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AI 写作工具就像突然开了挂,从一开始只能写点简单文案,到现在能生成完整的报告、脚本甚至小说。这时候不少人开始慌了 —— 那些靠笔杆子吃饭的工作,是不是很快就要被取代?今天就来聊聊,AI 写作到底会淘汰哪些岗位,又给我们留了哪些机会。
📝 这些 “标准化写作” 岗位,风险真的很大
首先得明确一点:AI 最擅长的是 “有套路、有模板” 的写作。只要工作内容里 “重复劳动” 占比高,需要严格遵循固定格式,又不需要太多深度思考,那被取代的可能性就特别大。
像基础文案专员就是重灾区。以前电商平台需要大量商品描述,比如 “这款衣服面料柔软,透气性好,适合夏天穿”,这类几句话就能说清的短文案,现在 AI 工具输入关键词,一秒能出几十条。而且 AI 还能根据不同平台调性调整语气,比人工批量产出快太多。很多电商公司已经开始缩减这类岗位,只留少数人负责审核和微调。
还有标准化报告撰写岗。比如一些企业的月度数据简报、行业动态汇总,只要把数据导入 AI 工具,它能自动生成带图表分析的报告。以前可能需要专人花一天整理数据、组织语言,现在 AI 半小时就能搞定,还能自动规避格式错误。金融、零售行业里做基础报告的岗位,这两年招聘需求明显少了。
另外就是初级内容编辑。有些新媒体账号需要大量 “蹭热点” 的短文,比如 “某明星新剧开播,这些看点别错过”,内容主要是拼接信息加简单评论。AI 能实时抓取热点,结合过往爆款结构生成文章,速度比人快,还能模仿账号的固定风格。不少中小公司已经用 AI 批量生产这类内容,只需要编辑做最后的校对。
不过要说明的是,这些岗位被淘汰,核心不是 AI “能力强”,而是这些工作本身的 “不可替代性” 太低。就像以前流水线取代手工组装,不是手工不好,而是机器更适合重复劳动。
🛡️ 为什么这些岗位暂时 “安全”?
但也别太焦虑,有些写作相关的岗位,AI 短期内根本拿不下。这些岗位要么需要 “人情味儿”,要么需要 “深度专业度”,要么得有 “创造性”—— 这恰恰是目前 AI 的短板。
深度行业分析师就很稳。比如写一篇 “新能源汽车行业未来 5 年发展趋势” 的分析,不光要整理数据,还得理解政策背后的逻辑、企业的真实战略,甚至预判市场情绪。AI 能给出数据总结,但没法像人一样结合十几年行业经验,判断 “某家公司的技术突破是不是真的能落地”。这类文章的核心是 “洞察”,而不是 “文字堆砌”,AI 暂时学不会。
创意脚本策划也不用太担心。比如广告片脚本,客户要的可能是 “用一个家庭故事打动 30 岁妈妈群体”,这需要理解目标人群的情感痛点,设计有记忆点的情节。AI 能生成 “妈妈做饭、孩子微笑” 这类常见场景,但很难想出 “妈妈把孩子画的画贴在冰箱上,突然发现画里藏着自己的生日祝福” 这种有细节、有温度的创意。创意的核心是 “意外感”,而 AI 本质是在已有数据里找规律,很难突破框架。
还有个性化文案创作者。比如给高端客户写品牌故事,需要结合创始人的人生经历、品牌的价值观,甚至客户没说出口的 “隐性需求”。之前有个案例,某奢侈品品牌要写品牌溯源文,AI 写的版本很华丽,但客户觉得 “少了创始人创业时的那股韧劲儿”。最后还是人通过和创始人深聊,捕捉到几个关键故事,才写出让客户满意的内容。这种 “需要共情和细节挖掘” 的工作,AI 还差得远。
🚀 被 AI 倒逼的 “新写作能力”,你得赶紧练
既然 AI 抢不走 “深度、创意、人情味儿”,那未来能站稳脚跟的写作相关岗位,必然是 “把 AI 当工具,专注核心能力” 的人。这几个能力,现在开始积累还不晚。
“行业知识 + 写作” 的复合能力越来越值钱。比如你既懂医疗,又能写科普文,那 AI 就很难取代你。AI 能写出 “高血压的 5 个注意事项”,但你能结合临床案例,告诉读者 “为什么某类患者不能用这个方法”,还能预判读者可能有的疑问。现在很多平台缺的不是写作者,是 “懂行的写作者”—— 比如科技领域的 “技术 + 写作”,教育领域的 “教学经验 + 写作”。
