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用 AI 写东西的人越来越多,但不少人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AI 生成的内容读起来总有点别扭,像机器翻译的,缺乏人味儿。其实想让 AI 写出高质量、像人话的文稿,关键不在 AI 本身,而在你怎么用。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讲讲这里面的门道。
📝 先搞懂 “提示词”:给 AI 画个 “紧箍咒”
很多人用 AI 写作,就扔一句 “写篇关于 XX 的文章”,结果出来的东西千篇一律。这就像你让厨师做菜,只说 “做个肉菜”,端上来的可能是红烧肉也可能是炸猪排,未必合你胃口。
提示词得有 “角色感”。比如你想写一篇育儿经验文,别只说 “写育儿技巧”,改成 “假设你是一位有 5 年经验的宝妈,给新手妈妈写一篇关于宝宝辅食添加的文章,语气要像闺蜜聊天,多用自己带娃时踩过的坑举例子”。AI 接收到具体角色后,输出的内容会自带语气和视角,不会像冷冰冰的说明书。
提示词要加 “细节锚点”。比如写旅游攻略,光说 “写一篇厦门旅游攻略” 没用,试试 “写厦门 3 天亲子游攻略,要包含适合 3 岁宝宝玩的景点,标注出每个景点的婴儿车租赁点和母婴室位置,最后加一段带娃暴走一天后的恢复小技巧”。细节越具体,AI 生成的内容越有实用价值,也越容易贴近真实体验。
提示词里藏 “语言风格”。如果想要轻松活泼的风格,可以加一句 “多用网络流行语,但别太生僻,像 00 后和 90 后聊天那样”;如果要专业严谨的风格,就说 “用词要准确,避免模糊表述,关键数据要注明来源(假设来源是 XX 报告)”。AI 对这类风格描述很敏感,会调整句式和词汇。
✏️ 拿到初稿先 “拆骨”:把机器味切碎重组
AI 写的初稿往往有个通病:句子太长,逻辑绕,还爱用一些 “高大上” 但没必要的词。比如明明可以说 “大家觉得这个方案不错”,AI 可能会写成 “该方案在受众群体中获得了较高的认可度与接受度”。这时候就得手动 “拆骨”。
先砍 “废话堆”。通读初稿时,遇到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综上所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类词,直接删掉八成不影响意思。AI 总爱加这些 “缓冲词”,人类说话其实很少用。比如 AI 写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信息获取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改成 “现在互联网发展快,大家获取信息的方式变了”,反而更像日常聊天。
给句子 “瘦身”。AI 生成的长句特别多,比如 “用户在使用该产品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由于网络环境不稳定而导致的加载速度缓慢的问题,这一问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可以拆成 “用户用这个产品时,网络不好就容易加载慢,体验会差很多”。短句更符合人类说话习惯,读起来不费劲。
加 “个人印记”。AI 写的内容是通用的,想让它像 “你写的”,就得加个人经历。比如写职场文,AI 说 “加班会影响健康”,你可以改成 “上周连续加班三天,第四天直接在工位上晕了,被同事架去医院,医生说就是休息太少 —— 真的,加班这事得悠着点”。具体的故事比抽象的道理更有说服力,也更有人味儿。
🧠 别让 AI 替你 “思考”:人类的逻辑才是灵魂
AI 能帮你组织语言,但深层逻辑还得靠自己把控。不少人觉得 AI 写的内容乱,其实是因为没在动笔前想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
先画 “逻辑地图” 再动笔。比如写一篇产品推荐文,先在纸上列好:开头用自己踩过的坑引出产品→中间分三个点说产品优势(每个优势配一个具体场景)→结尾提醒适用人群和注意事项。把这个逻辑框架作为提示词的一部分给 AI,比如 “按照‘痛点→优势 1(场景:XX 时用)→优势 2(场景:XX 时用)→优势 3(场景:XX 时用)→适用人群’的结构来写”,AI 就不会写得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给 AI “设限” 而非 “放权”。别让 AI 自由发挥,而是限定它的输出范围。比如写美食测评,不说 “写篇火锅测评”,而是 “只测评这家店的毛肚和鸭肠,先写毛肚的口感(对比其他三家店),再写鸭肠的处理方式(比如是否有腥味),最后说蘸料怎么配才好吃”。范围越窄,AI 越能把细节写透,不会泛泛而谈。
用 “反问” 逼出真实感。人类说话时经常会自问自答,比如 “你可能会问,这东西这么贵值得买吗?说实话,我一开始也犹豫,但用了三个月后发现……”。在 AI 初稿里加几个这样的反问句,能打破平铺直叙的机器感,让读者觉得你在跟他面对面聊天。
🌍 不同场景 “差异化”:AI 写稿也要 “见人说人话”
不同类型的文稿,对 “人味儿” 的要求不一样。比如朋友圈文案和工作报告,写法肯定大相径庭。
写社交媒体内容:多 “碎” 少 “整”。朋友圈、小红书这类平台,用户刷得快,内容得像碎碎念。AI 写的 “今天去了一家很棒的咖啡馆,环境优雅,咖啡美味” 太干,改成 “坐地铁转了两趟才到的咖啡馆,进门就被吧台小姐姐的纹身吸引了 —— 是只猫咪抱着咖啡豆!点的拿铁拉花歪歪扭扭的,但喝起来有股焦糖香,比公司楼下的连锁咖啡店浓多了”。多写细节,少下结论,像记流水账一样反而更真实。
写专业文章:“硬内容” 裹 “软表达”。专业文章需要干货,但不等于要写得像论文。比如写行业分析,AI 可能会说 “该行业年增长率为 15%”,你可以改成 “看了最新报告,这个行业今年涨了 15%—— 听起来不多?但要知道,去年才 3%,这速度快得有点让人意外”。用对比、疑问等方式包装数据,既保持专业性又不枯燥。
写故事类内容:“慢镜头” 代替 “快进键”。AI 写故事常犯的错是推进太快,缺乏细节描写。比如写分手场景,AI 可能会说 “他们分手了,很伤心”,改成 “她把他送的围巾放在桌上,拉链卡住了最后一颗扣子,扯了两下没扯开。他站在门口,鞋跟在地板上蹭出轻微的声响,像在数剩下的时间。最后她没抬头,只听见门‘咔哒’一声关上了,楼道里的声控灯亮了又暗”。用动作和环境代替直接抒情,更有感染力。
🛠️ 最后一步:用 “人类滤镜” 再筛一遍
不管 AI 写得多好,最后一定要自己再过一遍,用 “人类滤镜” 检查这几个点:
读着顺口吗? 把内容大声读出来,卡壳的地方肯定有问题。比如 “本次活动旨在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体验”,读着绕口,改成 “这次活动就是想让大家用得更舒服” 就顺多了。
有 “废话” 吗? 删掉那些 “正确的废话”。比如写产品优点,别说 “该产品具有高效、便捷、实用等特点”,直接说 “早上出门前充 10 分钟电,就能用一整天,揣兜里也不沉”。
像 “你” 说的话吗? 每个人说话都有习惯,比如有人爱说 “说实话”,有人爱用 “比如” 举例子。在 AI 稿里加几个自己常用的口头禅,内容会更像你写的。
其实 AI 就像个新入职的助理,你教得越细,它干得越好。但别忘了,最终拍板的还是你自己。毕竟文字的温度,从来都藏在那些不那么 “标准” 却充满真实感的表达里。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