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打开任何一个内容平台,刷到的帖子、视频、评论,说不定就有一半是 AI 捣鼓出来的。AIGC 这东西火起来之后,内容生产的门槛降得太低了,随便一个人输入几个关键词,分分钟就能搞出一篇文章、一张图片,甚至一段视频。
可问题也跟着来了。这些 AI 生成的内容里,夹杂着不少乱七八糟的东西。有造谣传谣的,有搞虚假宣传的,还有些低俗色情的,要是平台审核跟不上,这些东西就会在网上泛滥,不仅坑了用户,平台自己的口碑也得砸了。
平台总不能全靠人工审核吧?现在一天产生的内容量,比过去一个月都多。人工审核员就算不睡觉,也看不完万分之一。而且人总会累,总会犯错,有时候看着看着就走神了,漏过了那些有问题的 AI 内容,麻烦就大了。
所以啊,AI 生成内容识别技术就成了平台审核的救命稻草。但这技术到底是怎么回事,在平台审核里又是怎么用的,这里面门道可不少。
🕵️♂️AI 生成内容识别技术的底层逻辑
AI 生成内容识别技术,说穿了就是让机器当 “火眼金睛”,从一堆内容里把 AI 生出来的挑出来。它的核心思路,是找到 AI 生成内容和人类创作内容之间的 “不一样”。
人类写东西、画画、拍视频,总会带上自己的习惯和特点。比如写文章,可能会有重复的口头禅;画画,笔触的力度和方向都有规律。但 AI 生成内容是按照算法和数据来的,虽然现在越来越像人做的,但总会留下一些 “算法的痕迹”。
识别技术就是靠抓这些痕迹吃饭的。它会先收集大量的 AI 生成内容和人类创作内容,当成 “教材” 来训练自己的模型。训练的时候,模型会一点点总结出两者的区别。比如 AI 写的文本,可能在逻辑连贯性上有时候会突然 “断片”,或者用词偏好很特别;AI 画的图,可能在手指、眼睛这些细节部位容易出错。
现在主流的识别技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规则的,就是工程师们先总结出 AI 生成内容的常见特征,比如特定的句式、图像的像素分布规律,然后让系统按照这些规则去比对。这种方法简单直接,刚开始用的时候效果还行,但 AI 技术更新太快了,规则很容易跟不上,漏检率会越来越高。
另一类是基于深度学习的,这就高级多了。它不用人去定规则,而是让模型自己从海量数据里学。模型越学越聪明,能发现那些人都注意不到的细微差别。比如 AI 生成的文本,可能在语义向量的分布上和人类写的有微妙不同,这种差别靠人眼看不出来,但深度学习模型能捕捉到。
不过,不管是哪种技术,都不是十全十美的。AI 生成内容也在不断进化,今天识别技术能抓到的特征,明天 AI 可能就改了。所以识别技术也得跟着 “进化”,这就像一场永不停歇的 “猫鼠游戏”。
🔍文本类 AIGC 内容的识别与审核应用
文本是 AIGC 内容里最常见的一种,不管是公众号文章、论坛帖子,还是短视频文案,到处都是。识别这些文本是不是 AI 生成的,平台审核用得最多的就是语义特征分析。
人类写东西,往往会有自己的情感和逻辑主线,就算偶尔跑题,也能圆回来。但 AI 写的文本,有时候看起来很流畅,可细品就会发现,语义之间的关联很生硬,像是硬凑起来的。比如写一篇关于旅行的文章,人类可能会详细描述自己的感受,AI 可能就只是堆砌景点信息,情感表达很空洞。
还有风格一致性也是个重要的判断点。一个人写东西,风格通常是稳定的,用词习惯、句式结构不会突然大变。但 AI 要是用不同的模型生成内容,或者在生成过程中参数调变了,风格就可能忽左忽右。平台审核系统会追踪同一个账号发布的文本风格,一旦出现异常波动,就会重点排查是不是 AI 生成的。
在审核应用上,电商平台对 AI 生成文本的审核特别严。有些商家为了卖货,用 AI 生成虚假的产品描述,夸大功效,欺骗消费者。平台就会用识别技术扫描商品详情页、评价内容,一旦发现是 AI 生成的虚假信息,马上就下架处理,还会处罚商家。
