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做 AIGC 内容的人越来越多,但审核关可不是那么好过的。不少人明明觉得自己写得还行,结果要么原创度不达标,要么直接被平台打回。其实这里面有很多门道,今天就把压箱底的通关技巧分享出来,照着做,原创度想不达标都难。
📌AIGC 内容审核的核心标准拆解
AIGC 内容审核,原创性是第一道坎,但真不是看个文字重复率就完事的。现在的审核系统精得很,会扒你的内容结构、逻辑链条,甚至藏在字里行间的观点倾向。比如说你写一篇关于职场沟通的文章,要是框架跟某篇爆款文一模一样,开头讲重要性,中间分三点技巧,结尾总结呼吁,哪怕每个词都换了,系统也能识别出这种 "骨架重合",直接给你打个低原创标签。
合规性更是红线中的红线。政治敏感词、色情暴力内容这些是明面上的雷区,现在审核系统对隐性违规抓得更严。就像写健康类内容,你推荐某种偏方要是没有权威依据,哪怕是好心分享,也可能被判定为虚假医疗信息。还有些平台有自己的特殊规则,比如某知识平台严禁在历史类文章里加入虚构情节,哪怕你标注了 "戏说" 也不行。
内容质量也越来越被看重。以前随便凑点信息就能混过去,现在系统会分析内容的信息密度和专业深度。比如写 AI 工具测评,只说 "这个工具很好用" 肯定不行,得说出好用在哪些功能,跟同类产品比优势在哪,有没有实际测试数据支撑,这些细节跟不上,原创度评分肯定高不了。
🎯选题阶段就埋下原创伏笔
很多人栽在审核上,其实从选题就开始错了。总盯着那些已经被写烂的话题,比如 "ChatGPT 怎么注册"、"Midjourney 出图技巧",这些内容全网都快泛滥了,你再怎么写,系统也会觉得是重复创作。想避开这个坑,就得学会找 "细分缺口"。
怎么找呢?可以用关键词拓展法。比如大家都在写 "AI 写作工具",你可以缩小到 "AI 写作工具在学术论文中的局限性",或者 "针对自媒体新人的 AI 写作工具选择指南"。这些细分角度竞争小,而且容易写出独特观点。我前段时间试过写 "AI 生成文案如何适配不同平台调性",把抖音、小红书、公众号的风格差异和 AI 工具的调整方法结合起来,原创度直接飙到 90% 以上。
还要学会结合实时热点做差异化解读。比如某款新 AI 工具上线,别人都在写功能介绍,你可以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切入,说说实际用起来哪些功能是鸡肋,哪些场景下不好用。这种带着个人真实体验的内容,系统很容易判定为高原创。记住,选题时多问自己一句:这个角度有没有人用 AIGC 深入写过?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算找对方向了。
✍️写作过程中的原创度提升技巧
开头千万不能用 AI 生成的模板化句子。什么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些话系统一看就知道是 AI 味儿,直接拉低原创印象。最好用具体场景切入,比如写 AI 绘画,开头可以说 "昨天帮朋友用 Stable Diffusion 生成婚纱照,明明选了写实风格,出来的人物却像塑料娃娃 —— 这大概是很多人用 AI 绘画都会遇到的问题",这种带着个人经历的开头,原创度一下子就上来了。
内容里一定要加入 "独家信息"。可以是你自己的测试数据,比如 "对比了 5 款 AI 视频工具的渲染速度,在相同参数下,XXX 的平均耗时比第二名快 17 秒";也可以是行业内的小众观点,比如采访某 AI 公司产品经理得到的内部信息。这些内容在网上搜不到,系统自然会判定为原创。我有次写 AI 版权相关的文章,引用了自己整理的 30 个国内外 AI 侵权案例,原创度直接拉满。
