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AI 工具,输入关键词,唰的一下头条文案就出来了 —— 这是很多人现在写文案的操作。可你有没有发现,这些文案读起来干巴巴的,像机器人在念稿子?读者划到就划走,别说点赞收藏了,能看完都不错。别着急,今天就跟你聊聊怎么让 AI 写出的头条文案摆脱机器味,充满人情味。毕竟,头条的读者要的不是冷冰冰的信息堆砌,而是能聊到一块儿去的文字。
🤖 先搞懂:AI 写出的 “机器味” 到底藏在哪?
不少人用 AI 写完文案,自己读着都别扭。问题到底出在哪?其实 “机器味” 不是单一问题,是好几个小毛病凑到了一起。
最明显的是句式僵化,全是长句堆砌。AI 好像特别喜欢把各种信息揉进一个长句子里,主谓宾定状补塞得满满当当。读者读的时候得停下来喘口气,一来二去,耐心就没了。比如写个美食文案,AI 可能会说 “位于城市中心的这家餐厅所制作的招牌红烧肉以其选用的上等五花肉经过长时间炖煮后形成的软糯口感和浓郁酱汁在当地消费者群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你试试一口气读完?累不累?
然后是情感缺失,像在念说明书。头条文案要的是能勾情绪的东西,不管是让人笑、让人馋,还是让人有点小感慨。可 AI 经常像个没有感情的播报员,只说事实不说感受。写妈妈做的菜,它可能只会说 “母亲烹饪的菜肴使用了多种食材,味道不错”,却不会写 “妈妈炒的土豆丝,总是多放半勺醋,酸溜溜的,跟小时候一模一样”。后者才有那股子人情味儿,前者听着就像在报菜名。
还有细节笼统,没具体画面。AI 爱用 “很多人”“非常好”“很不错” 这类模糊的词。可读者记不住模糊的东西,能记住的是具体的场景和细节。比如写加班,AI 可能写 “许多上班族在夜晚仍在办公室工作”,但读者脑子里没画面。换成 “凌晨两点的办公室,小王盯着电脑屏幕,键盘敲得噼里啪啦,手边的咖啡已经凉透了,杯壁上的水珠滴在桌面上,晕开一小片湿痕”,是不是一下子就有感觉了?
另外,逻辑跳脱,衔接生硬。有时候 AI 写的内容,上一句说东,下一句突然跳到西,中间没有过渡。就像两个人聊天,一个人刚说 “今天天气真好”,另一个马上接 “我昨天买了件新衣服”,听着就别扭。头条读者刷内容的时候,注意力很容易分散,逻辑不顺畅的话,他们根本懒得琢磨前后关系,直接就划走了。
📝 给 AI “喂料”:指令越具体,文案越有 “人样”
想让 AI 写出不像 AI 的文案,第一步不是催它快点写,而是把你的需求说清楚。AI 就像个新人助理,你说得越具体,它干得越到位。
先给 AI 定个 “人设”。头条文案风格太多了,有像朋友聊天的,有带点小幽默的,还有正经分享干货的。你得告诉 AI,这次要扮演什么角色。比如你想写一篇关于育儿的文案,就可以说 “假设你是一个有 5 年育儿经验的宝妈,平时说话很接地气,喜欢用点小调侃,现在要写一篇关于宝宝断奶的头条文案”。给了人设,AI 的语气、用词就有了方向,不会写得四不像。
然后把核心信息拆成 “小目标”。别让 AI 一上来就写整篇文案,最好把内容拆成几个部分,一步一步来。比如写一篇旅游攻略,先让它写开头怎么吸引读者点进来,再让它写景点特色,最后写注意事项。每一步都给具体要求,比如 “开头要提一句自己上次去踩过的坑,让读者觉得真实”“写景点特色时,重点说一下早上 7 点去能看到什么,别写那些网上抄来的官方介绍”。拆得越细,AI 越不容易跑偏。
