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搞懂理工科论文重复率 30% 的 “重灾区” 在哪
理工科毕业论文的重复率居高不下,30% 的重复率里藏着几个典型的 “重灾区”。文献综述部分首当其冲,很多同学为了体现研究的延续性,会大段引用前人的研究成果,甚至直接照搬实验方法描述。比如在材料科学领域,描述某类合金的制备流程时,很容易和已发表论文的步骤重合,这部分标红率往往最高。
实验方法与设备介绍也是重灾区。理工科离不开具体的实验操作,像使用某型号的光谱仪、离心机时,说明书上的参数描述、操作规范如果直接抄录,系统肯定会判定为重复。有同学觉得这些是固定信息改不了,其实不然,换种表达方式就能避开重复。
公式推导和理论模型部分同样容易出问题。很多基础理论公式是学界公认的,比如流体力学中的伯努利方程,热力学中的熵增公式,当论文中需要推导相关衍生公式时,若参考的推导步骤和已有文献一致,即使结果不同,中间过程也可能被标红。
🔍 专业术语别死磕,换种 “说法” 就能降重
理工科论文里专业术语多如牛毛,这些词不能瞎改,但围绕术语的表述可以灵活调整。比如 “扫描电子显微镜” 这个词,全程出现多次难免重复,可在首次出现后用 “该设备”“此显微镜” 替代,或者结合上下文说 “用于表面形貌观察的仪器”。
对于由专业术语构成的长句,拆分重组是个好办法。比如 “通过 X 射线衍射仪对样品的晶体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其衍射峰位于 2θ=30° 处”,可以改成 “用 X 射线衍射仪分析样品晶体结构,2θ=30° 的位置出现了明显衍射峰”。句子主干没变,语序和用词调整后,重复率会明显下降。
还有个小技巧,在专业术语后加具体参数或限定词。比如 “纳米颗粒”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写成 “平均粒径 50nm 的纳米颗粒”,“催化剂” 改成 “负载型 Pt 基催化剂”。这样既保留了专业性,又增加了独特性,降低和其他文献重复的概率。
📐 公式和图表的降重,藏在 “说明文字” 里
很多同学以为公式本身会导致重复,其实不然。查重系统对纯公式的识别能力有限,真正让公式部分标红的是公式前后的说明文字。比如 “由式(1)可得”“将参数代入式(2)计算” 这类表述,几乎所有论文都在用,自然容易重复。
可以把说明文字具体化,比如 “将表 3 中的温度、压力参数代入式(2),计算得到反应速率为 0.02mol/(L・min)”。加入具体数据后,句子的独特性就出来了。对于公式推导过程,不要照搬文献中的 “因为… 所以…”“由此可知…”,换成 “整理上述式子”“联立方程后” 等表述,效果会好很多。
图表的降重也有讲究。图表本身的内容可能相似,但图注和表注可以大做文章。比如某张实验结果曲线图,图注别只写 “不同温度下的转化率曲线”,可以写成 “30℃、50℃、70℃条件下,催化剂 A 对反应转化率的影响曲线(反应时间为 2h)”。多加入实验条件、样品信息等细节,重复率会降不少。
📝 实验数据和结果分析,用 “自己的逻辑” 重述
实验数据是理工科论文的核心,数据本身不会重复,但描述数据和分析结果的语言很容易撞车。比如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反应效率逐渐提高” 这种话,几乎在所有相关论文里都能看到。
改的时候要加入具体数值和独特分析角度。可以写成 “当温度从 25℃升至 60℃时,反应效率从 35% 提升至 78%,尤其在 40℃到 50℃区间,每升高 5℃效率提升超过 10%,这可能与催化剂活性位点的激活有关”。既有具体数据,又有自己的解读,重复率自然下来了。
对数据的比较方式也很重要。别总说 “与文献 [10] 结果一致”,可以换成 “文献 [10] 在相同催化剂用量下得到的转化率为 65%,本实验结果为 63%,两者偏差在 5% 以内,说明实验重复性良好”。通过具体对比而非笼统表述,既体现了严谨性,又避免了重复。
🔄 整体结构调整,让句子 “换种姿势” 表达
段落内部的句子顺序调整能有效降重。比如原来的表述是 “首先制备样品,然后进行表征,最后分析性能”,可以改成 “先对原材料进行预处理以制备样品,在完成 XRD 和 SEM 表征后,通过电化学工作站测试其导电性能”。把笼统的步骤具体化,同时调整语序,重复率会降低。
长句拆分成短句,短句合并成长句,两种方式交替使用。比如 “采用溶胶 - 凝胶法制备 TiO₂纳米粉体,将钛酸四丁酯溶于乙醇中,加入去离子水后搅拌 2 小时,再在 80℃下干燥得到前驱体,最后在 500℃煅烧 2 小时”,可以拆成 “制备 TiO₂纳米粉体用的是溶胶 - 凝胶法。步骤如下:钛酸四丁酯先溶于乙醇,加去离子水搅拌 2 小时;之后 80℃干燥得前驱体;最后 500℃煅烧 2 小时”。
主动句和被动句互换也是个小技巧。“我们用分光光度计测量了溶液的吸光度” 可以改成 “溶液的吸光度由分光光度计测得”。不过要注意,理工科论文更常用被动句体现客观性,别为了降重强行全改成主动句,自然切换才最好。
📌 最后的扫尾:用 “原创性补充” 压下重复率
当整体修改后重复率还在 20%-30% 之间徘徊,加一些原创性补充内容能起到 “压秤” 作用。在文献综述部分,除了引用前人研究,加上自己对这些研究的总结评价,比如 “上述研究虽揭示了 A 因素的影响,但均未考虑 B 条件的作用,这正是本研究的切入点”。
实验部分可以补充细节,比如 “实验过程中发现,当反应时间超过 4 小时,溶液会出现轻微浑浊,这可能是由于副产物析出导致,后续实验将控制反应时间在 3 小时以内”。这些属于个人实验中的具体发现,几乎不可能和其他论文重复。
讨论部分多结合本研究的独特性展开,比如 “与传统方法相比,本实验采用的改进工艺使能耗降低了 15%,这得益于催化剂用量的优化”。突出自己研究的创新点和差异点,既能体现论文价值,又能稀释重复率。
降重没有捷径,但理工科论文有规律可循。抓住专业术语的灵活表述、公式说明的个性化、实验分析的独特角度这几个关键点,30% 的重复率降到合格线内并不难。记住,降重不是瞎改,而是在保留学术严谨性的前提下,用 “自己的话” 把研究讲清楚。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