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 AI 写作工具的普及,不少同学在写论文时会悄悄用 AI 辅助。但论文查重后,还需不需要再做 AI 检测呢?这个问题让很多人纠结。今天咱就结合最新的高校政策和技术工具,好好唠唠这个事儿。
📝 高校为啥要同时查重复率和 AI 生成
先来说说现在的大环境。安康学院 2025 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要求同时进行复制比和 AIGC 检测,文字复制比超过 30% 或者 AI 生成内容超过 40%,都不能参加答辩。这可不是个例,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也出台了类似规定,要求学生披露 AI 使用情况,甚至限制 AI 生成内容的比例。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不难理解。查重只能检测是否抄袭现有文献,却管不了内容是不是 AI 生成的。像有些同学用 AI 直接生成论文框架、数据分析部分,查重可能显示重复率很低,但这属于典型的学术不端。就拿之前的 “杭州取消机动车依尾号限行” 假新闻来说,AI 生成的内容行文严谨、格式规范,普通人很难分辨。要是论文里有大量这样的内容,不仅会影响学术诚信,还可能误导读者。
🤖 朱雀大模型的 AI 检测到底靠不靠谱
在众多 AI 检测工具中,腾讯的朱雀大模型检测系统表现挺亮眼。它的图片检测通过捕捉真实图片与 AI 生成图像之间的差异,比如逻辑不合理、包含隐形特征等,测试的检出率能达到 95% 以上。文本检测方面,它会对比检测文本与大模型的预测内容,推测出文本的 AI 生成概率,覆盖新闻、公文、小说等多种文体。
不过,它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在方文山为邓紫棋新书撰写的推荐语检测中,第一次全文检测显示 AI 浓度 100%,但删除标题和名字后,检测结果就降到了 37.05%。这说明检测结果可能会受上下文影响。还有,对老舍《林海》这样的经典文学作品,朱雀大模型能准确识别出 AI 生成内容(判定率 100%),但对真实文本的检测率为 0。这提醒我们,在使用检测工具时,要结合具体情况分析,不能完全依赖机器。
🚫 现有检测工具的常见问题和应对办法
除了朱雀大模型,市面上的 AI 检测工具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比如,部分工具会把工整对仗的句子、排比句误判为 AI 生成。有学生把《滕王阁序》输入检测系统,发现 AI 率超过 50%。还有的工具检测结果不稳定,同一篇论文前后两次检测结果可能差异很大。
那怎么降低误判的风险呢?一方面,在检测时可以尝试去除标题、作者信息等可能影响模型判断的上下文。就像方文山的推荐语,去掉标题和名字后,检测结果更接近真实情况。另一方面,要结合人工审核。对于检测结果异常的论文,导师和学生可以一起分析,看看是真的使用了 AI,还是因为写作风格、句式结构等原因导致误判。
🌟 如何平衡 AI 辅助与学术诚信
其实,AI 工具本身并没有错,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复旦大学允许学生在征得指导教师同意的前提下,在文献检索与整理、参考文献格式整理等方面使用 AI 工具。这说明,合理利用 AI 可以提高写作效率。比如,用 AI 快速检索相关文献、辅助制作图表,这些都是可以接受的。
但要注意,研究与设计核心环节、数据与成果原创部分等是不能让 AI 参与的。像研究方案设计、创新性方法设计、原始数据生成等,必须由学生自己完成。这不仅是学术规范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关键。
🔍 未来的检测趋势和建议
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发展,检测工具也在持续迭代。Google DeepMind 提出的 SynthID-Text 水印技术,能在不影响文本质量的前提下添加水印,提高检测准确率。西湖大学研发的 Fast-DetectGPT,在速度和准确率上也有很大提升。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为更精准地检测 AI 生成内容提供了可能。
对于学生来说,要树立正确的学术态度,把 AI 当作辅助工具,而不是替代自己思考的 “捷径”。在写作过程中,要多与导师沟通,及时了解学校的相关政策和要求。对于高校而言,除了使用检测工具,还应加强对学生的学术诚信教育,引导他们合理使用 AI。
论文查重后,AI 检测是很有必要的。它能有效补充查重的不足,保障学术诚信。虽然目前的检测工具还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使用方法的优化,这些问题会逐渐得到解决。关键是我们要正确看待 AI,在合理利用它的同时,坚守学术底线。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