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用 AI 写完文章,总觉得透着一股 “机器味”。读起来生硬又刻板,一眼就能被看出不是人写的。其实啊,AI 生成的内容只是个半成品,想让它变成一篇有灵魂的原创文,关键还得靠后期润色。这就跟做菜一样,AI 给你备好了食材,怎么调味、怎么翻炒,全看你的手艺。
🍃 先给文字 “松松土”,打破 AI 的刻板句式
AI 特别喜欢用规整的长句,一套一套的,读起来累得慌。你翻开 AI 写的东西看看,是不是经常出现 “由于…… 因此……”“不仅…… 而且……” 这种结构?这些关联词堆在一起,就像给文字上了枷锁,一点不灵活。
想让文字活过来,就得敢拆句子。比如 AI 写 “由于近期天气转凉,因此很多人都开始添加衣物,不仅如此,医院里感冒的患者也有所增加”,你完全可以改成 “最近天凉了。大家都开始加衣服。医院里感冒的人也多了些”。把长句拆成短句,读着就顺口多了。
还要留意那些 “官方腔”。AI 总爱用 “综上所述”“由此可见” 这类词,普通人说话哪会这么费劲?换成 “说白了”“你看啊” 这种口语化的表达,一下子就接地气了。比如讲完一个观点,不用 “综上所述,这个方法很有效”,试试 “这么说吧,这法子确实管用”。
另外,别让句子长得没边。AI 有时候为了把事情说全,能写出一行都不断句的长句子。你自己读一遍,喘得上气吗?该断就断,哪怕一句话只说一半,只要意思到了就行。就像平时聊天,谁会字字句句都那么完整?
👀 塞进 “个人印记”,让文章带上你的体温
AI 写的东西,最大的问题是没 “人味儿”。因为它没有经历,没有情绪,更没有自己的小故事。你要做的,就是把你的生活经验、你的感受塞进去。
比如写一篇关于 “早起好处” 的文章,AI 可能会说 “早起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促进身体健康”。这话说得没错,但太空了。你可以加上自己的经历:“我试过早起一个月,真不一样。以前赶早八总慌慌张张,现在提前半小时起来,泡杯茶看看书,上班路上都觉得轻松。” 这么一加,文章就有了你的影子。
还有你的观点,别管 AI 怎么说,该坚持就得坚持。AI 说 “这款产品口碑很好”,你要是用过觉得一般,就直接说 “AI 说这东西口碑好,但我用着觉得一般。上次买了个,没两天就出问题了”。这种带点 “抬杠” 的视角,反而更真实。
也可以加些小吐槽、小感慨。比如写美食测评,AI 夸完味道,你可以补一句 “就是有点贵,我这种打工人偶尔吃一次还行”。这些碎碎念似的话,恰恰是 “人写的” 证明。
🔄 打乱叙事节奏,别让 AI 把路走死
AI 讲故事,总爱按部就班。先讲背景,再讲经过,最后总结,跟写说明书似的。可真人说话哪有这么工整?有时候想到哪说到哪,偶尔插句题外话,反而更自然。
比如写旅行攻略,AI 可能会从交通开始,一步一步写到住宿、景点。你可以在中间插一句:“对了,路上碰到个卖烤红薯的,甜得不行,现在想起来还流口水。” 这种突然冒出来的小插曲,能打破 AI 的刻板节奏。
也可以试试 “倒叙” 或者 “插叙”。AI 写 “今天去了公园,看到花开了,很开心”,你可以改成 “还记得上次去公园,看到满树的花,突然就想起小时候摘槐花的事。其实今天本来不想出门的,结果被朋友硬拉着去了,没想到花开得这么好”。把时间线打乱一点,故事感就出来了。
段落长短也得变变。AI 写东西,段落长度都差不多,看着跟豆腐块似的。你可以故意写个一两句话的短段落,强调某个点;也可以把几个相关的意思揉成一个长段落,营造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比如讲完一个技巧,用一句 “这招真挺灵的” 单独成段,一下子就突出了。
🧠 给观点 “添点料”,别让 AI 说空话
