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做自媒体的,谁还没试过用 AI 写东西啊?效率是真高,但问题也跟着来 —— 提交平台一看,相似度 80% 往上,直接判定为低质内容,流量根本起不来。这可不是小事,辛辛苦苦改半天,结果因为 AI 味太重白费功夫,换谁不窝火?
我前阵子就踩过这坑。一篇关于职场效率工具的稿子,用某款 AI 生成后稍微改了改就发了,结果阅读量连平时的零头都不到。后台一看,原创度检测直接标红,提示 “内容与多篇已发布文章高度相似”。后来才明白,很多 AI 生成内容都是基于相同的训练数据,写出来的东西难免 “撞车”,想通过原创度检测,必须得掌握降重技巧。
🛠️ 第一招:拆解重构,打破 AI 固定句式
AI 写东西有个通病,就是句式特别规整,甚至有点刻板。比如描述一个产品优势,总是 “XX 具有 A、B、C 等特点,能够帮助用户实现 D”,这种模式化的表达很容易被检测出来。
我的做法是把 AI 生成的内容拆成一个个小点,就像拆积木一样。比如一段关于 “冥想 APP 如何缓解焦虑” 的文字,AI 可能会写:“冥想 APP 通过引导式呼吸训练、白噪音陪伴和专业冥想课程,帮助用户放松身心,缓解日常焦虑情绪,提升睡眠质量。” 我会先拆成 “引导式呼吸训练”“白噪音陪伴”“专业冥想课程”“放松身心”“缓解焦虑”“提升睡眠” 这几个关键词。
然后重新组合,用更口语化的方式串联起来。比如改成:“想缓解焦虑?试试这类冥想 APP 呗。它会教你怎么调整呼吸,睡不着的时候还能放点白噪音,课程也挺专业的。我试过一周,晚上躺下没那么胡思乱想了,睡眠确实好点了。” 你看,意思没变,但表达方式完全变了,AI 那股子 “书面腔” 一下子就没了。
这里有个关键点,一定要加入个人化的表达。比如加一句 “我试过”“朋友推荐的”“上次在 XX 场景用着特别方便”,这些带有主观体验的话,AI 很少会主动生成,却能大大提升内容的独特性。
📝 第二招:替换词汇,避开高频重复短语
很多人降重只知道换同义词,这其实不够。AI 生成内容里,有些短语的重复率特别高,比如 “综上所述”“值得一提的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词就像 AI 的 “指纹”,一出现就容易被盯上。
我整理了一份高频替换表,比如把 “提高效率” 换成 “干活能快不少”,“用户体验” 换成 “用着顺手不顺手”,“市场前景广阔” 换成 “感觉以后会越来越多人用”。别小看这种替换,不仅能降低相似度,还能让文字更接地气。
还有个小技巧,多用地域性、场景性的词汇。比如写美食攻略,不说 “该餐厅味道独特”,而是 “这家馆子的味儿特正,尤其是那道红烧肉,带着点焦香,跟我老家楼下的味道有点像”。加入具体的场景和个人感受,原创度自然就上去了。
🔍 第三招:AI 辅助 + 人工校验,双保险过检测
完全不用 AI 不现实,毕竟效率摆在那儿。我的经验是,让 AI 只负责 “搭骨架”,剩下的 “填肉” 工作必须自己来。比如写一篇旅游攻略,先用 AI 列出景点、交通、住宿这些基本信息,然后重点补充自己的体验。
比如 AI 写 “XX 古镇适合拍照”,我会改成:“XX 古镇早上 8 点前去最好,那会儿游客少,阳光斜斜地照在青石板路上,拍出来的照片自带滤镜感。我上次在河边那家老茶馆门口拍了张,朋友圈点赞比平时多一倍,老板还送了杯本地的凉茶,味道有点怪但挺解腻。” 这些细节,AI 就算能编,也编不出这么具体的场景感。
最后一定要用原创度检测工具再查一遍。我常用的是 “原创度检测大师”,把修改后的内容复制进去,重点看标红的部分 —— 这些就是还需要优化的地方。一般来说,第一次修改后重复率能降到 30% 左右,针对标红部分再调整一轮,基本能压到 15% 以下,这时候平台检测基本都能过。
有人可能觉得这样太麻烦,不如自己写。但说实话,现在信息更新这么快,完全靠自己写根本赶不上节奏。关键是要找到 AI 和人工的平衡点,让 AI 帮我们省时间,同时用技巧让内容保持 “人味儿”。
我最近用这三招改的稿子,原创度检测都在 10% 以内,阅读量比纯 AI 生成的高出 3 倍多。其实平台也不是完全排斥 AI,而是排斥那种不动脑子的 “搬运式生成”。只要让内容带上你的个人印记 —— 你的经历、你的语气、你独特的表达方式,通过原创度检测真没那么难。
别再抱怨 AI 写的东西通不过检测了,与其吐槽,不如花点时间研究降重技巧。毕竟,工具是死的,人是活的,把 AI 用得巧,才能在自媒体这行走得远。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