表达方式上要刻意 "去 AI 化"。AI 写东西总是追求逻辑完美,句子工整,但人说话不是这样的。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口语化的表达,比如 "说实话,这个功能我一开始也没弄明白"、"这里可能有点绕,我再讲简单点"。还可以故意留一些 "不完美",比如在举例时说 "记得有一次测试,具体数据记不清了,但大概是提升了三成效率",这种带点模糊性的表述反而更像真人创作。
🔍修改环节的审核规避要点
写完第一版别急着提交,先用 "反向查重法" 自检。把文章里的核心观点摘出来,放到搜索引擎里搜,看看有没有高度相似的表述。如果发现某段话跟别人的内容太像,哪怕是自己写的,也要换种说法。比如 "AI 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可以改成 "用对了 AI 工具,干活确实能省不少时间",意思没变,但表述更个性化。
敏感词排查不能只靠工具。现在很多审核系统能识别谐音、拼音、错别字替代的敏感词,比如把 "钱" 写成 "米",系统照样能认出来。最好的办法是用场景化表达替代敏感内容,比如想讲 "某平台赚钱方法",可以改成 "在某平台通过合规内容创作获得收益的途径",既表达了意思,又避开了可能的风险。
还要检查 "观点一致性"。AI 生成内容经常出现前后观点矛盾的情况,比如前面说 "AI 写作不适合新手",后面又说 "新手应该优先用 AI 写作"。这种矛盾很容易被系统判定为低质量内容。修改时可以列个观点清单,确保每个论点都有论据支撑,而且前后不冲突。我一般会在文末加一段总结,把核心观点再梳理一遍,这样既能强化原创性,又能让系统更清晰地识别内容逻辑。
🚨应对审核不通过的实战策略
收到审核不通过的通知,先别急着改内容,仔细看平台给的原因。很多人只看个大概,比如 "原创度不足",就盲目大改,结果越改越糟。其实平台的提示里藏着很多信息,比如某平台会指出 "第 3 段存在高度相似内容",你就针对性地重写那段,效率会高很多。
如果是因为 "疑似 AI 生成" 被打回,那就重点在内容里加入个人痕迹。可以在开头加一段创作背景,比如 "最近在做 AI 内容创作的课题研究,这是其中的部分心得";在结尾加一些开放性思考,比如 "关于这个问题,我还在进一步测试,后续会继续分享新发现"。这些带有个人属性的内容,能有效降低 AI 识别概率。
多次审核不通过时,可以尝试 "降维修改"。比如把长文拆成系列短文,每篇聚焦一个小点深入写;或者改变内容形式,把纯文字改成 "文字 + 案例分析"、"文字 + 实操步骤"。我之前有篇关于 AI 伦理的文章三次被拒,后来改成 "3 个 AI 伦理争议案例解析",加入了具体事件的来龙去脉和个人点评,一次性就通过了。
📈结合最新审核技术趋势的长期策略
现在审核系统越来越智能,想靠小聪明蒙混过关肯定不行。得跟着技术趋势调整创作思路。比如最新的 AI 内容识别技术已经能分析语义相似度,而不只是关键词匹配,这就要求我们在观点上真的有新意,而不只是换汤不换药。
建立自己的 "原创素材库" 很重要。平时多积累独家案例、个人经验、行业数据,这些东西是 AI 和其他创作者很难复制的。我专门建了个表格,记录每次用 AI 工具的实操过程、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写相关内容时直接调用这些素材,原创度根本不用担心。
还要关注各平台的审核规则更新。比如某短视频平台最近加强了对 AI 生成图像的审核,要求必须明确标注生成工具和参数。紧跟这些变化,在内容里提前做好合规处理,能少走很多弯路。可以订阅几个平台的官方公告,或者加入创作者交流群,第一时间获取规则变动信息。
掌握这些技巧,不是为了应付审核,而是为了让 AIGC 内容真正有价值。原创度的核心从来不是形式上的独特,而是观点和内容的不可替代性。把这些方法融入日常创作,既能轻松通过审核,又能做出让读者认可的好内容,这才是长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