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 AI 文章总撞车?先搞懂查重率高的 3 个根源
现在用 AI 写东西的人越来越多,打开搜索引擎翻几页,感觉内容都差不多。这不是错觉,很多人用 AI 生成的文章查重率能飙到 70% 以上,发出去不仅没流量,还可能被平台判定为低质内容。
为啥会这样?见过太多人踩坑,总结下来无非三个原因。最常见的是 prompt 太简单。就拿写产品测评来说,有人直接丢一句 “写一篇某手机的测评”,AI 能给啥?肯定是挑些公开参数堆一堆,跟别人的内容能不一样吗?这些基础信息早被扒烂了,查重率不高才怪。
再就是用的模型太 “大众脸”。像 GPT-3.5 这类通用模型,训练数据就那些,生成的内容难免有模板化痕迹。你用它写职场技巧,我也用它写,结果自然大同小异。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 —— 改写时没抓核心。不少人拿到 AI 初稿,就改几个词换个句式,意思还是老一套。查重系统可不是傻子,深层语义一比对,照样能识别出来。
想解决查重问题,得从根上入手。不是说 AI 写的东西不行,是咱们用的方法得调整。接下来就聊聊具体该怎么做。
🔧 优化 Prompt 的 5 个实操技巧,让 AI 写出 “独一份” 的内容
写 Prompt 是个技术活,不是随便敲几句话就行。试过几十种写法,总结出几个管用的技巧,你照着做,AI 生成的内容原创度能提升一大截。
先给 AI 安个 “身份”。比如你想写育儿类文章,别直接说 “写篇宝宝辅食攻略”。换成 “你是有 5 年经验的儿科营养师,现在要给新手妈妈讲 6 个月宝宝添加辅食的注意事项,得用聊天的语气,举 3 个自己遇到的真实案例”。你看,加了身份、场景、细节要求,AI 输出的内容一下子就具体了,跟别人的重合度自然低。
把大问题拆成小步骤。有人让 AI 写 “如何做自媒体”,这题目太大了,AI 只能泛泛而谈。不如拆成 “先分析 3 个 0 粉丝起号的成功案例,总结他们第一个爆款视频的共同点,再说说普通人能复制的 3 个方法”。越具体的指令,AI 越能写出有细节的内容,这些细节就是原创的关键。
加入 “反套路” 要求。现在很多行业文章都有固定模板,比如写产品测评,上来就是参数介绍,然后优缺点,最后总结。你可以在 Prompt 里说 “别按参数罗列的方式写,先讲一个用户用这款产品踩坑的故事,再从故事里引出产品的 3 个设计问题”。换个角度,内容自然就新鲜了。
指定 “输出格式”。比如写职场文章,别让 AI 自由发挥。可以要求 “用‘场景 + 错误做法 + 正确技巧’的结构,每个部分加一句自己的吐槽”。结构化的输出既能保证内容有条理,又能因为格式独特降低查重率。
留 “修改空间”。在 Prompt 最后加一句 “内容里留 3 个可以替换的案例,我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这样 AI 生成时会有意识地避免过于固定的表述,方便你后续二次创作。
这些技巧看着简单,实际用起来得灵活调整。不同的主题、不同的 AI 模型,反应都不一样。多试几次,你就能摸出规律。
📝 改写文章的 “黄金法则”:不是换词,是换逻辑
很多人觉得降重就是把 “好” 换成 “优秀”,把 “非常” 换成 “极其”。这种方法早就不管用了,现在的查重系统能识别语义,光换近义词没用。真正有效的改写,是换逻辑。
先拆原文结构。拿到一篇 AI 生成的文章,别着急改。先把它拆成几个部分,看看每部分讲了啥,逻辑是怎么推进的。比如一篇讲 “早起好处” 的文章,可能是 “早起能提高效率→早起能让人心情好→早起能养成好习惯”。你可以换成 “早起能养成好习惯→好习惯能提高效率→效率高了心情自然好”。逻辑顺序一变,内容看起来就完全不同了。
加 “个人色彩”。AI 写的东西大多很客观,缺 “人味儿”。你可以在里面加自己的经历、感受。比如 AI 写 “跑步能减肥”,你可以改成 “我之前试过连续跑步一个月,每天早上跑 30 分钟,配合饮食调整,瘦了 5 斤。不过中间有次偷懒停了一周,体重就反弹了 1 斤。这才发现,跑步减肥得坚持”。加了具体的个人体验,原创度立马上去了。
换 “表达方式”。AI 喜欢用书面语,你可以改成口语化的表达。比如 AI 写 “冬季气温较低,人体新陈代谢减缓,需注意保暖”,你可以说成 “冬天天儿冷,人动得少,身上容易发冷。穿厚点是必须的,尤其是脖子和脚踝,别冻着”。接地气的话不仅好读,还能避免和其他文章重复。
