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现在打开任何内容平台,刷十条内容可能有八条是 AI 写的。不是说 AI 写得不好,而是太多人直接把 AI 生成的文字复制粘贴就发出去 —— 这种内容别说成爆款,能被平台推荐就算运气好。想靠 AI 写出让人愿意看、愿意转的内容,绕不开的坎就是AIGC 内容的原创度。这东西不是平台故意刁难,而是读者早就看腻了千篇一律的套话,算法也越来越能识别 “机器味”。
🚨 先搞懂:原创度低的 AIGC 内容,死得有多快?
别觉得 “原创度” 是个虚头巴脑的词。现在不管是公众号、小红书还是抖音,对内容原创性的判断越来越严。我见过一个账号,用 AI 写职场干货,连续发了半个月,每条阅读量都在 200 以下。后来查后台才发现,平台给的 “内容质量分” 一直低于 60 分,直接被归到 “低质内容池”。
你知道算法怎么判断你这是 “机器文” 吗?首先看语言模板化。AI 写东西喜欢用固定句式,比如 “首先... 其次... 最后”“综上所述”,这些表达在人类写作里其实很少见 —— 正常人聊天不会这么说话。再看信息重复度。如果你的内容和平台上已有的 100 篇文章观点重合度超过 70%,哪怕是 AI 新生成的,也会被判定为 “缺乏新意”。
更要命的是读者的直觉。用户刷内容时,眼睛比算法还尖。上周我在社群里问大家 “怎么判断一篇文章是 AI 写的”,有人说 “一看就很顺滑,但读完啥也没记住”,有人说 “例子永远是‘某公司’‘某用户’,没有具体细节”。这些都是原创度低的表现 —— 没有个人视角,没有独特信息,自然留不住人。
🔍 原创度的核心:不是 “自己写”,而是 “有独特价值”
很多人觉得 “用 AI 就做不到原创”,这是最大的误解。原创度的关键不是 “是否由人类亲手敲键盘”,而是 “有没有提供别人给不了的价值”。就像厨师用预制菜也能做出招牌菜 —— 关键在怎么加工,怎么加入自己的东西。
我认识一个美食博主,她写探店文时会先用 AI 生成基础框架:店铺位置、招牌菜、人均消费。但她会加上三个 “独家信息”:自己吃的时候发现 “老板偷偷加了本地辣椒”,隔壁桌食客说 “每周三来有隐藏菜单”,甚至拍了张后厨师傅颠勺的照片配文 “这火候一般人学不会”。这些信息 AI 写不出来,这就是原创价值。
所以判断你的 AIGC 内容有没有原创度,就问自己三个问题:有没有独家信息?有没有个人视角?有没有具体场景? 比如写 “夏天减肥”,AI 可能会说 “少吃多餐、适量运动”,但你加上 “我试了半个月,发现晚上 7 点后吃黄瓜比吃番茄更扛饿”,这就有了原创度 —— 因为这是你的专属体验。
🛠️ 提升 AIGC 原创度的 3 个实操逻辑:从 “机器输出” 到 “人货合一”
别想着靠 “换同义词”“打乱段落” 这种小技巧蒙混过关。现在的 AI 检测工具早就能识别这种操作。真正有用的是从内容生产的源头入手,让 AI 成为 “辅助工具” 而不是 “代笔”。
第一个逻辑是数据锚定。AI 擅长总结共性,但缺乏具体数据支撑。你可以让 AI 生成观点后,自己补充真实数据。比如写 “短视频涨粉技巧”,AI 可能说 “垂直内容更容易涨粉”,你可以加上 “我上周测试了两个账号,垂直美食的账号 3 天涨了 217 粉,泛娱乐的账号只涨了 32 粉”。这些具体数字不仅提升原创度,还能增加说服力 —— 读者一看就知道 “这是真的试过”。
第二个逻辑是场景重构。AI 写的例子往往很空泛,比如 “某上班族通过时间管理提高效率”。你可以把它换成身边的具体场景:“我同事小张以前总加班,后来她每天早上花 5 分钟列 3 个必做事项,现在基本能准时下班 —— 昨天她还在群里发了回家做的红烧肉”。场景越具体,越有 “人味”,算法和读者都更买账。