AI 特别会说正确的废话。比如写 “学习很重要”,它会说 “学习是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能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这话没错,但跟没说一样。你得给观点加点 “料”,让它有血有肉。
可以加具体的例子。别光说 “运动能让人精神好”,说说 “我每天早上跑步半小时,以前上班总犯困,现在一整天都脑子清醒”。例子越具体越好,最好有时间、有地点、有细节。比如讲 “读书有用”,不如说 “上周跟客户谈判,正好想起书里说的一个技巧,用上之后真的顺利多了”。
也可以加些 “反面教材”。AI 总爱说优点,你可以说说自己踩过的坑。比如讲 “用 AI 写文案要改”,可以说 “我上次直接用 AI 写的文案,发出去之后,评论区都说太生硬,后来改了好几遍才有人点赞”。这样一对比,观点就更站得住脚。
还可以加些 “小疑问”。别把话说得太满,偶尔装装糊涂。比如 “都说这个方法好,我倒是有点纳闷,要是遇到 XX 情况,这招还管用吗?” 这种带着点不确定的语气,反而像真人在思考,不像 AI 那样全知全能。
🧩 拼点 “生活碎片”,让文章有烟火气
AI 写的东西,总像飘在天上,不落地。想让它接接地气,就得往里面拼点生活里的小碎片。
比如写时间,别总说 “2023 年 10 月 5 日”,可以说 “就是国庆放假那几天,具体哪一天记不清了,反正那天特冷”。写地点,别说 “北京市朝阳区 XX 路”,可以说 “就在家附近那个地铁站旁边,有个小超市,门口总摆着几盆花”。这些模糊又具体的描述,一看就是真人的记忆。
也可以加些生活里的声音、味道、感觉。比如 “那天去买早餐,刚出楼门就闻到油条的香味,旁边卖豆浆的大爷正吆喝着,阳光晒在身上暖暖的”。这些感官细节,AI 很少会写,加进去之后,文章一下子就有了画面感。
还可以加些 “小失误”。比如 “刚才说的那个数可能不太对,好像是 300 不是 500,年纪大了记性真不行”。这种偶尔的小错误,反而显得真实。谁说话还没个口误呢?AI 可不会犯错,你故意留一两个无伤大雅的小错,反而能藏住 AI 的痕迹。
✏️ 最后 “修修边幅”,别让 AI 露马脚
润色到最后,还得检查检查那些 AI 特有的 “小习惯”,把它们改掉。
比如 AI 特别爱用专业术语,能用大白话说明白的,就别用那些生僻词。“协同效应” 不如说 “大家一起干,效果更好”;“用户粘性” 不如说 “让人总想来用”。别觉得用专业词显得高级,普通人看着费劲,反而会觉得是 AI 写的。
还有标点符号,AI 用得太规整了。你可以偶尔用错个逗号,或者在句尾多打个句号。比如 “今天天气真好啊。” 写成 “今天天气真好啊..” 这种小瑕疵,就像手写的一样,透着点随意。
另外,别让用词太统一。AI 说 “好”,可能通篇都用 “好”。你可以换成 “不错”“还行”“挺棒的”“真不赖”。比如 “这东西好,那东西也好”,改成 “这东西不错,那玩意儿也挺棒的”,一下子就生动多了。
📝 润色完了 “晾一晾”,回头再改更清醒
有时候改完觉得挺好,过两天再看,又发现一堆问题。所以润色完了别急着发,先放一放。
最好隔一天再看,那时候脑子比较清醒,容易看出哪里还有 “机器味”。你可以假装自己是第一次读这篇文章,问问自己:“这像真人写的吗?读着费劲吗?有没有哪里觉得假?”
也可以读出声来。AI 写的东西,默读可能觉得还行,一读出声就发现不对劲,要么拗口,要么没感情。读的时候,哪里卡壳就改哪里,哪里平淡就加点语气词,比如 “哦”“呢”“啊”。
还可以找个人看看。让朋友读读,问问他们的感受。有时候自己看不出来的问题,别人一眼就发现了。比如朋友说 “这段有点像说明书”,你就知道得往里面加些个人感受了。
其实啊,AI 就像个新手助理,能帮你把架子搭起来,但想让文章有灵魂,还得靠你自己动手改。别指望 AI 一步到位,多琢磨,多修改,慢慢就摸出规律了。改得多了,你会发现,AI 写的东西,也能带上你的 “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