加 “细节补充”。AI 写的内容往往比较概括,你可以往里面加具体的细节。比如 AI 写 “这款手机拍照不错”,你可以改成 “这款手机在逆光下拍人像,背景的天空不会过曝,人脸的细节也能拍清楚,就连头发丝都能根根分明。上次我在夕阳下给朋友拍照,出来的效果比我之前用的那款相机还自然”。细节越具体,越难和其他内容重合。
删 “多余内容”。AI 有时候会说些套话、空话,这些内容不仅占篇幅,还容易和其他文章重复。改写时把这些删掉,留下核心信息。比如 AI 写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线上购物越来越流行”,你可以直接说成 “现在网上买东西太方便了,我家吃的用的,基本都是在网上买”。
改写不是一蹴而就的,一篇文章改个两三遍很正常。改完后自己读几遍,感觉顺了,有 “自己说的话” 那味儿了,就差不多了。
📊 用 “数据 + 案例” 加持:让内容既真实又独特
光靠技巧还不够,想让文章原创度高,还得有 “硬货”。数据和案例就是最好的 “硬货”,既能提升内容价值,又能降低查重率。
找 “小众数据”。别总用那些大家都在用的公开数据,比如 “中国网民数量达到 10 亿”。可以去行业报告、地方统计年鉴里找些不太常见的数据。比如写 “农村电商发展”,你可以用 “某县 2023 年农村电商销售额同比增长 35%,其中农产品线上销量占比达 60%”,这样的数据别人很少用,原创度自然高。
用 “身边案例”。别总举那些新闻里的大案例,身边的小事例更有说服力。比如写 “短视频创业”,别总说 “某网红靠短视频月入百万”,可以说 “我邻居张姐,退休后拍短视频教大家做家常菜,粉丝不多,就 5000 多人,但每个月能通过带货赚 2000 多块零花钱。她最开始就用手机拍,镜头都没对准,慢慢练才好起来的”。真实的小事例很难和别人重复,还能让读者有共鸣。
“数据 + 案例” 结合。单独的数据太干,单独的案例又不够有说服力。把两者结合起来效果最好。比如写 “直播带货的前景”,你可以说 “据某平台数据,2023 年县域直播带货销售额同比增长 80%。我们县的李大哥就是做这个的,他卖自家种的苹果,去年通过直播卖了 3 万斤,比之前批发给收购商多赚了 5 万块”。数据支撑观点,案例让数据落地,这样的内容既专业又独特。
找数据和案例不用太复杂,平时多留意身边的事,多看看行业报告、地方新闻,积累多了自然有东西可写。
🧐 避开 “查重雷区”:这些坑千万别踩
降重的时候,有些坑看着不起眼,踩进去就麻烦了。总结了几个最容易犯的错误,你可得注意。
别 “大段复制”。有些人觉得 AI 写的某一段特别好,舍不得改,直接复制过来。哪怕就一段,也可能被查重系统标出来。再精彩的内容,也得用自己的话重新说一遍。
别 “过度依赖工具”。现在有很多所谓的 “降重工具”,号称能一键降重。试过几款,大多是把句子打乱,或者替换一些生僻词,读起来特别别扭,而且查重率也降不了多少。这些工具可以用,但不能全靠它们,最终还得自己手动改。
别 “偏离主题”。为了降重,有些人改着改着就跑偏了,本来是写 “职场沟通技巧”,结果改成了 “职场人际关系”。这样虽然原创度高了,但内容没用了,读者看了会觉得被骗了。降重的前提是保证内容有价值。
别 “格式太统一”。很多人写文章喜欢用固定的格式,比如每段都是 “观点 + 案例 + 总结”。时间长了,很容易被查重系统识别出规律。偶尔换种格式,比如先讲案例,再引出观点,或者中间加个反问句,都能降低重复率。
这些坑都是过来人踩过的,避开它们,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 最后一步:用 “AI 检测工具” 验证效果
改完文章别急着发,先找个 AI 检测工具查一下。现在市面上有不少这类工具,比如 “第五 AI” 的检测功能就挺好用的,能查出文章的 AI 生成概率,还会标出可能重复的地方。
检测的时候注意看两个指标:一是 “AI 生成概率”,最好控制在 20% 以下;二是 “重复片段”,如果有大段标红,说明那部分还得改。
检测完不是就完事了,得根据结果再调整。标红的地方重点改,AI 生成概率高的段落换种表达方式。有时候可能得改个两三遍才能达标,别嫌麻烦,这一步能帮你避免很多后续问题。
另外,不同的平台对查重的标准不一样。发公众号的文章和发学术期刊的文章,要求肯定不同。根据发布平台的要求调整检测标准,这样才更有针对性。
降重这件事,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关键是掌握方法,多练习。刚开始可能觉得费劲,改个几篇就顺手了。记住,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