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打开电脑,随便一个 AI 工具都能噼里啪啦生成几千字的公众号文章。不少写手看着自己辛辛苦苦憋出来的稿子,再对比 AI 那快得离谱的产出速度,心里直发慌 —— 这碗饭是不是快端不住了?但你要是真这么想,那就把 AI 想简单了。它不是来抢饭碗的,是来当助手的。关键是你得搞明白,怎么转身,怎么让 AI 成为你的 “神助攻”,而不是被它拍在沙滩上。
🧐 挖掘 AI 的短板,打造不可替代性
AI 写东西确实快,但你仔细品品那些文字,总觉得像隔着一层玻璃说话。它能把热点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列得清清楚楚,可读者看完可能连个皱眉的表情都欠奉。为啥?因为它缺了点 “灵魂”。
情感共鸣这事儿,AI 真学不会。你失恋的时候写过的痛苦,加班到凌晨看到的城市夜景,陪父母去医院时的焦虑 —— 这些藏在骨头缝里的体验,AI 数据库里可没有。上次我看一个母婴号写 “第一次给孩子断奶”,作者写自己躲在厕所里掉眼泪,听着孩子哭到嗓子哑,心里像被猫抓。这种文字,AI 怎么编?它顶多能说 “断奶对母亲和孩子都是挑战”,干巴巴的,谁看了能共情?
还有深度洞察,AI 也玩不转。它能总结出 “年轻人喜欢躺平”,但为啥躺平?是房价太高还是职场内卷?不同城市的年轻人躺平的姿势有啥不一样?这些得靠你自己去观察。我认识个财经号写手,他专门蹲在菜市场看大爷大妈买菜,从猪肉价格波动聊到家庭消费观念变化,再扯到宏观经济,这种从生活里挖出来的洞见,AI 生成的 “大数据分析” 根本比不了。
个性化表达更是 AI 的死穴。你说话带点家乡口音的幽默,或者总爱用某个童年梗,这些小习惯慢慢就成了读者记住你的暗号。AI 能模仿风格,但那是邯郸学步。有个美食号作者,每次写探店都要加一句 “老板多放了半勺糖,齁得我直跺脚”,粉丝就爱这股子真实劲儿。换成 AI,大概率会写 “甜度略高,影响口感”,味儿全没了。
⚡ 用 AI 提升效率,把时间花在刀刃上
别傻乎乎地跟 AI 比谁写得快,你该让它帮你干活。我现在写稿前,先扔给 AI 三个关键词,让它出 20 个选题方向。比如写 “职场”,它能蹦出 “95 后为啥不爱给领导发朋友圈点赞”“午休时间该不该接工作电话” 这种角度,省得我自己对着天花板发呆。
初稿交给 AI,你当 “总导演”。我试过让 AI 写一篇 “夏天减肥误区” 的稿子,它唰唰列出十条,啥 “只吃水果能瘦”“出汗越多减得越快” 都有。但这玩意儿太干了,我就把每条拆开,加几个读者留言里的真实案例,再插句 “我闺蜜上个月天天吃西瓜,体重涨了三斤”,一下子就活了。AI 搭骨架,你填血肉,这效率不就上来了?
还有校对和排版,AI 比你细心多了。我以前写完稿子,自己读三遍还能漏个错别字。现在扔给 AI,标点符号错了、句子不通顺了,它立马标出来。甚至连 “的得地” 用混了都能给你改过来。排版更省事,告诉它 “用三段式,每段不超过五行,重点句子加粗”,它分分钟给你弄好,省下来的时间,你去琢磨怎么写个炸场的开头不香吗?
