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不少同学在后台问我,知网查重升级后能不能检测 AI 生成内容,还有没有免费的 AIGC 检测方法。刚好我最近也在研究这个事儿,今天就把整理好的干货分享给大家。
🔍 知网查重升级后,AI 生成内容还能藏得住吗?
知网这次升级确实在 AIGC 检测上下了功夫。根据同方知网 2025 年 1 月公布的专利,它的检测系统会先用大模型对 “待判断” 学术文本进行改写,再对比改写前后的文本差异来判断是否由 AI 生成。简单来说,就是让 AI 去 “理解” 你的文章,看看有没有机器生成的痕迹。
不过实际使用中,知网的检测效果咋样呢?澎湃新闻做过测试,把去年一篇完全由 AI 生成的论文放到升级后的知网系统里检测,结果识别能力有所提升,但不同平台的差异还是很明显。比如有的段落被误判为 99% AI,有的用 AI 润色的部分却能被准确识别。这说明知网虽然升级了,但还没达到 100% 准确的地步。
另外,知网的检测标准也在变。福州大学今年就明确要求 “AIGC 全文检测值应≤20%”,终稿环节要是第二次才通过检测,论文总评成绩只能记为及格。这意味着同学们不仅要保证论文原创,还得控制好 AI 使用的 “度”。
🛠️ 免费 AIGC 检测工具大盘点,总有一款适合你
如果不想花钱,市面上也有不少免费的 AIGC 检测工具。我帮大家实测了几款,给你们整理出了一份 “避坑指南”。
1. 朱雀 AI 检测助手(腾讯出品)
腾讯的这款工具支持文本和图片检测,每天有 20 次文本检测额度。它的检测标准比较严格,之前有测试把《人民日报》的新闻稿误判为 100% AI 生成。不过它会详细标注可疑段落,适合需要深度排查的同学。
腾讯的这款工具支持文本和图片检测,每天有 20 次文本检测额度。它的检测标准比较严格,之前有测试把《人民日报》的新闻稿误判为 100% AI 生成。不过它会详细标注可疑段落,适合需要深度排查的同学。
2. IsGPT(麻省理工孵化)
这个工具承诺不存储原文,隐私保护做得不错。它支持学术、商业、创意等不同文本风格的检测,对教育用户免费。实测一篇《人民日报》的报道,它给出的 AI 生成概率是 2.69%,结论是 “内容看起来不错,我们确信它是由人类撰写的”,准确性还挺高。
这个工具承诺不存储原文,隐私保护做得不错。它支持学术、商业、创意等不同文本风格的检测,对教育用户免费。实测一篇《人民日报》的报道,它给出的 AI 生成概率是 2.69%,结论是 “内容看起来不错,我们确信它是由人类撰写的”,准确性还挺高。
3. X Detector
完全免费,无需登录,即开即用。它支持 20 多种语言,检测速度也快。同样是那篇《人民日报》报道,它直接给出了 0% AI 生成概率的结论。不过它的检测结果可能过于宽松,适合快速验证的场景。
完全免费,无需登录,即开即用。它支持 20 多种语言,检测速度也快。同样是那篇《人民日报》报道,它直接给出了 0% AI 生成概率的结论。不过它的检测结果可能过于宽松,适合快速验证的场景。
4. AI Detector
号称单次最多能测 1000 字,准确率 95%。但实际用下来,遇到复杂一点的语言,很容易把原创内容错认成 AI 写的。而且它不支持长篇内容检测,适合小篇幅论文。
号称单次最多能测 1000 字,准确率 95%。但实际用下来,遇到复杂一点的语言,很容易把原创内容错认成 AI 写的。而且它不支持长篇内容检测,适合小篇幅论文。
📝 检测结果出来后,这些操作能帮你 “过关”
拿到检测报告后,可别一扫而过。一般报告开头会给出整体判断,后面还会用不同颜色标注疑似 AI 生成的段落。比如掌桥科研的报告,红色代表疑似度高,橙色是中等,紫色则基本可认定是人工创作。
如果发现自己的原创内容被误判,该怎么办呢?可以试试调整句式。比如把 “根据 XX 理论,XX 情况会出现 XX 结果” 改成 “从 XX 理论视角出发,当出现 XX 情况时,往往会引发 XX 结果”。这样既能保留原意,又能避免被误判。
还有个小技巧,凌晨 1 点后检测可能会秒出结果。不过这只是个别平台的情况,大家可以试试看。
⚠️ 这些 “坑”,千万要避开
虽然检测工具能帮我们把关,但也有一些误区需要注意。比如,有的同学为了降低 AI 率,把文章改得面目全非,结果论文质量反而下降了。还有的同学用免费工具检测后,发现结果差异很大,就开始 “病急乱投医”。其实,不同工具的检测原理不同,结果有差异很正常,建议多试几个工具交叉验证。
另外,知网的检测结果和学校的系统可能会有出入。有同学反映,在其他平台检测 AI 率稳定后,到学校系统检测却 “翻车” 了。所以,最好在提交前用学校指定的系统再检查一遍。
🌟 总结:理性看待检测,别让工具束缚了创作
AIGC 检测工具是辅助,而不是最终裁判。它们能帮我们识别 AI 生成内容,但也可能误判人类的优秀作品。就像李白的诗句,也可能被检测为 AI 生成。我们要做的,是理性看待检测结果,在保证原创的同时,也要相信自己的创作能力。
最后,给大家提个醒:无论用什么工具检测,论文的核心还是内容质量。与其花大量时间在规避检测上,不如多花心思提升论文的学术价值。毕竟,真正的好文章,是经得起任何检测的。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