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辅助写头条文案现在挺常见的,但好多人用了半天,写出来的东西还是没人评论、没人分享。其实问题不在 AI 本身,在于你给 AI 的指令不够到位。想让文案自带 “社交属性”,关键是把指令设计得能戳中用户的互动欲望。
🎯 明确互动目标:让 AI 知道你要 “哪种热闹”
给 AI 的指令里,得先说清楚你想要用户做什么。是想让他们吵架?还是想让他们晒自己的经历?或者只是想让他们点个赞说 “对”?目标模糊的话,AI 写出来的文案只会不痛不痒。
比如你想让用户评论,就不能只说 “写一篇关于职场压力的文案,让大家评论”。可以换成 “写一篇讲职场人熬夜加班的头条文案,结尾要问大家‘你最近一次通宵加班是为了什么?最后结果怎么样?’,引导读者在评论区吐槽或分享”。这样 AI 就知道,重点是用具体的问题勾出用户的表达欲。
要是想让用户分享,就得在指令里强调 “传播点”。比如 “写一篇关于宝妈带娃崩溃瞬间的文案,要突出‘看完想转给老公’的感觉,让宝妈觉得转发后能让家人理解自己的辛苦”。AI 接收到这个信号,就会在文案里加入能引发共鸣的细节,让用户觉得 “这说的就是我,必须转”。
📌 锚定用户痛点:指令里要藏着 “用户的心里话”
头条用户刷内容,其实是在找 “和自己有关的东西”。你的指令里要是没包含用户的痛点,AI 写出来的文案就像隔靴搔痒,没人会当真。
拿教育类文案来说,家长的痛点可能是 “辅导作业忍不住发火”“孩子成绩忽上忽下”“不知道怎么选辅导班”。你给 AI 的指令可以是 “写一篇关于辅导作业的文案,开头就说‘有没有家长和我一样,辅导孩子写作业时,前一秒母慈子孝,后一秒鸡飞狗跳?’,中间讲两个具体的崩溃场景,最后问‘你有什么控制情绪的妙招?’”。这种指令把痛点直接抛出来,AI 写的时候就能精准踩中用户的情绪点。
再比如职场领域,“35 岁危机”“工资赶不上物价”“想跳槽又怕不稳定” 都是高频痛点。指令可以设计成 “写一篇关于 35 岁职场人的文案,先描述‘早上不敢迟到,晚上不敢早走,生怕被年轻人取代’的状态,然后问‘你觉得 35 岁的职场坎,真的跨不过去吗?’”。用户看到这样的文案,会觉得 “这就是在说我啊”,自然愿意开口评论。
❤️ 注入情感共鸣:让 AI 学会 “说人话、带情绪”
冷冰冰的道理没人爱听,带情绪的文字才容易被转发。给 AI 的指令里,要明确告诉它用什么情绪写,是愤怒、心酸还是感动。
想引发同情和分享,指令可以是 “写一篇关于外卖员冒雨送餐的文案,要突出‘雨太大,餐盒湿了一半,他蹲在路边擦眼泪’的细节,最后说‘如果你遇到这样的外卖员,会多说一句谢谢吗?’”。这种带画面感的情绪描述,能让 AI 写出的文案自带感染力,用户看了会忍不住转发给朋友。
要是想引发愤怒和讨论,就可以在指令里加冲突点。比如 “写一篇关于小区物业乱收费的文案,开头就说‘物业费涨了 30%,但电梯坏了三天没人修,垃圾堆在楼下发臭’,然后问‘你家小区有这种情况吗?怎么解决的?’”。愤怒是很容易传染的情绪,用户看到会觉得 “我也遇到过”,评论区自然就热闹起来。
🔗 留好 “钩子”:让用户觉得 “不互动就亏了”
好的互动指令,会给用户一个不得不开口的理由。这个理由可以是利益、好奇心,或者是归属感。
用利益当钩子,指令可以是 “写一篇关于省钱小技巧的文案,最后说‘评论区分享你的省钱方法,抽 3 个人送 100 元超市卡’”。虽然简单,但对普通用户来说很有效,为了奖品也会愿意评论。
用好奇心当钩子,就可以留悬念。比如 “写一篇关于‘手机里最不能删的照片’的文案,开头说‘我手机里有张照片,是五年前在医院拍的,现在看一次哭一次’,最后问‘你手机里有这样的照片吗?背后有什么故事?’”。用户会好奇 “到底是什么照片”,也会想分享自己的故事,互动自然就来了。
用归属感当钩子,就要找共同身份。比如 “写一篇关于全职妈妈的文案,开头说‘别人问我是做什么的,我说全职妈妈,他们就没话说了’,最后说‘全职妈妈们,你们有过这种时刻吗?来评论区抱团取暖’”。人都想找到同类,这样的指令能让目标用户觉得 “这里有和我一样的人”,会主动加入讨论。
📱 适配平台特性:头条用户吃哪套,指令就往哪套靠
头条的用户更喜欢接地气、带点 “烟火气” 的内容,太高大上或太专业的话反而没人看。给 AI 的指令里,要强调用口语化的表达,多举身边的例子。
比如写健康类文案,指令就不能太学术。可以是 “写一篇关于‘早上空腹喝温水好不好’的文案,别说专业术语,就说‘我妈天天逼我早上喝温水,说能排毒,但我总觉得肚子不舒服’,然后问‘你们早上起来先喝水吗?’”。这种像聊天一样的语气,更符合头条用户的阅读习惯,互动率会更高。
头条的标题也很重要,指令里要单独强调标题的写法。比如 “写一篇关于减肥的文案,标题要带‘我试过 10 种减肥法,最后发现最有用的是这个’,正文讲自己的减肥经历,最后问‘你减肥踩过哪些坑?’”。头条用户刷内容很快,带悬念和个人经历的标题,能让他们停下来点开看,有了阅读才有互动。
🔄 测试和优化:指令不是一成不变的
第一次写的指令可能效果不好,这很正常。关键是根据数据调整,看哪些指令能带来更多评论和分享,然后照着改。
发出去后,要是评论少,就看看是不是问题太封闭。比如原来问 “你觉得这个方法好吗?”,用户只能说 “好” 或 “不好”。可以改成 “你觉得这个方法哪里好?哪里不好?”,给用户更多表达空间。
要是分享少,就检查文案里有没有 “转发理由”。比如原来只说 “觉得有用就分享”,可以改成 “分享给正在减肥的朋友,让他少走弯路”,给用户一个具体的转发动机。
多试几次,你就会发现,AI 其实很擅长模仿成功的互动模式。把效果好的指令存下来,下次稍微改改主题,就能反复用。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