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替换词语: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换种说法
替换词语是论文降重中最基础也最常用的方法,但很多人用不好就会导致语句生硬。首先要明确,不是所有词都能随便替换,核心概念和专业术语绝对不能动,比如 “区块链技术”“认知行为疗法” 这类词汇,换了就会改变原意。
可以替换的是那些没有特定含义的通用词。比如 “研究” 可以换成 “探究”“研讨”“分析”;“影响” 可以换成 “作用”“效应”“关联”。但替换后一定要通读句子,看看是否通顺。像 “该研究影响了后续发展” 改成 “该探究作用了后续发展” 就很别扭,这时候就得换个思路,比如 “该探究对后续发展产生了作用”。
还有些固定搭配要注意,不能拆散。“提出建议” 不能改成 “提出意见”,虽然意思相近,但 “建议” 更符合学术语境。可以换成 “给出建议”“提出相关建议”,既改变了表述又不影响原意。
🔄 调整句式:换种结构表达同样的意思
主动句和被动句转换是调整句式的好办法。“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改成 “这个问题被我们进行了分析”,虽然有点生硬,但稍微调整一下,“这个问题已由我们完成分析” 就好多了。
长句拆短句也很实用。有的论文为了显得专业,会用很长的复合句,查重时很容易标红。比如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不仅来自国内同行,还来自国际上的诸多知名企业,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可以拆成 “经济全球化在不断深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既包括国内同行,也有国际知名企业。这要求企业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短句合并长句则适合那些过于零散的表述。“实验进行了三次。每次实验结果都相似。这说明结论具有稳定性。” 可以合并成 “三次实验结果均相似,表明该结论具有稳定性。”
➕➖ 增减内容:在细节上做文章
扩写句子能有效降低重复率。在不改变核心意思的前提下,增加一些修饰成分。比如 “数据表明这个方法有效”,可以扩写成 “从收集到的 200 组实验数据来看,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了明显的有效性”。
但扩写不是瞎加内容,不能添加与主题无关的信息。比如写医学论文时,在 “这种药物有疗效” 后面加 “该药物的颜色为白色” 就没必要,反而显得冗余。
缩句则是去掉那些可有可无的修饰词。“在当前这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正在不断地提升”,可以缩成 “社会快速发展时期,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在提升”。
🔀 转换表达方式:换个角度说清问题
把陈述句改成设问句或反问句,也是降重的小技巧。“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可以改成 “难道这种观点不正确吗?” 但要注意,学术论文中反问句不能用得太多,否则会影响严谨性。
还可以改变叙述的视角。从第一人称换成第三人称,“我们发现这个规律” 改成 “研究人员发现了这一规律”;或者从客观描述换成引用表述,“这个理论很重要” 改成 “正如某某学者所指出的,该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 参考外文文献:换种语言再翻译回来
很多中文文献的内容都来自外文,直接参考中文容易重复。可以去查相关的外文文献,理解意思后用自己的话翻译成中文。因为每个人的翻译习惯不同,这样写出的句子重复率会很低。
但翻译时要保证准确,不能因为追求降重而歪曲原意。可以先用翻译工具初译,再逐句修改,让句子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比如外文里的长句,翻译成中文时可以拆分成几个短句,这样既准确又通顺。
✍️ 自己重新组织语言:用自己的话重写
这是最根本也最有效的方法。读完一段文字后,合上书,凭着记忆用自己的话写出来。因为记忆会筛选核心信息,写的时候自然会用自己习惯的词汇和句式,重复率肯定低。
重写时要抓住原文的逻辑结构,比如因果关系、递进关系等,不能把逻辑搞反。可以先列个简单的提纲,再按照提纲填充内容,这样写出的句子会更有条理。
⚠️ 降重时要避开的坑
很多人降重只盯着查重报告里标红的部分,其实标黄的部分也要注意,积累多了同样会导致查重率过高。
还有人觉得把句子改得越复杂越好,其实不是。学术论文讲究简洁明了,过于复杂的句子反而会影响阅读,甚至出现语法错误。
另外,降重后一定要通读全文,检查语句是否通顺,逻辑是否连贯。不能为了降重而牺牲论文的质量,毕竟论文的核心是要把研究内容说清楚。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