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把语言拽回 “地面”—— 拒绝飘在天上的表达
AI 写东西总爱端着,好像不说点专业术语就显不出水平。但咱们平时聊天谁会这么费劲?想让 AI 写的文章像人话,第一步就得把那些虚头巴脑的词全换掉。
比如 AI 可能会写 “人工智能技术在信息检索领域展现出卓越的效能”,你读着不觉得别扭吗?换成 “AI 在找信息这事儿上,能耐真不小”,是不是顺口多了?这就是把书面语拽回口语的门道。平时多留意身边人怎么聊天,把那些常挂在嘴边的词记下来,像 “靠谱”“管用”“没毛病” 这类,用到 AI 生成的内容里,一下子就接地气了。
还有那些行业黑话和生僻词,能省就省。除非你确定读者都是行家,否则别用。AI 总觉得用复杂的词显得高级,可普通人看着就头疼。你看那些爆火的公众号文章,哪篇不是大白话讲大道理?把 “用户画像构建” 说成 “给用户画个像”,把 “转化率优化” 改成 “让更多人下单”,效果肯定不一样。
📝 句式别太 “规矩”—— 长短句混搭出自然感
AI 写东西特别爱用长句,一句话能绕好几个弯,读着累得慌。你试试把长句拆开来,再掺点短句,节奏马上就不一样了。
比如 AI 写 “在当前数字化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工作模式都发生了极为显著的改变”,你可以改成 “现在都数字化了,互联网技术越来越普及。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跟以前比差太远了。” 是不是清爽多了?长句用来把事情说清楚,短句用来喘气,就像平时说话,没人会一直滔滔不绝不停顿。
偶尔加个半截话也没关系。就像咱们聊天时会突然打住,或者补半句。比如讲完一个观点,加个 “嗯,差不多就是这意思”,或者 “算了,不说这个了”。这种看似不完整的表达,反而更像真人在说话。AI 写的东西太工整,工整得不像活人说的话,咱们就得故意留点儿 “不完美”。
🔄 逻辑别太 “跳”—— 用生活化的方式衔接
AI 的逻辑有时候跟过山车似的,上一句说东,下一句突然跳到西,让人摸不着头脑。咱们得把这逻辑捋顺了,用生活化的方式串起来。
比如 AI 写 “天气转凉,适合吃火锅。电商平台最近有促销活动。” 这俩事儿隔着八竿子远,怎么接才自然?可以改成 “天气转凉,正适合吃火锅。对了,我瞅着电商平台最近有促销,买火锅食材挺划算。” 加个 “对了”,就像聊天时突然想起个事儿,多自然。
还有的时候,AI 会突然抛出一个结论,没头没尾。这时候就得补上铺垫。比如 AI 写 “这款手机值得买。” 太突兀了。改成 “我前几天帮朋友选手机,对比了好几款,发现这款手机真挺值得买的。续航时间长,价格也合适。” 有了前面的铺垫,结论就显得顺理成章,跟平时推荐东西的语气一样。
🧩 少点 “空架子”—— 往内容里塞实在细节
AI 写东西常犯的毛病是太空泛,说半天都是大道理,没点实在的东西。想让人觉得像人话,就得往里面填细节,越具体越好。
比如说写一款洗发水好用,AI 可能会写 “该洗发水清洁效果好,能改善发质。” 听着就没啥感觉。你可以改成 “这款洗发水我用了俩月,每次挤一点就能搓出好多泡沫,洗完头三天都不油,发根还透着点蓬松,之前梳头发总掉一把,现在掉的明显少了。” 加了使用时间、具体感受,一下子就生动多了,跟朋友推荐东西似的。
还有写事件的时候,别只说个大概。比如写 “参加了一个很有趣的活动”,不如写成 “上周末去参加了个手工皮具活动,老师手把手教我们缝钱包,我针脚歪歪扭扭的,旁边大姐还笑我手笨,不过最后拿着自己做的钱包,还挺得意的。” 有时间、有场景、有具体互动,这样的内容谁看了都觉得真实。
❤️ 带上 “人情味儿”—— 让文字有情绪起伏
AI 写的东西就像一杯白开水,没什么情绪起伏。可咱们平时说话,喜怒哀乐全挂在嘴上。想让 AI 的文章像人话,就得给它加点 “情绪料”。
开心的时候,就直接说 “可把我乐坏了”“心里美滋滋的”;生气的时候,就说 “气得我直跺脚”“这事儿太让人窝火了”;无奈的时候,就说 “没法子,只能这样了”“实在没辙”。这些带着情绪的词一加上,文字立马就活了。
比如 AI 写 “项目完成了,大家都很高兴。” 太干巴了。改成 “项目总算搞定了,大伙儿乐得在办公室里蹦跶,小王还偷偷买了奶茶庆祝,那股子高兴劲儿,隔着老远都能感觉到。” 你看,有具体的动作,有真实的情绪,这不就是活生生的场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