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的公众号运营环境里,AI 生成内容能不能申请原创,这是很多创作者都特别关心的问题。结合最新的政策要求和平台规则,这里有几个关键点需要大家重点关注。
政策层面的硬性要求
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在 2025 年 3 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明确规定,从 9 月 1 日开始,所有 AI 生成的内容都要进行标识。这个标识分为两种,一种是显式标识,像在文章开头或结尾加上 “本文由 AI 生成” 这样的文字提示;另一种是隐式标识,比如在文件元数据里嵌入特定信息。要是不按规定标识,不管是发布者还是平台,都得承担相应责任。
具体到微信公众号,平台在 2024 年 6 月就已经要求,使用 AI 生成的内容必须标注 “AI 制作”,否则会限制传播甚至封号。2025 年的最新动态显示,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已经在发布流程里加入了声明功能,用户发布内容的时候得主动勾选 “内容为 AI 生成” 的标签,不然系统可能会检测出来并限制推荐。
原创性的核心判定标准
从法律角度来说,单纯由 AI 自动生成的内容不受著作权保护,只有经过人工深度修改的内容才可能被认定为原创。微信公众号虽然鼓励原创,但并不排斥 AI 辅助创作,关键在于内容得有足够的独特性和价值。
举个例子,如果直接把 AI 生成的文章原封不动地发布,大概率会被判定为非原创;但要是在 AI 生成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观点、案例,调整文章结构,让原创内容占比超过 70%,就有可能通过审核。而且,文章里不能有抄袭、洗稿的痕迹,像简单替换同义词、调整语序这种做法,很容易被平台的检测系统识别出来。
实际操作中的应对策略
内容创作的优化方法
- 深度二次创作:AI 生成初稿之后,要逐段修改。可以加入自己的真实经历、行业见解,或者结合最新的热点事件。比如 AI 写了一篇关于科技趋势的文章,你可以补充一些本地企业的案例,让内容更有针对性。
- 调整表达方式:AI 生成的内容往往句式比较单一,用词也偏向模板化。你可以把长句拆分成短句,多使用口语化的表达,让文章读起来更自然。还可以加入一些设问句、感叹句,增强和读者的互动感。
- 多平台素材整合:不要只依赖一个 AI 工具,可以把不同工具生成的内容进行整合。比如用 A 工具写观点,B 工具找案例,C 工具做总结,然后自己再把这些内容串联起来,形成独特的文章结构。
规避风险的注意事项
- 严格标识内容:不管是全部由 AI 生成,还是部分使用 AI 辅助,都要按照平台要求进行标识。就算文章经过了深度修改,只要有 AI 参与,最好还是标注一下,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 定期自查原创度:发布之前,先用查重工具检测一下,确保原创度符合平台要求。如果发现和已有内容重复率较高,要及时修改。
- 关注平台动态:微信等平台会不定期更新规则,比如 2025 年 5 月,微信就治理了 6 万多篇违规使用原创标识的内容。建议大家经常查看平台公告,或者加入一些运营者社群,及时了解最新政策。
技术检测的发展趋势
随着 AI 技术的进步,检测手段也在不断升级。合合信息等公司推出的 AI 鉴伪技术,能够通过分析图像特征、文本逻辑等,快速识别出生成内容,准确率超过 90%。微信很可能已经在使用类似的技术,对公众号内容进行审核。
对于创作者来说,这意味着单纯依靠 “洗稿” 或者简单修改,已经很难蒙混过关了。必须在内容质量上下功夫,提供真正有价值、有深度的原创内容。比如写一篇行业分析文章,除了数据和观点,还可以加入自己的访谈、调研结果,这样的内容不仅原创度高,也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可。
总结:合规与创新并重
2025 年的公众号原创规则,对 AI 生成内容既不是完全禁止,也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在合规的前提下鼓励创新。只要按照政策要求进行标识,同时对内容进行深度二次创作,AI 生成内容是可以申请原创的。
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 严格遵守标识规定,避免因违规被处罚。
- 把 AI 当作辅助工具,通过人工修改提升内容的独特性和价值。
- 关注技术发展,用高质量的原创内容应对检测升级。
总的来说,AI 生成内容能不能开原创,决定权还是在创作者自己手里。合规操作加上创新思维,才能在新规则下实现可持续的内容运营。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