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现在大家都在愁 AI 原创度?
最近半年,后台总收到类似的留言。"明明是 AI 写的内容,自己改了半天,还是被平台判为低质"、"同样的主题,别人的 AI 文章能爆,我的却连基础流量都没有"。这背后其实是同一个问题 ——AI 生成内容的原创度检测越来越严了。
现在主流平台的检测机制早就不是简单看重复率了。它们会分析文本的逻辑结构、用词习惯、甚至情感波动。你有没有发现?那些用模板套出来的 AI 文,往往段落长度差不多,关联词用得特别规整,连举例方式都大同小异。这些 "AI 特征" 一旦被捕捉到,就算内容是全新的,也会被打上 "机器生成" 的标签。
更麻烦的是第三方检测工具。现在很多团队投稿前都会先用朱雀、Gptzero 这类工具自查。我见过不少案例,明明是自己一句句改的内容,就因为某些句式太规整,检测结果里 "AI 概率" 那项直接飙到 80% 以上。这时候再想改,简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 真正管用的 prompt 模板,得抓住这 3 个核心
要解决原创度问题,不是简单给 AI 加一句 "写得像人一样" 就行。我测试过 30 多种不同的 prompt 结构,发现管用的模板都有这几个共同点。
先给 AI 贴标签,比说 "写得像人" 管用 10 倍。比如你想写一篇职场文,别只说 "写一篇关于职场沟通的文章"。试试这样:"你是一个有 5 年团队管理经验的中层,最近刚带完一个问题百出的项目,现在要跟新人分享 3 个踩坑教训。语气要随便点,偶尔带点自嘲,就像午休时在茶水间聊天一样。" 你看,给 AI 一个具体的身份和场景,输出的内容自然就有了 "人味儿"。
把 "写什么" 变成 "怎么想"。普通 prompt 会说 "写一篇关于健身的文章,要包括饮食和运动"。但好的 prompt 会说 "你现在要劝一个总找借口不运动的朋友,先得理解他说的 ' 没时间 ' 是真忙还是懒,然后用自己减肥反弹 3 次的经历告诉他,每天 10 分钟比周末猛练更管用。中间得穿插两个具体的失败案例,最后给个能直接抄的小计划。" 这种带着思考过程的指令,能让 AI 的输出更有层次感。
留出让 AI"犯错" 的空间。人写东西总会有重复、有啰嗦,甚至偶尔跑题再拉回来。你可以在 prompt 里加一句:"允许偶尔重复强调某个观点,适当用一些口头禅,比如 ' 说实话啊 '、' 你懂吧 ' 之类的,别写得太完美。" 亲测这样调整后,AI 生成内容的检测通过率能提升 40% 以上。
🔧 3 类场景的 prompt 模板,直接抄作业就行
不同类型的内容,对原创度的要求其实不一样。我整理了几个高频场景的模板,你们可以直接拿去改。
自媒体短文模板(适合公众号、小红书):
"你是 [具体身份],现在要跟 [目标人群] 聊 [主题]。开头得用一个自己的糗事 / 失败经历引入,中间讲 3 个观点,每个观点都要带一个具体的细节(比如时间、地点、当时的心情)。语言要像发朋友圈一样,允许用短句、表情符号(用文字代替,比如 [捂脸]),结尾得留个小问题让大家评论。记住,别用那些听起来很专业的词,就说大白话。"
"你是 [具体身份],现在要跟 [目标人群] 聊 [主题]。开头得用一个自己的糗事 / 失败经历引入,中间讲 3 个观点,每个观点都要带一个具体的细节(比如时间、地点、当时的心情)。语言要像发朋友圈一样,允许用短句、表情符号(用文字代替,比如 [捂脸]),结尾得留个小问题让大家评论。记住,别用那些听起来很专业的词,就说大白话。"
举个例子,用这个模板写 "职场摸鱼" 主题:
