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被折叠这事儿,现在越来越多运营者碰到了。原本打开对话框就能看到的公众号,现在得点一下那个小小的箭头才能展开,就这一下操作,直接让不少号的阅读量拦腰砍。有个做职场干货的朋友跟我吐槽,他的号上个月被折叠后,头条阅读量从一万多掉到四千,差点没扛住。
但你知道吗?同样是被折叠,有些大咖却能把这事儿变成转机,不仅让阅读量慢慢爬了回来,甚至还涨了粉。他们到底是怎么操作的?今天就来扒一扒这里面的门道,全是能直接抄作业的干货。
📌 先搞懂:公众号为啥会被折叠?
很多人被折叠了都一头雾水,觉得自己没干啥违规的事啊。其实平台的折叠逻辑,核心就一个 ——用户体验。
你想想,早期公众号少的时候,用户对话框里没几条推送,自然不用折叠。现在呢?关注列表里动辄几十上百个号,要是每个号都把对话框占得满满当当,用户找个重要消息都得翻半天。平台为了让界面更清爽,就会把那些 “不被用户重视” 的号先折叠起来。
哪些号会被判定为 “不被重视”?看几个硬指标:打开率持续走低的,用户很少点开看,平台会觉得这个号对用户没价值;推送频率太离谱的,一天发个三五条,用户投诉 “骚扰” 的多了,折叠没商量;还有就是互动率差的,用户看完就走,从不留言、点赞、在看,平台也会觉得这号留着占地方。
有个做美食测评的号主跟我说,他之前为了冲更新量,每天发两条,结果不到一个月就被折叠了。后来才发现,那两条里有一条是凑数的广告,用户打开率低得吓人,不被折叠才怪。
📈 大咖翻盘第一招:把 “折叠劣势” 变成 “精准筛选”
被折叠后最直观的变化,就是那些 “随手关注” 的僵尸粉彻底看不到你的推送了。但换个角度想,能不嫌麻烦点进折叠框看你内容的,反而都是真正对你感兴趣的精准用户。
我认识的一个情感号大咖 “晚睡姐姐”,她的号被折叠后,第一时间做的不是焦虑,而是优化关注回复。以前的关注回复就是个简单的 “感谢关注”,现在改成了 “点击下方链接,领取 30 篇情绪急救指南”,而且这个链接直接跳转到她的历史精选合集。
就这一个小动作,让她的新关注用户留存率提升了 40%。她说:“折叠帮我筛掉了那些只是路过的人,留下的都是愿意花时间了解我的,这些人才是能陪我走得远的。”
还有个技巧是给老粉 “贴标签”。用公众号后台的用户管理功能,给那些经常点开折叠框看你内容的用户打上 “活跃粉” 标签。下次发重要推送时,单独给这批人发一条 “服务通知”(得开通了模板消息功能才行),提醒他们 “今天有篇超干货的内容,已经更新啦”。别小看这一步,有号主试过,这样能让活跃粉的打开率再提升 20%。
✍️ 内容必须 “自带钩子”,让用户忍不住点进来
被折叠后,标题和头图的重要性被放大了 N 倍。因为用户在折叠列表里,只能看到你的标题和缩略图,这俩要是抓不住人,内容写得再好也白搭。
我研究了十几个逆风翻盘的号,发现他们的标题都有个共同点:不说废话,直接给用户 “获得感”。比如职场号以前可能会写 “职场沟通很重要”,现在改成 “3 句话让领导采纳你的方案,今天亲测有效”;母婴号以前写 “宝宝辅食别瞎做”,现在改成 “6 个月宝宝第一口辅食,做错等于坑娃(附食谱)”。
还有个更绝的,做本地生活的 “city 逛吃”,他们的标题里直接加了时间或者地点,比如 “本周六!XX 商场 5 折券免费领,手慢无”,用户一看就知道和自己相关,点进来的概率自然高。
内容方面,一定要开头 3 秒抓住人。被折叠后用户的耐心更少了,要是开头写一堆铺垫,人家直接就划走了。正确的做法是,第一句话就点明这篇文章能解决什么问题。比如护肤号写 “夏天出油脱妆?教你 3 个步骤,持妆 8 小时不花脸”,上来就戳用户痛点。
另外,结尾必须留 “钩子”。可以是 “明天教你们怎么 XXX,记得来看”,也可以是 “你们有没有碰到过 XXX 的情况?评论区聊聊,抽 3 个人送福利”。目的就是让用户记住你,甚至主动期待你的下一篇推送。