新闻资讯平台也离不开文本识别技术。现在有些自媒体用 AI 批量生成 “伪新闻”,标题党吸引眼球,内容却没什么事实依据。平台审核时,会先让识别系统过滤一遍,把疑似 AI 生成的新闻挑出来,再让人工审核员核对事实,确保发布的新闻真实可靠。
不过,文本识别也有头疼的时候。有些高质量的 AI 生成文本,语义连贯,风格统一,和人类写的几乎没差别。这时候光靠机器识别就不够了,还得结合账号的历史行为、内容的来源渠道等信息综合判断。
🎨图像类 AIGC 内容的识别与审核实践
图像类 AIGC 内容现在也越来越多,AI 画的插画、设计的海报、生成的头像,看得人眼花缭乱。但这些图像里,也藏着不少违规的东西,比如低俗的画像、仿冒的商标、虚假的场景图,平台审核起来也得费不少劲。
识别 AI 生成的图像,像素级特征是个重要突破口。人类画画,笔触是有变化的,像素分布也不均匀,尤其是在色彩过渡的地方,会有自然的模糊和融合。但 AI 生成的图像,像素排列有时候会显得很 “规整”,在放大之后,某些细节部位可能会出现奇怪的纹理,比如衣服上的花纹突然重复,或者背景里的物体边缘有锯齿状的瑕疵。
还有内容合理性也能帮上忙。AI 有时候会生成一些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比如长着六个手指的人、比例失调的动物。人类创作虽然也会夸张,但基本不会违背常识。平台的识别系统会先检查图像内容是否符合现实逻辑,要是发现明显不合理的地方,就会标记为疑似 AI 生成图像。
在审核实践中,社交媒体平台对 AI 生成图像的审核很有代表性。很多用户会用 AI 生成图像当头像或者发动态,其中不乏一些低俗、暴力的内容。平台就会用图像识别技术自动扫描,一旦发现违规的 AI 图像,立刻删除并警告用户。
设计平台也得靠图像识别技术把关。有些设计师为了省事,用 AI 生成的图像冒充自己的原创作品投稿。平台审核时,会对比图像的特征和已知的 AI 生成图像库,要是匹配度太高,就会判定为非原创,拒绝收录。
但图像识别也有短板。现在有些 AI 生成图像的技术特别牛,能把细节处理得很到位,像素特征和内容合理性都挑不出毛病。这时候就需要结合水印识别了,很多正规的 AI 绘图工具会给生成的图像加上隐形水印,平台审核系统能识别这些水印,快速判断图像是否为 AI 生成。
🎥视频类 AIGC 内容的识别与审核挑战
视频类 AIGC 内容算是比较新的,AI 生成的短视频、虚拟主播的直播、合成的影视片段,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审核难度也更大。
识别 AI 生成的视频,帧间连贯性是个关键。人类拍摄的视频,每帧画面之间的过渡是自然流畅的,动作和场景的变化有物理规律。但 AI 生成的视频,尤其是长一点的视频,有时候帧与帧之间会出现跳跃,比如人物的动作突然卡顿,或者背景场景莫名其妙地切换,这种不连贯的情况很容易被识别系统捕捉到。
声音与画面匹配度也很重要。很多视频都有配音或者背景音乐,人类制作的视频,声音和画面的节奏、内容是对应的。AI 生成的视频,可能会出现声音和口型对不上,或者音乐节奏和画面动作不搭的情况。平台审核时,会同步分析视频的音频和画面,一旦发现匹配度太低,就会怀疑是 AI 生成的。
视频类 AIGC 内容的审核挑战,在直播平台体现得最明显。有些主播用 AI 生成的虚拟形象直播,还会用 AI 合成声音和观众互动,要是传播不良信息,很难追溯到真人。平台就只能靠识别技术实时监控直播画面和声音,一旦发现违规内容,马上切断直播。
影视平台也面临着 AI 生成视频的冲击。有些不法分子用 AI 合成经典影视片段,篡改剧情,甚至植入广告或者不良信息。平台审核时,需要把上传的视频和正版影视库进行比对,识别出那些 AI 修改过的片段,防止侵权和违规内容传播。