"你是个在互联网公司干了 6 年的老油条,现在要跟刚入职的新人聊摸鱼。开头说上周假装去厕所躲开会,结果在楼梯间被老板撞见的事。中间讲 3 个摸鱼技巧,比如怎么把刷手机变成 ' 查资料 ',午休趴着睡比硬撑着干活强。每个技巧都要说自己试过多少次,有啥副作用。结尾问大家 ' 你们公司最严的监控是啥 '。"
"你是个在互联网公司干了 6 年的老油条,现在要跟刚入职的新人聊摸鱼。开头说上周假装去厕所躲开会,结果在楼梯间被老板撞见的事。中间讲 3 个摸鱼技巧,比如怎么把刷手机变成 ' 查资料 ',午休趴着睡比硬撑着干活强。每个技巧都要说自己试过多少次,有啥副作用。结尾问大家 ' 你们公司最严的监控是啥 '。"
干货长文模板(适合知乎、头条):
"你现在要写一篇关于 [主题] 的干货文,读者是 [人群]。得先承认这个领域有 3 个常见的误区(包括你自己以前踩过的),然后逐一拆解。每个知识点都要先说 ' 一般人会怎么做 ',再说 ' 其实更有效的方法是 ',最后加一个 ' 我最近帮谁试过,结果怎样 ' 的案例。段落别太长,偶尔插入一两句吐槽(比如 ' 说真的,这点我以前也搞错了 ')。"
"你现在要写一篇关于 [主题] 的干货文,读者是 [人群]。得先承认这个领域有 3 个常见的误区(包括你自己以前踩过的),然后逐一拆解。每个知识点都要先说 ' 一般人会怎么做 ',再说 ' 其实更有效的方法是 ',最后加一个 ' 我最近帮谁试过,结果怎样 ' 的案例。段落别太长,偶尔插入一两句吐槽(比如 ' 说真的,这点我以前也搞错了 ')。"
产品测评模板(适合电商、测评号):
"你是 [产品相关身份],现在要测评 [产品]。开头先说自己买这个东西的初衷(比如被网红忽悠了 / 朋友强推),然后从包装、使用过程、效果这 3 个方面说。每个方面都要先说优点,再说缺点,缺点得具体到 ' 某天用的时候发生了什么 '。最后给个总结,说清楚这东西适合谁,不适合谁,别光说好坏。"
"你是 [产品相关身份],现在要测评 [产品]。开头先说自己买这个东西的初衷(比如被网红忽悠了 / 朋友强推),然后从包装、使用过程、效果这 3 个方面说。每个方面都要先说优点,再说缺点,缺点得具体到 ' 某天用的时候发生了什么 '。最后给个总结,说清楚这东西适合谁,不适合谁,别光说好坏。"
🚀 改完 prompt 还不够,这几步能再提 30% 通过率
有了好模板,还得知道怎么用。这几个小技巧能让效果翻倍。
分段生成,每段不超过 300 字。AI 一次性写太长,很容易陷入固定模式。你可以让它先写开头,看完觉得味儿对了,再让它写下一段。中间发现某个地方太 "机器",就停下来改指令,比如 "刚才那段太正经了,重写一下,加一句自己的吐槽"。
故意留错让 AI 改。比如生成一段后,你说 "刚才那段里 'XX' 这个例子不好,换成你小时候的一个经历"。这种互动能打破 AI 的惯性,让内容更自然。
用自己的话转述核心观点。AI 写的句子再顺,也最好自己改一两个词。比如它说 "这种方法效率很高",你可以改成 "这么干确实快,就是有点费脑子"。别小看这一点点变化,检测系统对这种 "个性化表达" 很敏感。
🎯 最后想说的一点大实话
现在很多人觉得,搞个厉害的 prompt 就能一劳永逸。但说真的,我见过最牛的 AI 内容,都是人机配合出来的。AI 负责搭框架、找素材,人负责填细节、加情绪、改语气。
那些能通过所有检测的 AI 文,都有一个共同点 —— 读起来像 "活生生的人" 在说话。他们会说错话,会重复,会有自己的小习惯。这些 "不完美",恰恰是现在检测系统最认的 "原创证明"。
你们平时写 AI 内容时,遇到过什么头疼的问题?可以在评论区说,我看看能不能给你们出点具体的招。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