还要加入 “个人化元素” 的要求。机器味重的文案,大多是因为太 “客观” 了,没有 “我” 的存在。头条读者喜欢看有 “个人体验” 的内容,好像是朋友在分享自己的经历。所以在给 AI 指令时,要明确要求加入 “我觉得”“我发现”“记得有一次” 这类表达。比如写家电测评,别只让 AI 说 “这款洗衣机洗净效果好”,要让它写 “我家这款洗衣机用了半年,上次孩子把巧克力酱蹭到白 T 恤上,本来以为没救了,结果洗完跟新的一样,当时我都惊了”。
另外,限定 “词汇范围” 很重要。AI 有时候会拽一些书面语、专业词,显得特别生硬。你得告诉它哪些词不能用,哪些词可以多用。比如写美食文案,就规定 “多用‘馋哭了’‘一口下去’‘香到跺脚’这类口语化的词,别用‘口感醇厚’‘风味独特’这种太正式的表达”。词汇定下来,文案的 “人味儿” 就有了一半。
✏️ 后期打磨:3 步让 AI 初稿脱胎换骨
别指望 AI 一次就能写出完美文案,再好的初稿也得靠人来打磨。这三步操作,能让 AI 写的内容瞬间拉近和读者的距离。
第一步:把长句 “砍成” 短句,多换行。AI 爱写长句,那我们就手动把它拆短。比如 “在周末的早晨,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房间,让人感到非常舒适和温暖”,可以改成 “周末早上。阳光从窗户钻进来。暖洋洋的,浑身都舒坦”。短句读起来不费劲,换行多了,版面也显得轻松,读者看着不累。头条是手机阅读为主,密密麻麻的长句谁有耐心看?
第二步:加 “语气词” 和 “小动作”。机器写的文案像白开水,加点语气词就像加了调料。“呢”“啊”“吧” 这些词,适当用一点,就有了聊天的感觉。比如 “这款面膜效果不错”,改成 “这款面膜效果还真不错呢”,一下子就亲切了。还可以加一些描述小动作的词,比如 “翻了个白眼”“挠挠头”“拍了下大腿”,让文字有画面感。写职场故事时,“领导听完我的方案没说话”,不如 “领导听完我的方案,没说话,就盯着我看,我手心里都冒汗了,下意识地挠了挠头”。
第三步:用 “自己的经历” 替换 “通用表述”。AI 写的内容里,肯定有不少 “很多人都这样”“大家普遍觉得” 的句子,这些都是替换的重点。把这些话换成你自己或者你身边人的真实经历。比如 AI 写 “很多人在减肥时都会忍不住想吃甜食”,你可以改成 “我上次减肥,坚持了三天,第四天路过蛋糕店,那奶油香味儿飘过来,没忍住,进去买了个提拉米苏,吃完又后悔又觉得值”。自己的经历哪怕普通,也比通用表述有感染力,读者会觉得 “哎,这不就是我吗”。
打磨的时候,记得多念几遍。读着不顺口的地方,就改到顺口为止。有时候眼睛看着没问题,读出来才发现别扭。毕竟头条文案是给人 “读” 的,不是给人 “看” 的。
❤️ 人情味秘诀:在文字里藏进 “呼吸感”
人情味这东西,说玄也玄,说具体也具体。其实就是让读者在文字里感觉到 “活生生的人” 的存在,好像有人在跟自己说话,有停顿,有思考,有情绪波动。
多写 “当下的感受”,少写 “总结性的道理”。头条读者不爱听大道理,爱听 “你当时怎么想的”。比如写第一次直播带货,别写 “直播带货需要勇气和准备”,可以写 “点开直播按钮的那一刻,我手都抖了,看着屏幕上慢慢跳出的观众头像,心里直打鼓:万一没人说话怎么办?万一有人骂我怎么办?”。前者是道理,后者是感受,感受才能让人共情。
适当 “暴露小缺点”,别把自己写得太完美。太完美的人是有距离感的,反而是那些有点小毛病、会犯错的人,更容易让人觉得亲切。写理财分享,别说 “我每次投资都能赚钱”,可以写 “上次买基金,没看清楚条款就下手了,结果亏了好几百,心疼得我好几天没睡好,后来才明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承认自己的失误,读者不仅不会觉得你不行,反而会觉得 “原来他也跟我一样”,更容易信任你。
