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几个自媒体交流群里逛,发现大家讨论最多的就是 AI 写作工具。有人说现在一篇 1000 字的文章,用 AI 半小时就能搞定,以前雇三个写手的活儿,现在一个人加个 AI 就全办了。也有人在愁,自己辛苦写了三年公众号,最近粉丝涨不动,打开率掉了一半,怀疑是不是被那些用 AI 批量发稿的账号给冲击了。
其实不用猜,AI 对自媒体行业的洗牌已经开始了。但你要是真觉得 AI 会让自媒体人失业,那可就错了。真正会被淘汰的,是那些既不会用 AI,又没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人。反过来,能把 AI 变成自己 “超级助理” 的人,接下来反而能迎来爆发期。今天就跟大家好好聊聊,怎么驾驭 AI 搞批量创作,既保住饭碗,还能比以前赚更多。
🤖 先搞懂:AI 到底抢了谁的饭碗?
别被网上那些 “AI 写稿比人强” 的说法吓住。我前段时间测试了市面上 12 款主流 AI 写作工具,发现它们有个共同的短板 —— 只会 “缝合”。你给个模糊的指令,比如 “写一篇关于夏季减肥的文章”,它能给你凑出几千字,但内容全是网上随处可见的常识,什么 “多喝水”“迈开腿”,连个具体的食谱都给不明白。
真正被 AI 冲击的,是那些靠 “伪原创” 混饭吃的账号。比如有些健康号,天天抄别人的养生文,改几个词就发;还有些情感号,翻来覆去就那几个段子,换个标题就当新内容。这些账号用 AI 确实能批量生产,但也最容易被取代,因为它们本身就没创造什么价值。
反观那些有自己独特视角的账号,比如专门拆解职场潜规则的、深耕本地美食探店的,AI 反而能帮上大忙。我认识一个做教育号的朋友,以前每周写 3 篇深度文就累得够呛,现在用 AI 先搭框架,自己填案例和观点,一周能更 8 篇,粉丝涨了快一倍。关键不在于 AI 能不能写,而在于你能不能给 AI 下精准的指令,并且把它写的东西变成 “你专属” 的内容。
📝 批量创作的核心:给 AI 画好 “创作边界”
很多人用 AI 写稿,总觉得 “写得不像我”。问题不在 AI,在你没把自己的 “创作密码” 告诉它。我总结了一套 “三维指令法”,试了的朋友都说管用,你也可以照着做。
第一维是 “身份锚定”。你得明确告诉 AI,你是谁,你的读者是谁。比如你是 “在深圳开了 5 年民宿的老板娘,读者是 25-35 岁的年轻情侣”,那 AI 写出来的内容就会带点烟火气,不会像冷冰冰的旅游攻略。我试过,同样写 “深圳周末游”,给 AI 加上身份标签后,它会自动加入 “民宿附近 24 小时营业的糖水铺” 这种细节,比泛泛而谈强多了。
第二维是 “风格模板”。把你过去写得最好的 3 篇文章发给 AI,让它分析你的语言习惯。比如你爱用短句,喜欢在文末加个互动话题,这些都让它记下来。我有个做科技号的同事,说话带点痞气,总爱用 “说白了”“你品,你细品” 这类词,AI 学了两周,写出来的东西跟他本人几乎没差。
第三维是 “价值钩子”。每篇文章必须有一个 “别人没说过” 的点。比如写 “职场沟通”,别光说 “要换位思考”,你可以让 AI 围绕 “领导说‘再想想’其实是这三个意思” 来展开。我用这个方法,让 AI 批量生成了 20 篇职场文,每篇都有个独特的小观点,阅读量比以前高了 30%。
🔄 批量生产不翻车:从 “数量优先” 到 “质量可控”
用 AI 搞批量创作,最容易踩的坑是 “为了多而多”。我见过一个账号,一天发 10 篇育儿文,结果一个月下来,粉丝掉了 2000 多。后台数据显示,平均阅读时长不到 20 秒,显然是内容太水了。
正确的做法是 “批量不盲量”。你可以按 “3:3:4” 的比例来规划内容:30% 是热点追更,用 AI 快速出稿,比如 “某某明星离婚,给普通人的 3 个婚姻启示”;30% 是干货合集,比如 “整理了 10 个适合上班族的减脂动作”,这类内容 AI 拼素材很拿手;剩下 40% 必须是深度原创,AI 只能帮你查资料、列框架,核心观点和案例必须自己填。
还有个小技巧,给 AI 设置 “错误检查清单”。比如你写财经类内容,就让它自动核对数据来源;写健康类,就让它排查有没有绝对化表述。我做过测试,加了这个步骤后,AI 稿件的出错率从 27% 降到了 5% 以下。
另外,别指望 AI 能一次写到位。我通常让它先出初稿,然后用这三个问题逼自己修改:“这里能不能加个我自己的经历?”“这个观点有没有反常识的角度?”“读者看完会想转发吗?” 改个两三遍,就能把 AI 的 “大路货” 变成有你个人印记的内容。
