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做公众号的人太多了。打开订阅号列表,刷不完的推送,内容看着都差不多。想让自己的号被记住,就得有点不一样。差异化不是喊口号,得从定位到写作,一步步落到实处。
🎯 定位:在细分赛道里扎得越深,辨识度越高
很多人做公众号,一开始就想覆盖所有人。今天写职场,明天聊教育,后天又扯旅游。结果呢?读者记不住你到底是干嘛的。差异化的第一步,是把自己 “框” 起来 —— 找到一个足够小的领域,往深了挖。
看看那些能让人记住的号就知道。有个号专门写 “体制内新人生存指南”,从怎么写汇报材料到办公室茶水间礼仪,全是具体场景。关注的人虽然不算海量,但打开率特别高,因为精准戳中了特定人群的需求。还有个号只聊 “小户型改造”,粉丝都是租房或者买了小房子的年轻人,内容里全是实操尺寸和省钱技巧,这种垂直度,想不被记住都难。
别担心领域太小没内容写。再窄的赛道,只要你愿意拆解,都能挖出无数细节。比如写美食,别泛泛而谈 “今天吃了什么”,可以聚焦 “上班族带饭攻略”,细分到 “15 分钟快手便当”“微波炉加热不变味的技巧”。越具体,读者越容易觉得 “这就是为我写的”。
定位还要避开 “伪需求”。有些人觉得某个领域没人做,就兴冲冲扎进去,结果写了半年没起色。不是你写得不好,是真的没那么多人关心。判断需求真假很简单:看看同类内容在小红书、知乎的讨论度,搜搜相关关键词的百度指数,甚至可以建个粉丝群直接问。真需求是能被反复验证的,不是自己拍脑袋想出来的。
🔍 标题:跳出 “震惊体”,用 “专属感” 勾住目标读者
标题是内容的脸面。现在读者刷推送的速度比翻书还快,3 秒内抓不住眼球,内容写得再好也白搭。但差异化的标题,不是比谁更夸张,而是比谁更懂自己的读者。
试试在标题里加入 “身份标签”。比如写给宝妈的内容,标题里带 “3 岁娃妈妈” 比 “家长们” 更精准;针对程序员的文章,“熬夜改 bug 的你” 比 “职场人” 更有代入感。这种专属感能让目标读者一眼觉得 “这是写给我的”,自然会点进来。
还有个技巧:在标题里留 “信息缺口”。不是说要故弄玄虚,而是给出部分信息,让人忍不住想知道剩下的。比如 “月薪 8 千在上海租到带阳台的房子,我只做了这 3 件事”,比起 “上海租房攻略”,前者既具体又留了悬念。读者会想:到底是哪 3 件事?我能不能做到?
别总用 “最”“必看”“强烈推荐” 这种词。用多了不仅读者麻木,平台也可能限流。换种更实在的说法反而更打动人。比如 “我试了 10 种减脂餐,这 3 种掉秤最快还不饿”,比 “最有效的减脂餐攻略” 更有说服力。真实的数字和具体的场景,比空洞的形容词更有力量。
✍️ 正文:用 “个人化表达” 替代 “标准答案”
很多公众号写内容,像在写教科书。条理清晰是好事,但读起来像喝白开水,记不住。差异化的内容,得有 “人味儿”。你的经历、你的视角、甚至你的小缺点,都是别人拿不走的特色。
试试在内容里加入 “私人体验”。写产品测评,别只说参数和功能,说说你用的时候遇到的小麻烦,比如 “这个吸尘器吸头发会缠滚轮,我摸索出个清理小技巧”;聊电影观后感,不用分析镜头语言,讲讲看完想起自己哪段往事。这些私人化的细节,比千篇一律的分析更能打动人。
语言风格要 “固定”。有人喜欢用活泼的网络梗,有人擅长写温柔的散文,有人习惯说直白的大实话。找到自己舒服的表达方式,一直用下去。读者看久了,哪怕只扫一眼开头,就知道是你写的。别今天模仿这个,明天学那个,最后把自己的风格弄丢了。
结构上可以 “反套路” 一点。不一定非要开头点题、中间分点、结尾总结。有时候先讲个小故事,再慢慢引出观点;有时候故意留个小疑问,让读者看到最后才恍然大悟。比如写理财文章,不说 “理财要注意这几点”,而是从 “我去年乱买基金亏了 5 千” 说起,慢慢聊自己踩过的坑。读者跟着你的思路走,比被动接受观点更容易记住。
🔄 互动:让读者从 “看客” 变成 “参与者”
好的公众号不是单向输出,是和读者一起 “玩”。那些能长久做下去的号,都有一群忠实粉丝,不是因为内容完美,而是读者觉得自己 “参与其中”。设计互动的时候,别总想着 “我要读者做什么”,多想想 “读者能在这里得到什么”。
可以试试 “开放式提问”。不是 “你觉得这个观点对吗”,而是 “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处理?” 比如写职场内容,结尾问 “你被领导当众批评过时吗?后来怎么化解的?” 读者有话可说,才愿意留言。看到自己的评论被精选,甚至被作者回复,会觉得自己被重视。
定期做 “读者征集”。比如写育儿内容,可以让家长们分享 “孩子说过最暖心的话”;写职场内容,收集 “最奇葩的加班理由”。把这些真实的故事整理成文章,既能丰富内容,又能让读者有归属感。他们会觉得,这个号不只是作者一个人的,也是自己的。
别小看 “小福利” 的作用。不一定是送东西,有时候一个专属的表情包、一句定制的祝福,效果更好。比如粉丝过万的时候,做一个带公众号 LOGO 的手机壁纸;读者生日的时候,在后台留一句简单的祝福。这些成本不高的小举动,能让读者觉得这个号很有人情味,而不是冷冰冰的机器。
📈 迭代:从 “数据反馈” 里找优化方向
差异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天管用的方法,明天可能就不适用了。得学会从数据里看门道,知道读者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慢慢调整。但别为了数据瞎改,核心的定位和风格要守住。
重点看 “完读率”。如果标题打开率高,但完读率低,说明内容没抓住人。可能是开头太拖沓,也可能是中间太枯燥。试试把最精彩的部分往前挪,或者在长文中多分段,加一些小标题。读者读得下去,才有可能记住你。
留意 “留言关键词”。读者在评论里反复提到的话题,就是他们最关心的。比如写美妆内容,发现大家总问 “敏感肌怎么选粉底”,就可以多写这类内容。顺着读者的需求走,内容会越来越受欢迎,但别忘了,这些内容得符合你的定位,不能跑偏。
偶尔做 “小范围测试”。比如同一篇内容,换两个不同的标题,发给不同的粉丝群,看哪个打开率高;或者在不同的时间段推送,看哪个时间段阅读量好。这些小测试能帮你找到更适合自己号的运营方式,但别频繁大改,稳定的风格才能积累辨识度。
做公众号,拼的不是谁起点高,而是谁能一直保持自己的特色。找准一个小领域,用自己的方式把它讲透,让读者想到这个领域就想起你,这就是最好的差异化。别担心自己不够专业,真实的分享比完美的标准答案更有力量。慢慢做,总会被需要的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