加入 “互动感的句子”,把读者拉进来。别自顾自地写,时不时跟读者 “搭句话”。比如 “你们有没有过这种时候?”“要是你,你会怎么选?”“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总觉得…… 不知道你们是不是也这样?”。这些句子就像在跟读者聊天,能让他们不自觉地跟着你的思路走,甚至想在评论区跟你互动。头条的推荐机制里,互动率很重要,这些句子其实也是在为流量加分。
用 “具体的时间和场景” 代替 “模糊的描述”。“小时候” 不如 “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在外面吃饭” 不如 “那天在公司楼下的小面馆”。时间和场景越具体,读者的代入感越强。写关于夏天的文案,“夏天很热” 太笼统,“去年夏天,下午两点去取快递,太阳晒得柏油马路都软了,走一步鞋底粘一下,到家的时候,T 恤湿得能拧出水来”,这样的描述,谁没经历过?一下子就有了共鸣。
📊 避坑指南:这些操作会让文案更像机器人
知道了该怎么做,还得知道哪些坑不能踩。有些操作看似省事,其实是在给文案加 “机器味”,一定要避开。
别让 AI “自由发挥”,不加任何限制。有些人图省事,直接给 AI 丢个标题就等着出稿,比如 “写一篇关于健身的头条文案”。这种模糊的指令,AI 只能往通用、安全的方向写,写出来的东西肯定千篇一律,满是机器味。就像你让别人带份饭,只说 “带点吃的”,人家可能给你带个面包,可你想吃的是面条。给指令时,宁可不厌其烦地写详细,也别图省事留模糊空间。
别直接复制粘贴,不做任何修改。AI 写出的初稿,顶多算个 “素材”,不是成品。有人觉得 AI 写得挺顺,直接就发了,结果读者一看就知道是机器写的。就像买了件现成的衣服,不根据自己的身材改改,穿起来肯定不合身。哪怕只是改几个词,加一两句自己的话,也比原封不动强。读者能感觉到你在 “用心”,而不是在 “应付”。
别堆砌热点词,生搬硬套。追热点是头条文案的常见操作,但 AI 有时候会为了凑热点,把不相关的热点词硬塞进去。比如写家庭教育的文案,硬要提一句某个明星的八卦,就会显得很突兀。热点词要用得自然,得跟内容有关系。如果实在扯不上,宁愿不追,也别硬凑,不然只会让读者觉得你在蹭热度,很不真诚。
别回避 “不完美的表达”。有些人觉得文案就得写得滴水不漏,每个词都得精准。其实不然,太完美的表达反而像机器。偶尔出现一点 “口语化的小失误”,比如 “哎呀,刚才忘了说”“这块可能说得有点乱,我再捋捋”,反而显得真实。就像平时聊天,谁说话能一直字斟句酌?自然的小瑕疵,才是人情味的一部分。
写头条文案,不管用不用 AI,核心都是 “跟读者好好说话”。AI 只是个工具,它能帮你整理信息,却不能替你感受生活。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情绪、那些只有你才有的经历、那些随口说出的大白话,才是文案最打动人的地方。
所以,下次用 AI 写头条文案,别只想着 “快点写完”,多花点时间琢磨琢磨:这句话像不像我平时说的话?这个场景能不能让读者想起自己的经历?把 AI 的 “输出” 变成你的 “表达”,机器味自然就没了,人情味也就来了。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