第三个逻辑是矛盾植入。AI 喜欢写 “正确的废话”,但读者喜欢看有冲突、有争议的内容。比如写 “副业赚钱”,AI 可能说 “选副业要结合兴趣”,你可以改成 “别信‘兴趣能当副业’—— 我朋友喜欢画画,去年开插画课亏了 8000,后来发现接商单比开课更稳”。这种带着个人经验的 “反常识” 观点,比标准答案更容易引发讨论。
🧠 关键一步:让 AI “模仿你的风格”,而不是 “替你说话”
为什么有些人用 AI 写的内容,一看就像他本人说的话?秘密在于 “训练 AI 适应你的风格”。这比单纯改文字有效 10 倍,而且能形成别人抄不走的特色。
你可以先整理 3-5 篇自己写的优质内容,把它们喂给 AI,告诉它 “按这个语气写”。比如你平时说话喜欢用 “说实话”“我试过” 这种口语化表达,就让 AI 模仿这种感觉。我有个做母婴号的朋友,她给 AI 的提示是 “用‘我家娃昨天’开头,结尾加一句吐槽”,生成的内容既省力又有她的个人标签。
更进阶的做法是加入 “个人黑话”。比如你经常说 “这事儿得抠细节”“踩过坑才知道”,就让 AI 在内容里自然插入这些表达。这些词可能不是什么专业术语,但读者看久了会形成记忆点 —— 就像提到 “yyds” 会想到年轻人的语境,提到你的专属表达,读者就知道 “这是 XX 写的”。
别担心 AI 学不会。现在的大语言模型对风格的模仿能力很强,你只需要多试几次。第一次不满意就告诉它 “再口语化一点,少用成语”,第二次可以说 “把长句子拆短,像聊天一样”。练个两三次,AI 生成的内容就能带上你的 “影子”。
🚫 避坑提醒:这 3 种做法看似聪明,其实在毁原创度
很多人想走捷径,结果反而让内容更像 “机器文”。这些坑你千万别踩。
最常见的是堆砌热点词。有人听说 “加热点容易火”,就让 AI 在内容里硬塞热门词。比如写职场文,非要加 “AI 绘画”“量子计算” 这些八竿子打不着的词。读者一眼就看出来是硬凑的,算法也会判定为 “内容与关键词不相关”,反而降权。
然后是盲目追求 “专业感”。AI 很擅长写高大上的词,但普通人根本不爱看。我见过一篇讲 “家庭理财” 的文章,AI 写了一堆 “资产配置模型”“风险对冲策略”,结果评论区全是 “能不能说人话”。真正的原创内容,是把复杂的东西讲简单,而不是把简单的东西讲复杂。
还有个隐藏坑是忽略 “信息增量”。有些人让 AI 把一篇 1000 字的文章扩写成 2000 字,只是重复观点、增加修饰词。这种 “注水” 内容,原创度其实比原文还低。因为算法能识别 “信息密度”—— 同样的观点翻来覆去说,还不如短而精的内容有价值。
✅ 最后一步:用 “人类审核” 给内容 “盖章”
就算 AI 生成的内容再顺,也一定要自己读一遍。这一步不是为了改错别字,而是用 “人类视角” 查漏补缺。
读的时候问自己:“这句话我平时会这么说吗?” 如果答案是 “不会”,就改成自己习惯的表达。比如 AI 写 “建议您保持规律作息”,你可以改成 “听我的,别熬夜 —— 我熬了三天,现在黑眼圈比熊猫还重”。
再检查有没有 “空泛的观点”。看到 “很多人觉得”“研究表明” 这种词,就停下来补充具体信息:“很多人觉得 —— 我朋友圈里至少有 5 个妈妈都这么说”“研究表明 —— 我查过 XX 机构的数据,确实是这样”。
最后可以加一句 “个人化的结尾”。比如 “这招我刚用了一周,效果还在观察 —— 等有结果了再跟你们说”,这种 “未完成感” 反而能增加互动,也让内容更像 “活人写的”。
现在的内容战场,早就不是 “用不用 AI” 的问题,而是 “能不能用好 AI” 的问题。AI 能帮你省时间,但不能替你思考。只有把 AI 生成的内容,注入你的独家信息、个人视角和真实体验,才能写出既省力又能火的爆款。记住,算法和读者最终认的,永远是 “有温度、有价值的内容”—— 这一点,AI 代替不了你。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