🚀 效率翻倍的秘密:搭建你的 “AI 创作流水线”
单打独斗的自媒体人,最缺的就是时间。我见过有人为了写一篇文章,光是找配图、查数据就花了 3 小时。其实用 AI 搭建一条 “创作流水线”,能把这个时间压缩到 30 分钟以内。
第一步,用 AI 做选题。你可以把自己账号的历史爆款整理成表格,让 AI 分析共同点。比如我发现自己的职场号,带 “揭秘”“潜规则” 的标题打开率更高,就让 AI 围绕这个方向每周生成 50 个选题,我再从中挑 10 个细化。
第二步,让 AI 帮你 “找料”。写一篇关于 “新手做自媒体避坑” 的文章,直接让 AI 搜 “2024 年自媒体人踩坑案例”,它能给你列出来十几个真实事件,比你自己翻论坛快多了。但记得一定要交叉验证,AI 有时候会编假数据,特别是涉及时间、金额的部分,最好去官网或权威媒体再查一遍。
第三步,用 AI 搞定 “重复性工作”。比如公众号排版,你把常用的字体、配色告诉 AI,它能直接生成排版代码;还有回复评论,设置好 “夸人模板”“答疑模板”,AI 能自动回 80% 的留言,你只需要处理那些复杂问题就行。
我认识一个做本地生活号的团队,3 个人用这套方法,现在每天能产出 15 条短视频文案 + 5 篇图文,还比以前轻松。关键不是让 AI 干所有事,而是把你从那些机械劳动里解放出来,专注于思考和创意。
🧐 保住核心竞争力:这 3 件事绝不能让 AI 代劳
说真的,AI 再厉害,也替代不了 “人” 的独特性。如果你想在 AI 时代活得好,这三件事必须亲自抓,不能偷懒。
首先是 “选题的敏感度”。AI 能给你列一堆热门关键词,但判断 “这个话题能不能火”“会不会有风险”,还得靠你自己。比如前段时间 “预制菜” 话题很火,AI 可能会建议你写 “预制菜到底能不能吃”,但有经验的自媒体人会知道,写 “普通人怎么分辨优质预制菜” 更安全,也更有实用价值。
其次是 “案例的独特性”。AI 能编故事,但编不出你亲身经历的细节。我有个做职场号的朋友,每次写 “被领导穿小鞋怎么办”,都会加一段自己当年在国企的真实经历,读者就觉得 “这人才是真懂”。那些带着你体温和情绪的案例,才是 AI 最模仿不来的。
最后是 “和读者的深度互动”。AI 可以自动回复 “谢谢支持”,但读者真正需要的是 “被理解”。比如有人在后台说 “我用了你说的方法,还是没赚到钱”,这时候你得具体问他 “你试了哪一步?遇到了什么问题?” 这种一对一的沟通,才能建立真正的信任,而信任才是自媒体最值钱的东西。
🔮 未来 1 年,自媒体人会分成这 3 类
别觉得 AI 写作只是 “提高效率” 这么简单,它正在悄悄改变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我大胆预测一下,明年这个时候,自媒体人会明显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 “AI 原住民”。他们可能刚入行,但玩得转各种 AI 工具,知道怎么用最低成本批量生产内容。这类人会抢占那些门槛低的领域,比如资讯整合、常识科普。但他们的问题是内容同质化严重,很容易陷入 “低价竞争”。
第二类是 “人机协同者”。就是像我们刚才说的,把 AI 当工具,但核心竞争力握在自己手里。这类人既能保持更新频率,又有自己的独特价值,会是接下来涨粉最快的一群人。我身边几个做到 10 万 + 粉丝的号主,已经在这么干了。
第三类是 “守旧淘汰者”。要么坚持 “纯手写”,觉得用 AI 是 “作弊”;要么只会让 AI 瞎写,自己不动脑子。这两类人会越来越难,要么被流量抛弃,要么被平台限流 —— 毕竟平台也不喜欢那些没营养的 “AI 垃圾文”。
其实说到底,AI 就像当年的智能手机。刚开始有人怕它取代相机、取代 MP3,但最后呢?它催生了短视频、直播这些新行业,创造了更多机会。自媒体行业也是一样,淘汰人的从来不是技术,是不肯改变的心态。
现在就去打开一个 AI 写作工具,别管写得好不好,先试着让它帮你写一段。哪怕只是让它整理下你下周的选题,也算跨出了第一步。记住,你不是在和 AI 竞争,是在和那些还不会用 AI 的人竞争。等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你早就跑到前面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