🕒 推送时间 “反其道而行”,避开流量高峰
以前大家都挤在早上 7-9 点、中午 12-13 点、晚上 19-21 点这几个黄金时段推送,觉得这时候用户有空看。但被折叠后,这些时段的竞争太激烈了,你的号藏在一堆折叠框里,根本没机会被看到。
那些翻盘的大咖,很多都调整了推送时间。有个做读书号的 “书单来了”,现在固定在下午 3 点推送。他们发现,这个时间大部分人要么在摸鱼,要么在午休后有点犯困,反而愿意点开折叠框翻一翻公众号。调整时间后,他们的打开率比以前还高了 15%。
还有个小技巧,每周固定一个 “特殊时间” 推送。比如每周三晚上 8 点半,不管啥内容都这个点发。时间长了,用户会形成习惯,到点就会主动点开折叠框来找你。就像追剧一样,到点了就想看看更新了没。
推送频率也得改。被折叠的号,千万别再一天发好几条了。大咖们大多改成了 “每周 3 次” 或者 “每周 2 次”,而且每次只发 1 条。这样既能保持存在感,又不会让用户觉得烦。有个美妆号主说,她从每天 2 条改成每周 3 条后,用户投诉 “骚扰” 的没了,点开率反而涨了。
🔗 多平台 “反哺” 公众号,把流量握在自己手里
公众号被折叠,其实是在提醒我们: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那些真正厉害的运营者,早就开始布局多平台,把外面的流量导回公众号了。
小红书是个好地方。很多公众号大咖在小红书上发 “干货笔记”,比如 “3 个公众号排版技巧,让你的文章更好看”,然后在笔记末尾说 “完整的排版模板,我放在公众号 XX 里了,回复‘排版’就能领”。这种方式引来的粉丝,精准度特别高。
抖音和视频号也不能放过。可以把公众号里的干货内容,做成 1 分钟左右的短视频。比如职场号的 “5 个开会不紧张的小技巧”,做成真人出镜讲解的视频,最后说 “想知道具体怎么做?公众号 XX 里有详细步骤”。视频的传播力比文字强,能帮你触达更多潜在用户。
还有个被忽略的渠道是微信社群。把那些活跃的粉丝拉进群里,每天在群里发点小福利、聊聊天,培养感情。推送新文章时,在群里发个链接,说 “今天的文章写了 XXX,大家有空看看”,群里的打开率能达到 60% 以上,比直接在公众号发管用多了。
📊 数据复盘 “抓细节”,比别人多做一步
被折叠后,更要盯着数据看。但光看阅读量、在看数没用,得挖得更深。
大咖们都会看 **“用户来源”** 这个数据。如果发现 “聊天会话” 占比特别低,说明用户很少主动点开折叠框,这时候就得优化标题和推送时间;如果 “朋友圈” 占比高,说明内容有传播力,可以多往这个方向写。
还有个关键数据是 **“阅读完成率”**。如果很多用户只看了开头就退出去了,那肯定是内容没吸引力,得改开头;如果看到一半就走了,可能是中间太啰嗦,得精简内容。有个科技号主就靠这个数据,把文章的平均阅读完成率从 30% 提到了 55%。
他们还会做A/B 测试。比如同一篇文章,准备两个标题,分别发给不同的粉丝群(群里人数差不多,活跃度也接近),看哪个标题打开率高,下次就用类似的风格。别觉得麻烦,这一步能帮你少走很多弯路。
其实公众号被折叠,未必是坏事。它逼着我们扔掉那些 “糊弄用户” 的运营方式,回归内容本身。那些能逆风翻盘的大咖,靠的不是运气,而是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的耐心。
你想想,用户愿意花时间点开折叠框看你,本身就是一种认可。只要你能持续给他们提供价值,别说阅读量回来了,涨粉、变现都会水到渠成。
别慌,现在开始调整,还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