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总收到私信,都是问公众号原创声明的事儿。有人说自己用 AI 写的文章,原创声明被拒了;有人说同样的内容,手动改了改就过了。这事儿确实值得好好聊聊 ——AI 写作工具越来越普及,公众号的原创审核标准好像也在跟着变,不少运营者都栽在了这上面。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说,AI 写作到底给公众号原创声明带来了哪些新挑战,咱们该怎么应对。
📌 公众号原创声明的审核逻辑,悄悄变了?
原来大伙儿都觉得,公众号原创声明审核主要看 “查重”—— 只要你的内容和已发布的文章重复率不高,基本就能过。但现在明显不是这么回事了。
我特意翻了微信公众平台最近一年的规则说明,虽然没明说,但字里行间能看出变化。现在的审核更看重 “创作独特性”,不只是看有没有抄袭,还看内容是不是真的有 “人味儿”、有创作者自己的东西。
举个简单的例子,以前你把几篇文章拼拼凑凑,改改句子顺序,可能就能过原创。现在这么干,十有八九会被拒。更别说纯 AI 生成的内容了 —— 不少运营者反馈,用 AI 写的文章,哪怕全网搜不到重复的,原创声明也可能通不过。
有内部人士透露,微信的审核系统里,可能已经加入了 AI 内容检测的模块。原理大概是分析文本的语言模式 ——AI 写的东西,句式结构、词汇选择往往有固定套路,比如喜欢用某些连接词,或者表达比较 “标准化”,缺乏自然的口语化波动。系统捕捉到这些特征,就可能判定内容 “原创性不足”。
这对咱们运营者来说,意味着以前那种 “用 AI 一键生成,直接发” 的路子越来越难走了。原创声明的门槛,其实是被悄悄提高了。
🤖 AI 写作工具生成的内容,为啥容易栽在原创声明上?
不是说 AI 写的内容一定不行,而是大多数人用 AI 的方式有问题。
先说说 AI 写作的 “先天缺陷”。现在主流的 AI 写作工具,不管是朱雀 AI 还是其他平台,本质上都是基于海量数据训练出来的。它们生成内容的时候,更像是 “拼接 + 优化” 已有的信息,而不是真的 “创造”。这就导致 AI 写的东西,很容易出现 “千人一面” 的情况。
比如你让 AI 写一篇 “夏季养生技巧”,十个人用同一个工具,可能都会得到类似的结构:先讲夏季养生的重要性,再分点说饮食、作息、运动,最后总结。甚至里面的案例、数据都可能大同小异。这种内容,系统一看就知道 “缺乏独特视角”,原创声明自然不好通过。
再就是细节处理。AI 生成的内容,经常会有一些 “假大空” 的表述。比如写职场文章,AI 可能会说 “要积极沟通,提升团队效率”,但不会具体说 “遇到意见不合时,先复述对方观点再表达自己” 这种个性化的经验。没有具体场景、没有个人感悟的内容,很难被判定为 “原创”,因为它缺乏 “创作者的独特印记”。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 ——AI 对最新信息的敏感度不够。比如你让它写 2025 年的行业趋势,它可能还在用 2023 年的数据。这种内容发出去,就算过了原创声明,也容易被用户发现漏洞,反而影响账号信任度。
📝 真实案例:3 种 AI 写作场景,原创声明结果大不同
光说理论太干,给大伙儿看几个最近收集的真实案例,看看不同情况下,AI 写的文章能不能过原创声明。
案例 1:直接用 AI 生成全文,未做任何修改
某美食号运营者,用 AI 工具生成了一篇 “10 道家常菜做法”,直接复制粘贴发公众号,申请原创声明。结果:被拒,理由是 “内容缺乏原创性特征”。
分析:这篇文章结构、用词和网上多篇同类文章高度相似,AI 只是做了简单重组,没有加入任何个人烹饪经验或本地特色(比如该地区喜欢的调料),系统很容易识别出 “非原创创作”。