“AI 协作能力” 成了基础要求。别想着和 AI 对抗,要学会 “指挥” 它。比如同样是写产品文案,不会用 AI 的人可能花 2 小时写一篇;会用的人先让 AI 出 3 个版本,再根据产品核心卖点调整提示词,10 分钟就能得到不错的初稿,剩下的时间用来优化细节。现在不少公司招聘时会问 “是否用过 AI 写作工具”,不是看你会不会用,而是看你能不能让 AI 成为 “高效助手”。
还有 **“内容运营思维” 比单纯写作更重要 **。写出来的东西能不能用,比写得好不好更关键。比如一篇推文,不光要文字流畅,还得考虑怎么引导读者点赞、转发,怎么结合平台算法优化标题和开头。AI 能写文,但没法判断 “这篇内容发在小红书和发在知乎,需要调整哪些细节”。懂写作又懂运营的人,会越来越吃香。
💡 转型案例:这些人已经在 “AI 时代” 找到新位置
光说理论不够,看看真实案例更有参考性。这两年已经有不少人从 “可能被淘汰的岗位” 转型成功,他们的经验值得借鉴。
有个做了 3 年电商文案的朋友,之前主要写商品描述,去年公司开始用 AI 生成文案后,她主动申请转岗做 “AI 文案优化师”。她的工作不再是自己写,而是研究 “怎么给 AI 写提示词”—— 比如卖护肤品,她会告诉 AI“要突出‘敏感肌可用’,用妈妈和女儿的对话语气”,再把 AI 生成的内容和用户评价对比,调整关键词。现在她的薪资比以前高了 30%,因为公司发现,经过她优化的 AI 文案,转化率能提升 20%。
还有位以前写行业报告的分析师,现在转型做 “深度内容策划”。她不再花时间整理基础数据,而是用 AI 生成初稿后,专注挖掘 “数据背后的异常点”。比如看到某类产品销量突然上涨,她会去调研是不是有新政策影响,或者供应链出了变化,再把这些 “AI 看不到的信息” 加到报告里。现在她的报告成了公司给大客户的核心资料,岗位不可替代性反而更强了。
另外一位新媒体编辑,现在成了 “创意引导师”。她负责的账号需要大量短视频脚本,她会先和团队脑暴核心创意,比如 “用‘反转剧情’讲职场故事”,然后让 AI 根据这个框架生成具体台词,自己再修改细节,让对话更自然。以前一天最多写 3 个脚本,现在能出 10 个,还能保证创意质量。她说:“AI 负责‘填肉’,我负责‘搭骨架’和‘加灵魂’。”
🔍 未来 5 年,写作相关岗位的 “生存法则”
总结下来,AI 写作不是 “来抢工作的”,而是 “来筛选工作的”—— 它淘汰的是 “低价值重复劳动”,留下的是 “高价值创造性劳动”。想要不被淘汰,这几个原则一定要记住。
别追求 “写得快”,要追求 “写得不可替代”。如果你的优势只是 “一天能写 10 篇文章”,那肯定拼不过 AI。但如果你的优势是 “能写出别人写不出的行业洞见”,或者 “能精准戳中某类人群的情感”,AI 再强也替代不了。
主动拥抱工具,但别依赖工具。AI 能帮你省时间,但不能帮你思考。比如写一篇关于 “职场压力” 的文章,AI 能列出常见减压方法,但你需要结合自己或身边人的真实经历,加入 “凌晨加班后在公司楼下看到的日出” 这类细节,才能让文章有温度。工具是辅助,“人的体验和思考” 才是核心。
跨界能力比单一技能更重要。写作本身是 “输出能力”,但如果能结合其他技能,比如 “写作 + 数据分析”“写作 + 心理学”“写作 + 某行业经验”,你的竞争力会呈指数级提升。就像现在很火的 “商业文案顾问”,他们不光会写,还懂市场、懂用户心理,这种复合能力,AI 短期内根本学不会。
最后想说,每次技术变革都会淘汰一些岗位,但也会创造新的机会。AI 写作确实让一些工作不再需要人来做,但也让真正有能力的写作者,能从重复劳动里解放出来,去做更有价值的事。与其担心被淘汰,不如现在就开始积累 “AI 拿不走的能力”—— 毕竟,能打败 AI 的,永远是 “会用 AI,又比 AI 更懂人的人”。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