但记住,AI 是工具不是爹。它给的东西你得过滤。上次写 “亲子游避坑”,AI 推荐某个景区 “适合带娃”,我查了下评论,全是 “台阶太多推车过不去”,差点被坑。所以它给的信息,你必须自己验证,不然读者骂的是你不是 AI。
🏷️ 打造个人独特标签,让读者记住你
现在公众号多如牛毛,读者凭啥天天等你更新?你得有个让人过目不忘的 “标签”。AI 能写情感文,但它写不出 “毒舌姐姐”“暖心大叔” 这种人设。
找到你的 “差异化武器”。我知道个教育号作者,她专写 “学渣妈妈的逆袭”,自己儿子成绩不好,她就分享怎么陪孩子从倒数考到中游。每次开头都来句 “我儿子上次数学考了 38 分,我没打他,因为我当年考 28 分”,粉丝就爱她这股子实在。你想想,你擅长啥?是能把复杂政策翻译成大白话,还是特会用段子讲职场道理?把这个放大,就成了你的招牌。
语言风格要 “带刺”。别写那种谁都能写的四平八稳的话。有个职场号作者,吐槽老板画饼时说 “他承诺的年终奖,我估计得等地球毁灭那天才能拿到,到时候我烧给阎王爷看”,这种带点小刻薄的幽默,比 AI 写的 “老板应重视承诺” 有劲儿多了。读者看公众号,图的就是个痛快,你得让他们觉得 “这话我憋了好久,终于有人替我说了”。
固定互动仪式感。比如每次结尾问 “你最近遇到啥烦心事?评论区告诉我”,或者每周三抽奖送本书。这些小习惯会让读者觉得你不是个冷冰冰的机器。AI 能生成 “欢迎留言”,但它不会记得上周跟你吵架的读者今天发了句 “对不起”,你会。这种人情味,就是你留住读者的钩子。
🌱 深耕垂直领域,成为小圈子里的 “专家”
AI 啥都能写,但啥都写不精。你不如扎进一个小领域,当里面的 “头号玩家”。我认识个号主,就写 “小户型收纳”,从厕所怎么放洗衣机到衣柜里袜子怎么摆,连抽屉分隔板买哪种尺寸都讲。粉丝全是租房的年轻人,黏性特别高。
选个你真懂的领域。别跟风写 “人工智能”“元宇宙”,除非你是学这个的。你要是宝妈,就写 “0-3 岁宝宝辅食”;你爱养花,就专讲 “阳台种菜避坑指南”。AI 能查资料,但它没你天天实操的经验。有个宠物号作者,自己养了三只流浪猫,写 “猫咪应激反应” 时,把自己半夜送猫去急诊的经历写进去,读者说 “比兽医讲得还实在”。
挖得越深,读者越离不开你。比如写 “职场”,别泛泛地说 “要努力”,你可以聚焦 “客服岗怎么怼难缠客户”“设计师如何跟甲方沟通改稿”。有个 HR 号主,专门教 “试用期怎么辞退员工不赔钱”,全是实操干货,企业主天天追着她更文。这种垂直领域的内容,AI 生成的 “通用建议” 根本没法比。
跟行业里的人混熟。你写美食,就多认识几个厨师;写数码,就去数码城跟老板唠嗑。这些人嘴里的内幕,AI 搜不到。上次有个科技号写 “二手手机水有多深”,采访了五个回收商,爆出 “翻新机能改充电次数”,这种猛料一出来,阅读量直接翻倍。
📊 学会数据驱动创作,让内容更懂读者
别闷头写,看看数据告诉你读者喜欢啥。AI 在这方面是把好手,它能帮你分析 “哪个标题打开率高”“读者看到第几段就划走了”。
让 AI 当你的 “数据分析师”。把后台的阅读数据、在看数据导给 AI,让它总结规律。我发现自己的号,标题带 “怎么办” 的打开率比带 “为什么” 的高 30%,那我就多写 “孩子挑食怎么办”“工资低怎么存钱”。还有,读者在 “案例故事” 部分停留时间最长,那我就每篇都加两个真实案例。
根据数据调整内容节奏。AI 能算出你文章的 “跳出高峰” 在第几段。如果大家看到第三段就跑了,说明前面太啰嗦。我以前总爱在开头铺垫半天,数据出来后,改成 “直接说事儿”,比如 “昨天带娃去医院,发现好多家长都做错了这件事”,留存率立马上去了。
但别被数据绑架。有些内容读者当下不爱看,但有长期价值。比如我写过一篇 “社保断缴的影响”,当时阅读量一般,可每次有人离职,这篇就被翻出来转发。数据是参考,不是圣旨,你得有自己的判断。
🌟 构建个人品牌,跳出 “写手” 的局限
光在公众号写得好不够,你得让更多人知道你。AI 能帮你把内容拆成短视频脚本、小红书笔记,让你的声音传到更多地方。
把一篇稿子拆成 “内容矩阵”。写完一篇公众号长文,让 AI 摘出三个核心观点,改成三条朋友圈文案;再把案例部分扩写成小红书笔记,配上 “亲测有效” 的标签;最后让 AI 写个 60 秒的口播稿,发抖音。同一个内容,多平台曝光,粉丝自然就来了。
多露脸,让读者记住你的脸。AI 能写稿,但它没法替你开直播。每周播一次 “答疑时间”,跟读者唠唠最近的热点,解答他们的问题。有个情感号作者,直播时说自己小时候被欺负的经历,粉丝当场就哭了,那天涨粉比平时多五倍。文字是冷的,人脸是热的,多露脸才能打破距离感。
和其他号主互相 “带飞”。找跟你领域相关但不冲突的号主换粉、合作写稿。比如你写 “孕期护理”,就找写 “新生儿用品” 的号主互相推荐。AI 能帮你分析哪些号的数据好、粉丝重合度高,省得你瞎忙活。这种抱团取暖,比一个人闷头写见效快多了。
说到底,AI 就像个新出的计算器,你总不能因为它算得快,就放弃学数学吧?真正值钱的,是你脑子里的想法、心里的感受、身上的经历 —— 这些玩意儿,AI 学不走。与其怕它,不如用它。让 AI 帮你干那些重复的、机械的活儿,你腾出时间来琢磨怎么写得更带劲、更独特、更让人忘不了。毕竟,读者关注的从来不是 “这篇文章是谁写的”,而是 “这篇文章里有我”。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