视频识别技术现在还在不断进步,因为 AI 生成视频的质量提升太快了。有时候人工审核员都分不清真假,只能靠更先进的识别模型来帮忙。
🚧AIGC 内容识别技术应用的现存问题
虽然 AI 生成内容识别技术在平台审核中用得越来越多,但问题也不少,这些问题不解决,内容治理就很难做到滴水不漏。
误判率是个大麻烦。有时候人类创作的内容,因为风格比较特别,或者用词习惯很新奇,会被识别系统当成 AI 生成的。比如有些诗人写的现代诗,句式很跳跃,语义也比较抽象,就可能被误判。这不仅会让创作者觉得委屈,还会影响平台的内容多样性。
不同平台之间的识别标准不统一也很头疼。这个平台觉得是违规的 AI 内容,那个平台可能觉得没问题。就拿 AI 生成的绘画来说,有的平台对人体艺术的尺度放得比较宽,有的平台就很严格。标准不统一,就会导致一些违规的 AIGC 内容在不同平台之间流窜,增加了治理难度。
还有技术滞后性。AI 生成内容的技术一直在升级,今天的识别技术能对付的内容,明天可能就失效了。比如 AI 生成的文本,以前容易在逻辑上出问题,现在经过优化,逻辑越来越严密;AI 生成的图像,细节处理得越来越逼真,以前能抓住的特征现在都看不到了。识别技术总是跟在 AI 生成技术后面跑,很难做到提前预防。
数据隐私也是个绕不开的问题。识别技术需要大量的 AI 生成内容和人类创作内容来训练模型,这些数据里可能包含用户的隐私信息。要是平台在收集和使用这些数据的时候没做好保护,就可能泄露用户隐私,引发信任危机。
这些问题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需要技术人员、平台运营者、监管部门一起努力,慢慢去完善。
🌟AIGC 内容治理的未来趋势
AIGC 内容治理虽然现在有不少难题,但未来的发展方向还是很清晰的,技术会越来越成熟,治理也会越来越规范。
多技术融合肯定是个大趋势。单一的识别技术很难应对复杂的 AIGC 内容,以后会把文本识别、图像识别、视频识别技术结合起来,再加上区块链技术用于溯源,大数据技术用于分析用户行为,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治理体系。这样不管 AI 生成什么形式的内容,都能被精准识别和审核。
人机协同审核会成为主流。机器负责批量过滤那些明显违规的 AIGC 内容,提高审核效率;人工则负责处理那些模糊不清、容易误判的内容,保证审核的准确性。两者相互配合,既能解决内容量大的问题,又能减少误判,还能让人工审核员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地方。
行业会出台更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现在各个平台各自为战,治理效果参差不齐。以后相关部门会牵头制定 AIGC 内容识别和审核的行业标准,明确哪些内容是违规的,识别技术应该达到什么精度,平台该承担哪些责任。有了统一标准,治理起来就会更有序。
用户也会参与到治理中来。平台会建立更完善的举报机制,让用户能方便地举报疑似违规的 AIGC 内容。这些举报信息会成为识别模型的训练数据,让模型越来越聪明,同时也能让用户感受到自己在内容治理中的作用,形成全民监督的氛围。
AIGC 内容是技术进步的产物,治理它不是要阻止它发展,而是要让它在规范的轨道上发展,给用户带来更多有价值的内容。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治理体系的完善,AIGC 内容肯定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