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写作的便捷性与依赖性陷阱
这几年 AI 写作工具火得一塌糊涂,学生群体里用它写作业、写论文的人越来越多。就拿麦可思研究院 2024 年的调查来说,几乎所有受访高校师生都用过 AIGC 工具,近两成是每天多次使用的 “重度用户”,超三成本科生直接用 AI 写论文或作业。这事儿看着挺美,能省不少时间和精力,但背后藏着大问题。
AI 写作确实能快速生成结构清晰、语言流畅的文本,可它有个致命伤 ——内容缺乏深度和原创性。用过的人都知道,AI 生成的东西往往是各种信息的拼凑,缺乏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就像成都树德中学教师点评 AI 作文时说的,结构是挺清晰,语言也优美,但论述比较平面、模式化严重,缺乏独到的见解和创造性思维。时间长了,学生习惯了这种 “拿来主义”,就会慢慢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遇到问题不再愿意深入钻研,而是第一时间想到让 AI 帮忙。
更可怕的是,AI 写作容易让人产生技术依赖。一旦习惯了用 AI 完成任务,学生就会越来越不愿意自己动手。比如写作业时,遇到难题不再绞尽脑汁思考,而是直接让 AI 给出答案;写论文时,不再去查阅大量文献、进行深入研究,而是依赖 AI 生成大纲和内容。这种依赖会逐渐侵蚀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术素养,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难以独立应对挑战。
学术诚信危机的多维表现
AI 写作的流行,直接给学术诚信带来了巨大冲击。以前学生抄袭还得费点劲找资料、改内容,现在有了 AI,分分钟就能生成一篇看似原创的文章。这就导致学术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大幅增加。国际上,美国纽约市教育部门、澳大利亚部分州的教育部门、剑桥大学等都曾出台政策禁止学生使用 AIGC,就是为了避免学生利用 AI 直接生成或代写论文。
而且,AI 写作还存在知识产权问题。AI 生成的内容往往是基于大量已有的数据和文献,很难确定其原创性和版权归属。如果学生直接使用 AI 生成的内容,很可能会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就像历史研究杂志社发布的《规范》中提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在投稿中的应用仅限于语言润色、文献检索等辅助研究环节,禁止运用 AI 生成主体架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的文章。
另外,AI 写作还会影响学术评价的公正性。如果学生通过 AI 写作获得了高分,而那些真正付出努力、独立完成作业和论文的学生却得不到应有的认可,这显然是不公平的。这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破坏学术环境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技术防御与教育引导的平衡
面对 AI 写作带来的挑战,单纯靠禁止是行不通的,得在技术防御和教育引导之间找到平衡。从技术层面来说,加强 AI 检测工具的研发和应用是关键。现在市面上有不少 AI 检测工具,比如 Copyleaks、GPTZero、Winston AI 等,它们各有特点。Copyleaks 支持多语言检测,能同时进行 AI 生成识别和抄袭数据库比对;GPTZero 专门针对 ChatGPT 等大型语言模型生成的文本进行检测;Winston AI 则兼具抄袭和 AI 生成内容检测功能。高校可以引入这些工具,对学生的作业和论文进行检测,及时发现 AI 写作的痕迹。
但技术不是万能的,还得加强教育引导。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学术诚信意识。让学生明白,学术诚信是学术研究的基石,使用 AI 写作不仅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学术声誉的损害。可以通过开设学术诚信课程、举办讲座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学术诚信的重要性和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分析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比如北京宏志中学,通过开设人工智能教育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
2025 年高校应对策略的新趋势
2025 年,高校在应对 AI 写作问题上呈现出一些新趋势。政策更加细化和灵活。比如复旦大学发布的《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 AI 工具的规定(试行)》,明确提出 “六个禁止”,对 AI 工具在本科毕业论文中的使用进行了详细规范。华北电力大学、湖北大学、福州大学等高校则提出 “AIGC 疑似度” 的指标要求,积极探索利用 AI 技术检测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管理策略。
课程改革也在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将 AI 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 AI 素养和正确使用 AI 的能力。比如清华大学依托千亿参数多模态大模型 GLM 平台,自研 AI 助教系统,在 “写作与沟通” 课程中尝试通过学生与 AI 的对话,训练其批判性思维。南方科技大学则将 AI 定义为 “对手、辩手、助手”,探索技术与人文学科的共生关系。
家校社协同治理网络的构建
解决 AI 写作问题,单靠学校一方的力量远远不够,得构建家校社协同治理网络。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制定明确的 AI 使用规范和学术诚信政策,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同时,要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引导学生合理使用 AI。
家长要承担起监管责任。家长要关注孩子使用 AI 的情况,了解孩子使用 AI 的时间、过程和表现。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 AI,让孩子明白 AI 只是辅助学习的工具,不能代替自己的思考和努力。比如兰州实验小学青年语文教师徐青岚就建议,家长要关注低龄孩子使用 AI 的时长问题。
社会各界也要积极参与。政府要加强对 AI 行业的监管,规范 AI 工具的开发和使用,防止 AI 被滥用。企业要加大研发力度,开发更适合教育场景的 AI 产品。比如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信息与资源中心主任武小龙就建议,企业要结合学校实际应用场景,开发更精准的 AI 产品。媒体要加强对 AI 写作问题的宣传和报道,引导社会舆论正确看待 AI 写作。
学生自我管理的关键路径
学生自己也得做好自我管理。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不能依赖 AI。要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术素养。
要学会合理使用 AI 工具。AI 写作工具可以作为辅助学习的工具,比如用来润色语言、查找资料等,但不能直接用来完成作业和论文。在使用 AI 工具时,要注明工具版本、生成时间及提示语,如同为文字烙上 “数字水印”。
要提高自我约束能力。面对 AI 写作的诱惑,要学会克制自己,不能为了图省事而放弃独立思考。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按时完成作业和论文,避免拖延。
构建家校社协同治理网络
解决 AI 写作问题,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学校要制定明确的政策和规范,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引导孩子正确使用 AI;社会各界要加强监管和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只有形成家校社协同治理的合力,才能有效应对 AI 写作带来的挑战,维护学术诚信和教育公平。
就像北京宏志中学,通过构建 “三层次六领域” 学段贯通的人工智能教育课程方案,整合学校、高校、企业等多方资源,形成了家校社协同治理的良好模式。这种模式值得其他学校借鉴和学习。
总之,AI 写作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挑战。我们要正确看待 AI 写作,在技术防御、教育引导、家校社协同治理等方面下功夫,让 AI 写作真正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而不是破坏学术诚信和教育公平的 “洪水猛兽”。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