某美食号运营者,用 AI 工具生成了一篇 “10 道家常菜做法”,直接复制粘贴发公众号,申请原创声明。结果:被拒,理由是 “内容缺乏原创性特征”。
分析:这篇文章结构、用词和网上多篇同类文章高度相似,AI 只是做了简单重组,没有加入任何个人烹饪经验或本地特色(比如该地区喜欢的调料),系统很容易识别出 “非原创创作”。
案例 2:用 AI 写框架,手动填充细节和观点
某职场号小编,让 AI 生成 “新人职场避坑指南” 的大纲,然后自己补充了 3 个亲身经历的小故事,把 AI 写的 “要主动沟通” 改成 “刚入职时我因为不敢问清楚任务,结果做错了 XX 事,后来发现直接问领导反而效率更高”。申请原创声明:通过。
分析:框架虽然来自 AI,但填充的细节是独一无二的,加入了个人视角,让内容有了 “不可复制性”,符合平台对原创的要求。
某职场号小编,让 AI 生成 “新人职场避坑指南” 的大纲,然后自己补充了 3 个亲身经历的小故事,把 AI 写的 “要主动沟通” 改成 “刚入职时我因为不敢问清楚任务,结果做错了 XX 事,后来发现直接问领导反而效率更高”。申请原创声明:通过。
分析:框架虽然来自 AI,但填充的细节是独一无二的,加入了个人视角,让内容有了 “不可复制性”,符合平台对原创的要求。
案例 3:用 AI 改写自己的旧文
某教育号运营者,把自己 3 年前写的 “中考复习技巧” 用 AI 工具改写,更新了数据,调整了语言风格,但核心观点和案例还是自己的。申请原创声明:通过。
分析:本质上还是基于自己的原创内容进行二次创作,AI 只是辅助工具,没有改变内容的原创属性。
某教育号运营者,把自己 3 年前写的 “中考复习技巧” 用 AI 工具改写,更新了数据,调整了语言风格,但核心观点和案例还是自己的。申请原创声明:通过。
分析:本质上还是基于自己的原创内容进行二次创作,AI 只是辅助工具,没有改变内容的原创属性。
从这几个案例能看出,AI 工具能不能帮你过原创声明,关键不在工具本身,而在你怎么用。完全依赖 AI,不加入个人加工的内容,风险极高;但把 AI 当辅助,用它提升效率,同时保留自己的独特性,通过率就会高很多。
🔍 平台可能在偷偷用的 “AI 内容识别” 技术,到底是什么?
虽然微信没明说,但圈内都在传,公众号后台可能接入了类似 GPTZero、Originality.ai 这样的 AI 内容检测工具。这些工具的原理,主要是看两个指标:
一个是 “文本一致性”。AI 生成的内容,句子之间的逻辑衔接往往太 “完美”,缺乏人类写作时偶尔出现的 “跳跃” 或 “修正”。比如人类可能会写 “这个方法很好,哦对了,有个例外情况要注意”,而 AI 可能会更流畅但也更机械地表述。
另一个是 “词汇熵值”。简单说就是词汇的多样性和随机性。人类写作时,可能会突然用一个不太常见的词,或者重复某个口头禅;但 AI 为了 “保险”,往往会用更通用、更常见的词汇,导致熵值偏低。系统捕捉到低熵值的文本,就可能判定为 AI 生成。
还有个更狠的 ——“来源追踪”。有些 AI 写作工具的数据库是公开的,平台可能通过比对,发现你的内容和某 AI 工具的 “语料库” 高度相关。比如某工具经常引用某篇论文的数据,你用它生成的文章也出现了同样的数据,而且表述方式一致,就容易被盯上。
知道这些原理,咱们就能针对性地调整 —— 比如写作时故意加入一些个人化的表达,适当增加词汇的 “随机性”,避免让文本看起来太 “完美”。
💡 运营者该怎么办?3 个实操技巧,提升 AI 内容的原创通过率
既然躲不开 AI 工具(毕竟效率摆在那儿),那咱们就得想办法让 AI 生成的内容更 “像人写的”,更容易通过原创声明。分享几个亲测有效的技巧:
1. 给 AI “喂” 独特的素材
别让 AI 凭空写,而是先给它提供你独有的信息。比如写产品测评,你可以先把自己实际使用的体验、拍的细节照片(文字描述出来)、和其他产品的对比结果告诉 AI,让它基于这些素材生成内容。
