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公众号久了,谁还没遇到过瓶颈期呢?对着空白的编辑页面,脑子像被堵住一样,半天敲不出一个字。要么就是写出来的东西自己都看不下去,读者反馈也越来越差。别慌,今天就给大家掏掏心窝子,分享三个亲测有效的突破方法,帮你把灵感重新找回来。
📝 从生活褶皱与热点褶皱里挖素材,灵感藏在细节里
好多人写公众号卡壳,都是因为觉得 “没东西可写”。其实不是没东西,是你没学会在生活里 “捡素材”。
每天早上睁眼到晚上睡觉,这一天里藏着无数个可以变成文章的瞬间。就说早上挤地铁吧,你旁边那个人刷到的一条搞笑视频,车厢里大家讨论的天气变化,甚至是你自己因为迟到被扣工资的郁闷,都能变成切入点。关键是要带着 “写作眼” 去看,把这些碎片记下来。可以建个手机备忘录,想到什么就立刻记,哪怕就一句话。比如 “今天看到小区里的流浪猫被投喂,突然觉得善意很简单”,说不定哪天就能围绕 “微小善意” 写篇暖文。
热点也不是简单追就行,得学会 “二次加工”。别人都在说事件本身,你可以往深了挖一层。比如某个明星结婚上热搜,大家都在讨论婚礼多豪华,你可以写 “普通人的婚礼,藏着更真实的幸福”;某个政策出台,别人解读条款,你可以写 “这个政策对我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有啥影响”。热点是引子,你的独特视角才是让读者停下来的理由。
还有个小技巧,就是翻旧物。老照片、以前的日记、学生时代的笔记本,里面全是回忆杀。很多读者就吃这一套,因为能勾起他们的共鸣。比如翻到小时候的玩具,可以写 “那些年我们玩过的玩具,藏着爸妈的爱”;看到以前的日记本里写的烦恼,能写 “长大后才发现,当年的天大的事其实不算啥”。生活从来都不缺素材,缺的是你弯腰去捡的耐心。
✍️ 换种 “说话” 方式,风格变了灵感就来了
一直用同一种调调写,读者会审美疲劳,自己也会写得麻木。试着换个风格,说不定就有新火花。
平时写干货文的,偶尔来篇 “碎碎念”。别总想着每篇都要给读者多少干货,有时候跟他们聊聊天,说说自己最近的困惑、小成就,反而更接地气。比如 “最近写稿总卡壳,试了个笨办法,居然有点用”,这种像朋友聊天一样的内容,读者更容易有代入感。
喜欢写严肃观点的,可以试试讲故事。把你的观点藏在一个小故事里,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比如想写 “坚持的重要性”,别直接讲道理,而是写一个自己或者身边人坚持做某件事,最后有了小收获的故事。故事里的细节越真实越好,比如坚持早起的人,每天早上煮鸡蛋的声音,路上遇到的固定的清洁工,这些细节能让故事立起来。
还有写作形式,别总局限于文字。可以试试 “问答体”,把读者常问的几个问题列出来,一个个回答;或者 “清单体”,比如 “提高写作效率的 5 个小习惯,亲测有效”。形式变了,思路也会跟着打开,写起来没那么大压力,灵感反而更容易冒出来。
🗣️ 跟读者 “聊” 起来,他们的声音里藏着灵感密码
很多人写公众号只顾着自己写,忘了读者才是最好的灵感来源。多跟读者互动,你会发现一堆可写的东西。
认真看留言,哪怕是一条吐槽。读者的留言里藏着他们的需求和困惑。比如有人留言说 “不知道怎么跟孩子沟通”,这就可以写一篇关于亲子沟通的文章;有人说 “推荐的东西太贵了”,或许可以写一篇 “平价替代品清单”。把读者的问题当成写作命题,既解决了他们的需求,又有了写作方向。
搞点小互动,比如让读者投票选下期主题,或者征集他们的故事。之前我做过一次 “你最难忘的一次旅行” 征集,收到了几十条留言,每条都很精彩。我把这些故事整理加工,写了篇合集,阅读量比平时高了不少。读者看到自己的故事被写出来,会更有参与感,也会更关注你的公众号。
还可以去看看同类公众号的评论区。不是让你抄内容,而是看看别人的读者在讨论什么,有哪些共同的痛点和兴趣点。比如发现很多人都在说 “没时间读书”,那你就可以写 “每天 10 分钟,怎么高效读完一本书”。从同行的读者那里找灵感,既能避开重复内容,又能找到新的角度。
其实啊,公众号写作的瓶颈期就像堵车,停下来不是坏事。这时候别急着硬写,试试这三个方法,从生活里找素材,换种风格写,多听听读者的声音。灵感这东西,越放松越容易来。写不出来的时候,就出去走两步,吃点好吃的,跟朋友聊聊天,说不定哪句话、哪个场景,就突然让你想通了。
写公众号本来就是个不断试错、不断调整的过程,瓶颈期是常态,跨过去一次,你就会更厉害一点。别害怕,慢慢写,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