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写作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麻烦。就拿 2025 年的情况来说,原创性问题和移动端查询的重复率问题就很突出。
先说说原创性方面。很多 AI 写作工具生成的内容存在严重的套路化现象。比如写网文时,主角名字老是用 “林”“李” 这些常见姓氏,环境描写一大堆,可人物的心理活动却少得可怜,编辑一眼就能看出是 AI 写的,根本达不到签约水平。而且,AI 生成的内容往往缺乏独特的情感和深度,就像光明日报说的,AI 没有生命体验,写出来的东西 “情感虚置”“意义缺席”,很难真正打动人。
再看看移动端查询的重复率问题。36 氪的高考作文测试就很能说明问题,16 款 AI 生成的作文结构高度一致,超过 90% 都用 “沉默 — 歌唱 — 拥抱” 的三段式结构,语言风格也很模板化,缺乏变化。这是因为 AI 在生成内容时,往往会参考大量已有的数据,容易出现重复。就像 tsxnews 的文章分析的,AI 的训练数据、模型特性以及缺乏主观能动性等因素,都会导致生成的内容重复率高。
AI 写作还会导致质量与数量失衡。大众新闻的评论就提到,AI 写作虽然能做到月更千万字,但质量却很低,情节混乱,语法错误一大堆,同质化也很严重。有些平台甚至成了滥用 AI 写作的重灾区,用户很难找到有独创性和个性的作品,体验感大打折扣。
版权和伦理风险也不容忽视。光明网的法律分析指出,AI 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问题还不明确,如果用户只是简单输入指令,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构成作品,无法获得版权保护。在学术领域,AI 代写还可能导致学术不端和知识产权纠纷,复旦大学等高校已经出台规定,限制 AI 在学术论文中的使用。
不过,人类的创造力是 AI 无法替代的。作家的创作是基于自己的人生体悟和情感体验,能够虚构出比现实更真实的世界,而 AI 只是模仿已有的数据,缺乏真正的创新能力。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 AI 写作的价值。如果能正确使用 AI 工具,比如用它来拓展思路、辅助创作,而不是完全依赖它,或许能在效率和质量之间找到平衡。同时,平台和监管部门也需要加强管理,制定相关标准,遏制 AI 滥用的现象,保护原创内容和用户体验。
总之,AI 写作虽然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不少弊端。我们要理性看待 AI 写作,充分发挥它的辅助作用,同时也要重视人类自身的创造力,让写作真正成为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