举个例子:别直接让 AI 写 “XX 手机测评”,而是说 “我用了 XX 手机一周,发现它续航比宣传的少 2 小时,但拍照时阴天的色彩还原特别好,比我之前用的 XX 型号强很多,你基于这些点写一篇测评”。这样生成的内容,因为素材是独有的,原创性自然就高。
别让 AI 凭空写,而是先给它提供你独有的信息。比如写产品测评,你可以先把自己实际使用的体验、拍的细节照片(文字描述出来)、和其他产品的对比结果告诉 AI,让它基于这些素材生成内容。
举个例子:别直接让 AI 写 “XX 手机测评”,而是说 “我用了 XX 手机一周,发现它续航比宣传的少 2 小时,但拍照时阴天的色彩还原特别好,比我之前用的 XX 型号强很多,你基于这些点写一篇测评”。这样生成的内容,因为素材是独有的,原创性自然就高。
2. 手动 “破坏完美性”
AI 写的内容太流畅?那就手动改改。比如在段落中间加一句 “对了,忘了说”,在举例时加个 “我记得有一次”,甚至故意用一两个口语化的词(比如 “这玩意儿”“靠谱”)。
但注意别改得太刻意,不然会影响阅读体验。重点是让文本有 “人类思考的痕迹”,而不是像机器一样一路顺到底。
AI 写的内容太流畅?那就手动改改。比如在段落中间加一句 “对了,忘了说”,在举例时加个 “我记得有一次”,甚至故意用一两个口语化的词(比如 “这玩意儿”“靠谱”)。
但注意别改得太刻意,不然会影响阅读体验。重点是让文本有 “人类思考的痕迹”,而不是像机器一样一路顺到底。
3. 加入 “时效性” 和 “地域性” 元素
AI 对最新发生的事、小众地区的信息敏感度低,这恰恰是咱们可以利用的。比如写一篇 “周末出游指南”,别只让 AI 写通用景点,而是加上 “上周我去了 XX 公园,发现新修了一条步行道,傍晚去特别凉快”,或者 “咱们本地的 XX 菜市场旁边,新开了一家小吃摊,味道很正宗”。
这些带有时效和地域特征的内容,AI 很难凭空生成,加入之后能大大提升原创辨识度。
AI 对最新发生的事、小众地区的信息敏感度低,这恰恰是咱们可以利用的。比如写一篇 “周末出游指南”,别只让 AI 写通用景点,而是加上 “上周我去了 XX 公园,发现新修了一条步行道,傍晚去特别凉快”,或者 “咱们本地的 XX 菜市场旁边,新开了一家小吃摊,味道很正宗”。
这些带有时效和地域特征的内容,AI 很难凭空生成,加入之后能大大提升原创辨识度。
🚀 未来趋势:AI 写作和原创声明,会走向何方?
现在的情况是,平台在收紧对 AI 内容的审核,而 AI 工具也在升级,变得更 “像人”。这场博弈还会持续下去。
有几个趋势值得关注:未来公众号可能会推出 “AI 辅助创作声明”,就像现在的原创声明一样,让作者主动标注哪些部分用了 AI,平台根据标注调整审核标准。这既能保护真正的原创,也能规范 AI 工具的使用。
另外,单纯的 “信息整合型” 内容会越来越难通过原创声明。不管是不是用 AI 写的,那种把网上的信息抄抄改改、没有自己观点的文章,早晚会被平台淘汰。只有加入独特视角、个人经验、深度分析的内容,才能在原创审核中站稳脚跟。
对运营者来说,与其纠结 “AI 能不能过原创”,不如把精力放在 “怎么用 AI 做出更有价值的内容” 上。AI 可以帮你查资料、搭框架,但真正能打动用户、通过平台审核的,永远是那些带着 “你” 的印记的东西 —— 你的经历、你的思考、你对某个领域的独特理解。
说到底,公众号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 “谁能更快产出内容”,而是 “谁能产出别人替代不了的内容”。AI 只是工具,用得好是助力,用不好就是坑。希望今天说的这些,能帮你避开坑,把 AI 变成真正的帮手。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