI 工具生成文章时,若只是简单输入几个关键词,AI 自动生成完整内容,这种情况下人类的智力投入可能不足以满足独创性要求。反之,若用户通过多次调整提示词、参数、风格光影效果,并对生成内容进行深度修改和再创作,使最终作品体现出用户的个性化表达,则更有可能被认定为作品。
从司法实践来看,法院在认定 AI 生成内容的著作权时,会综合考虑用户对创作过程的控制程度、提供的创作投入证据等因素。例如,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在审理一起 “AI 生成图被侵权” 的著作权纠纷案时,认为王某在使用 AI 工具生成图片的过程中,通过关键词的撰写、输入和多次调整,对生成作品具有一定程度的 “控制和预见”,创作过程反映了王某的构思、创作技法、审美选择,体现了其个性化表达,因此认定王某为被诉图片的作者及著作权人。
⚖️ 国际差异:中美欧的不同立场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 AI 生成内容的版权认定存在显著差异。美国版权局在 2023 年发布新规表示,人工智能自动生成的作品不受版权法保护,对于由 AI 和人类作者共同创作的作品,仅对由人类创作部分进行个案认定和登记。例如,美国法院在 2023 年裁定图画《离天堂最近的入口》不受著作权保护,理由是该图完全由 AI 生成,缺乏人类创造性投入。
欧盟法律体系同样要求作品体现作者自身的智力创造,完全由 AI 独立生成且无任何人类创意投入的内容,在现行欧盟著作权框架下难以被认定为作品。欧洲议会在 2020 年通过决议强调不应给予 AI 实体法律上的作者地位。不过,欧盟正加紧制定人工智能法案,未来或将要求 AI 披露训练所涉及的著作权情况,作品著作权的所有者可以选择作品不被 AI 训练,这种情况下,AI 公司必须把所涉作品从训练库中删除。
相比之下,中国的司法实践更注重人类在 AI 生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除了前文提到的北京互联网法院和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的判决外,全国人大代表孙宪忠也表示,中国首例 “AI 文生图” 著作权纠纷案的判决,创新价值十分显著,具有里程碑意义,为全球人工智能法律治理提供了 “中国方案”。
🚫 风险规避:用户协议与侵权陷阱
使用 AI 自动生成文章软件时,用户需特别关注工具的用户协议。以 ChatGPT 为例,其使用条款规定,只要用户遵守使用条款,OpenAI 就会将其在输出内容中的所有权利、所有权和利益转让给提供输入内容的用户。但由于机器学习的特性,不同用户可能会从 AI 中获得相同或类似的输出内容,而根据条款,只有独有的 “输出内容” 的权利才能够转让,这就导致输出内容著作权的不确定性。
此外,用户还需警惕侵权风险。AI 工具在训练过程中可能使用了大量受版权保护的材料,若用户生成的内容与这些材料过于相似,可能会引发侵权纠纷。例如,美国多名艺术家曾集体起诉 Stability AI、Midjourney、Deviant Art 三家生成式 AI 商业应用公司侵权,认为 AI 作图软件以他们作品的风格生成图像,侵犯其著作权。虽然法院最终审理认为 AI 生成后的图片本来就不享有著作权,但这也提醒用户,在使用 AI 工具时需注意避免生成与他人作品高度相似的内容。
为了规避法律风险,用户在使用 AI 工具时应做到以下几点:严禁直接采纳 AI 生成的文本,汲取 “思想” 而非 “表达”,坚持深度的二次创作。例如,编剧李明在创作时,利用 AI 生成逻辑框架,亲自撰写和修改所有关键的对白和情感戏,“用人的不完美、矛盾和独特性去覆盖 AI 的‘正确性’”。他认为,只要创作者本人守住原创的底线,将 AI 的输出彻底地 “消化” 和 “再创造”,就能最大限度地规避侵权风险。
🔧 技术工具:AI 水印与检测平台
为了更好地保护 AI 生成内容的版权,技术手段也在不断发展。数字水印凭借鲁棒性高、可规模化部署等显著优势,已成为合成内容治理的重要技术。根据国家强制性标准《网络安全技术 ——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法》,生成合成服务提供者需在生成内容中嵌入标识信息,以实现内容来源追踪与验证的功能。例如,浙江大学区块链与数据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研发的合成内容安全标识平台 GCmark,为生成合成服务提供者与内容传播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的标识生成、检测能力支持。
同时,AI 检测工具也在不断完善。腾讯推出的 “朱雀” AI 大模型检测系统,能够快速识别 AI 生成的文本与图像内容。在图片检测方面,通过对用户上传的图片进行几秒钟的快速验证,判断该图片是否由 AI 生成,测试的检出率达到了 95% 以上。在文本检测方面,通过对比检测文本与大模型的预测内容,能够推测出文本的 AI 生成概率。这一检测系统不仅能够用于普通用户的日常检查,还对新闻媒体、教育机构等对文本真实性要求较高的行业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不过,AI 检测工具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方文山为邓紫棋新书撰写的推荐语被网友质疑使用 AI 辅助,使用朱雀大模型进行检测时,第一次全文检测显示 AI 浓度 100%,提示 “易被多平台检测为 AI 生成”,第二次检测删除了标题和方文山的名字后,检测结果显示 AI 浓度 37.05%,提示 “疑似 AI 辅助”。这说明 AI 检测工具的结果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用户在使用时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 未来趋势:立法与技术的协同发展
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发展,法律与技术的协同发展将成为必然趋势。在立法方面,我国已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提出国家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促进创新和依法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实行包容审慎和分类分级监管。未来,相关立法可能会进一步细化,例如明确 AI 生成内容著作权合理使用的边界和适用条件,建立数字化作品使用集中清算制度,对 AI 训练中使用的数据进行周期性集中清算,一次性支付著作权费用等。
在技术方面,AI 水印技术和检测工具将不断完善,为版权保护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同时,AI 工具的开发者也将更加注重用户协议的透明度和合法性,明确版权归属,减少法律纠纷。例如,欧盟公布的《通用人工智能行为准则》要求大模型提供商提供技术架构、训练数据来源等关键信息,明确对创作者的版权保护,并针对最先进的系统进行独立风险评估等。
对于用户来说,在使用 AI 自动生成文章软件时,需不断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技术素养,合理使用 AI 工具,避免陷入法律风险。同时,关注立法和技术的发展动态,及时调整自己的使用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