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做内容的,谁手里还没几个 AIGC 工具?但问题来了 —— 生成的东西要么一股子机器味儿,要么过不了原创检测,白忙活一场。我见过太多人,明明提示词写得花里胡哨,出来的内容却干巴巴的,跟自己想要的差着十万八千里。今天就掏心窝子跟你们说点实在的,降 AIGC 味儿、提升原创性的 5 个关键技巧,都是我踩了无数坑才摸出来的门道。
📌 技巧一:给 AI “喂料” 要够 “野”,别让它只啃 “教科书”
很多人写提示词,就跟给学生划重点似的,列几条干巴巴的要求:“写一篇关于 XX 的文章,要专业,要口语化”。你想想,就这点信息,AI 能给你整出啥新鲜的?它只会往最保险、最通用的方向写,结果就是千篇一律的 “模板文”。
真想让内容活起来,就得给 AI 塞点 “野料”。啥是野料?就是那些带个人色彩、带具体场景、甚至带点小情绪的细节。比如你想写一篇关于 “夏天摆摊卖冰粉” 的攻略,别只说 “写摆摊技巧”,改成 “我上周在小区门口摆摊卖冰粉,三天只卖出去 20 碗,隔壁卖烤肠的大叔却天天排队,你结合这种落差感,分析一下摆摊选品、定价、吆喝的技巧,就像跟我这个失败者聊天一样,带点吐槽但又实用”。你看,这么一写,AI 是不是就知道该往哪个方向使劲了?
这些 “野料” 从哪儿来?自己的亲身经历肯定最好,没有的话,去刷小红书评论区、抖音热评,甚至小区业主群里的吵架记录,都能扒出不少带烟火气的细节。把这些东西揉进提示词里,AI 生成的内容才不会像从教科书里抄出来的,而是带着活生生的人气儿。
📌 技巧二:别让 AI “一言堂”,逼它 “左右互搏”
你有没有发现,AI 特别怕 “选择题” 和 “辩论赛”?你让它顺着一个思路写,它能给你写得四平八稳,但也寡淡无味。可你要是逼它 “自己跟自己抬杠”,内容一下子就有张力了。
举个例子,你想写 “该不该辞职做自媒体”,直接让 AI 分析利弊,出来的肯定是 “各有优劣,需谨慎考虑” 这种废话。但你换个说法:“先站在‘支持辞职’的角度,列 3 个最有说服力的理由,每条理由后面必须加一个真实案例;再站在‘反对辞职’的角度,同样列 3 个理由,也要带案例,最后你再以一个刚辞职 3 个月的人的口吻,说说自己现在的纠结,别给标准答案”。
这么一来,AI 就得在两种对立的观点里反复横跳,为了自圆其说,它会不自觉地加入更多具体的细节和逻辑转折,甚至会出现一些看似矛盾但又合理的表述 —— 这恰恰就是 “人味儿” 的关键。这种 “左右互搏” 的写法,能逼着 AI 跳出单一视角,内容自然就不会那么 “机器化”。
📌 技巧三:给 AI 套上 “身份枷锁”,越具体越好
“你是一个专家”—— 这种身份设定等于没设定。专家多了去了,是刚入行的新手专家,还是带过 50 人团队的老炮专家?是说话直来直去的技术宅,还是擅长打比方的 “接地气” 专家?身份越模糊,AI 的输出就越容易飘。
我试过一个极端的例子:写一篇关于 “新手养猫避坑” 的内容,把 AI 的身份设定成 “一个养过 3 只流浪猫,其中一只得过猫瘟差点死掉,现在家里还有两只挑食怪的铲屎官,说话有点啰嗦,喜欢用‘我跟你说啊’‘你可别犯傻’这种口头禅”。结果出来的内容,不仅把 “猫瘟治疗时医生开的药名、价格都写出来了”,还加了一句 “我当时抱着猫在宠物医院走廊哭,护士小姐姐递的纸巾是心相印的,现在想起来还挺丢人”—— 这种细节,你不逼 AI,它绝对写不出来。
所以设定身份的时候,别客气,往细了说:年龄、职业、经历、甚至口头禅、小癖好,都给它加上。就像你请一个真人来写东西,你把他的底摸得越透,他写出来的东西就越对你的胃口。
📌 技巧四:用 “反套路” 提问,打破 AI 的 “舒适区”
AI 有个坏毛病:喜欢说 “正确的废话”。你问它 “怎么提高睡眠质量”,它会说 “保持规律作息、少喝咖啡、多运动”,这些谁不知道?但你要是问它 “我每天 11 点睡 7 点起,不喝咖啡,每周跑 3 次步,为啥还是天天失眠?”,它就得琢磨琢磨了,可能会扯出 “睡眠呼吸暂停”“褪黑素分泌异常” 这些更深层的东西。
这就是 “反套路” 提问的好处 —— 逼着 AI 跳出它的 “安全模板”。具体怎么操作?就是先给一个 “看似合理但结果失败” 的前提,再让它分析原因。比如写 “减肥攻略”,别问 “怎么减肥快”,改成 “我每天吃水煮菜,跳帕梅拉,一个月瘦了 3 斤,但掉头发掉得厉害,这到底是哪里做错了?”;写 “职场沟通”,别问 “怎么跟领导提涨薪”,改成 “我上周跟领导说‘我这个月业绩超额完成 30%,能不能涨点工资’,他说‘年轻人要多积累’,我该怎么接话?”。
这种带着 “冲突感” 的提问,能让 AI 不得不放下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道理,去琢磨具体场景里的弯弯绕绕。写出来的内容,自然就更有针对性,也更像 “真人在出主意”。
📌 技巧五:最后一步 “人工整容”,把 AI 的 “机器骨” 换成 “人肉味”
说实话,就算前面几步做得再好,AI 生成的内容还是会有股子 “塑料感”。这时候就得靠咱们自己动手 “整容” 了 —— 不是大改,而是抠细节,把那些一看就是机器写的句子,换成咱们平时说话的调调。
具体改啥?首先看短句和长句的搭配。AI 特别喜欢写长句子,一逗到底,读着累。你把它拆成短句,比如 “在面对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就很有可能在行业洗牌的过程中被淘汰出局”,改成 “市场这么卷,企业要是不赶紧调调方向,很容易就被洗牌洗掉了”,是不是顺耳多了?
然后是加 “口头禅” 和 “语气词”。在段落开头或者结尾,加个 “你猜怎么着?”“说实话啊”“我跟你说”,一下子就亲切了。还有那些过于 “书面化” 的词,比如 “综上所述” 换成 “说白了”,“因此” 换成 “所以啊”,“一方面” 换成 “这边呢”。
最后,一定要加 “个人偏见”。AI 喜欢中立,但人都有偏见。你写美食测评,别只说 “这家店味道不错”,加上一句 “就是老板有点抠,给的香菜比别人家少一半,我下次得提醒他多放”;写电影评论,别只说 “剧情紧凑”,加上 “不过结尾有点强行煽情,我旁边那大姐哭得起劲,我却觉得有点尬”。这些带着个人色彩的小吐槽,恰恰是原创性的 “加分项”。
说到底,AIGC 只是个工具,就像以前的钢笔、现在的电脑一样。真正决定内容好坏的,还是用工具的人。你肯花心思琢磨提示词,肯动手改细节,就算是 AI 生成的,也能带着你的体温和个性。要是图省事,直接让 AI “自由发挥”,那出来的东西,能过原创检测才怪。
记住了,好内容从来不是 “生成” 出来的,是 “磨” 出来的。AI 能帮你搭骨架,但肉得自己填,血得自己输,这样才算真正的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