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 火了这么久,大家却越来越发现一个头疼的问题 —— 生成的内容总带着股 “似曾相识” 的味儿,原创度低得让人无奈。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深入研究 prompt 工程才是关键。别以为 prompt 就是随便敲几个字给 AI,这里面的门道深着呢,做好了,能让 AI 生成的内容从 “复制粘贴感” 变成 “独家定制感”。
📝prompt 工程的核心逻辑:不是命令,是对话
很多人用 AI 的时候,总把 prompt 当成发号施令。比如 “写一篇关于职场沟通的文章”,这种干巴巴的指令,AI 能给你的,大概率是网上扒来的各种观点拼凑体,原创度能高才怪。真正的 prompt 工程,是和 AI 建立一种 “对话式引导”。就像你跟朋友聊天,你说得越具体,对方回应得就越有针对性。给 AI 的 prompt 也是这个道理,你得把自己的需求、风格、甚至一些 “小怪癖” 都告诉它,它才知道怎么生成独一无二的内容。
举个例子,你想让 AI 写一篇关于咖啡的文章。如果只说 “写咖啡”,AI 可能会给你罗列咖啡的种类、历史,这些信息网上一搜一大把。但如果你说 “我是一个每天早上必须喝一杯手冲咖啡的上班族,想写一篇聊聊手冲咖啡时那种等待的惬意,以及不同产地咖啡豆冲出来的味道差别,风格要像和朋友聊天一样轻松”,这样的 prompt 生成的内容,就会带着强烈的个人色彩,原创度自然就高了。
AI 生成内容的底层逻辑是 “预测下一个词”,它会根据训练数据里的规律来组合文字。如果你的 prompt 不够具体,它就只能按照最常见的规律来生成,结果就是千篇一律。而详细的 prompt 能打破这种 “常见规律”,让 AI 走出舒适区,生成更独特的表达。这就是 prompt 工程能提升原创度的根本原因。
🔧3 个反常识的 prompt 优化策略
第一个策略:少用 “写一篇”,多用 “记录一下”。你可能觉得 “写一篇” 更直接,但 “记录一下” 这种说法,会让 AI 觉得是在做一件更私人、更随意的事,从而减少对通用模板的依赖。比如 “记录一下我第一次去西藏旅行时,在纳木错看到星空的感受”,比 “写一篇去西藏旅行看星空的文章” 生成的内容,原创度会高很多。
第二个策略:加入 “矛盾点”。AI 很怕矛盾,因为训练数据里的内容大多是逻辑顺畅的。当你在 prompt 里加入矛盾点,AI 就不得不重新梳理逻辑,生成的内容就会更有新意。比如 “我既喜欢大城市的繁华便利,又怀念小镇的宁静悠闲,这种矛盾的心情该怎么平衡”,AI 在回应这个问题时,就不会简单地说 “选一个”,而是会给出更独特的思考。
第三个策略:限定 “信息来源”。告诉 AI 只能用 “某个特定领域的知识” 或者 “某个时间段的信息” 来生成内容。比如 “只用 2023 年之后关于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的研究成果,写一篇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的文章”,这样 AI 就不会把几十年前的旧知识翻出来凑数,生成的内容会更聚焦,也更有 “独家感”。
这些策略听起来可能有点奇怪,但亲测有效。关键在于,你要让 AI 感觉到,它不是在完成一个标准化的任务,而是在为你解决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
🎯从 0 到 1 的案例:如何让 AI 写出 “独家感”
有个朋友是做美食公众号的,之前用 AI 写的文章总被读者说 “和别的号差不多”。后来用了优化后的 prompt,效果完全不一样。原来的 prompt 是 “写一篇介绍北京烤鸭的文章”,生成的内容无非是烤鸭的历史、做法、知名店铺,没什么新意。
我帮他改的 prompt 是:“我是一个从小在胡同里长大的北京人,总觉得现在的烤鸭少了点小时候的味道。你以我的口吻,聊聊现在的北京烤鸭和过去比,在做法、口感、吃的氛围上有什么变化,不用太正式,就像在胡同里跟老街坊聊天一样。”
看这个 prompt,首先有了 “个人身份”,其次有了 “对比角度”,还有了 “风格要求”。AI 生成的内容里,提到了小时候爷爷带着去吃烤鸭,那时候的鸭油香和现在连锁店的味道不一样;还说到以前吃烤鸭得等好久,现在外卖半小时就到,但少了那种期待的感觉。这些内容带着强烈的个人体验,读者一看就觉得 “这是独家的”。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prompt 里的 “个人化元素” 越多,AI 生成的内容原创度就越高。你不用怕把自己的想法加进去会限制 AI,恰恰相反,这些想法能给 AI 一个明确的方向,让它生成的内容更贴合你的需求,也更独特。
🚫90% 的人都踩过的 prompt 陷阱
第一个陷阱:追求 “完美开头”。很多人会在 prompt 里花大量时间写 “请写一篇结构清晰、语言优美、观点独特…… 的文章”,其实这些都是废话。AI 根本不知道什么是 “完美”,你说得越笼统,它越容易回到老路上。不如把这些精力放在描述具体内容上,比如 “文章里要提到三个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第二个陷阱:一次性给太多要求。有人会在 prompt 里写 “既要有数据支撑,又要有案例分析,还要有个人观点,字数不少于 2000 字”。这么多要求堆在一起,AI 会无所适从,最后只能每个部分都浅尝辄止,内容自然没什么原创性。不如分步骤来,先让 AI 写数据支撑部分,再让它补充案例,最后加入个人观点。
第三个陷阱:忽略 “后续追问”。很多人觉得 prompt 就是 “一锤子买卖”,发出去就等着结果。其实,好的内容往往是 “prompt + 追问” 出来的。比如 AI 生成一段内容后,你可以说 “这里提到的那个观点,能不能再举一个你自己编的例子”,或者 “这段文字太严肃了,能不能用更幽默的方式重新说一遍”。通过不断追问,让内容一步步向原创靠拢。
避开这些陷阱,才能让 prompt 工程真正发挥作用。记住,prompt 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
📈长期主义:构建属于自己的 prompt 数据库
偶尔写出一篇高原创度的内容不难,难的是持续产出。这就需要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 prompt 数据库。把那些效果好的 prompt 分类整理,比如 “美食类”“职场类”“旅行类”,每个类别下面记录 prompt 的结构、关键词、用到的技巧。
比如我自己的数据库里,有一个 “产品测评类” 的模板:“我是一个 [身份],最近用了 [产品],感觉 [初步印象]。想从 [3 个具体角度] 来聊聊这个产品,特别想说说它的 [优点] 和 [缺点],最后给 [特定人群] 一个购买建议。风格要 [风格要求]。” 每次写产品测评,我就往这个模板里填内容,生成的内容原创度都很高。
还要记录那些 “失败的 prompt”,分析为什么效果不好,是太笼统了,还是角度不对。这样下次就能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这个数据库就像你的 “灵感库”,越积累越丰富,你对 prompt 工程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
别小看这个数据库,它能帮你节省大量时间,还能让你在不同领域都能快速生成高原创度的内容。这才是深入 prompt 工程的终极目标 —— 不是每次都靠灵感,而是靠方法和积累,持续解决 AIGC 内容原创度低的问题。
AIGC 内容原创度低,不是 AI 的错,而是我们给的 prompt 太 “懒” 了。深入 prompt 工程,说到底就是学会 “好好跟 AI 说话”。从理解它的生成逻辑,到运用反常识的优化策略,再到避开常见陷阱,最后构建自己的 prompt 数据库,每一步都能让 AI 离 “复制粘贴” 远一点,离 “独家原创” 近一点。
别再抱怨 AI 生成的内容没新意了,从今天开始,试着优化你的第一个 prompt,你会发现,AIGC 内容的原创度,其实掌握在你自己手里。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