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 Midjourney 有段时间的朋友应该都发现了 —— 同样是敲 prompt,有人生成的图像专业插画师作品,有人却总像 “流水线产品”。关键就藏在 prompt 的设计里。今天就把我实测有效的高级 prompt 公式和原创技巧掏出来,照着用,你生成的作品辨识度至少能提升 60%。
🎯 高级 prompt 的 “黄金结构”:不是堆砌词,是搭骨架
很多人写 prompt 就像报菜名 ——“一个女孩,红色裙子,森林背景,油画风格”。这种基础款能出图,但想惊艳?得用 “分层逻辑法”。我总结的公式是:主体锚定 + 核心特征 + 风格基因 + 细节颗粒度 + 技术校准。
主体锚定要精准到 “不可替代”。别只说 “一只猫”,试试 “一只左耳缺了小块毛的三花流浪猫,正抬头看樱花飘落”。主体越具体,AI 的创作方向就越明确,避免生成千篇一律的 “大众脸”。这里有个小技巧:加入 1-2 个 “非典型特征”,比如 “戴旧草帽的机器人” 比 “机器人” 记忆点强 10 倍。
核心特征是让作品 “立得住” 的关键。比如想做 “赛博朋克风格的咖啡馆”,核心特征可以是 “霓虹灯在雨雾中形成的光斑,墙面有 30% 剥落的复古瓷砖,吧台后陈列着老式收音机和全息酒瓶”。这些特征要服务于 “氛围”,而不是零散堆砌。记住,特征之间要有逻辑关联—— 雨雾和光斑关联,复古瓷砖和老式收音机关联,这样 AI 生成时不会乱搭配。
风格基因不能只写 “油画风格” 这种大词。要拆成 “风格载体 + 时代特征 + 艺术家影子”。比如 “莫奈的光影处理 + 1920 年代新艺术运动的线条 + 当代数字插画的色彩饱和度”,这样生成的风格既有经典底蕴,又有新鲜感。我试过用 “宫崎骏动画的场景构图 + 安塞尔・亚当斯的黑白对比度” 做风景图,出来的效果既有童话感又有质感,完全避开了常见的 “糖水片” 画风。
细节颗粒度决定作品的 “耐看度”。新手常忽略 “材质” 和 “光影” 的描述。比如 “金属质感” 不如 “做旧黄铜质感,表面有 0.5mm 的划痕,反射着暖黄色台灯的光”;“白天” 不如 “上午 10 点的漫射光,透过纱帘在地面形成条纹阴影,空气中有浮动的微尘”。这些细节会让 AI 在渲染时加入大量 “隐性细节”,放大看也有内容。
技术校准是最后一道保险。别小看参数的作用 —— 想让画面更 “活”,加 “--style raw” 关掉默认美化;要强化风格统一,用 “--s 750”(风格强度);需要特定比例,“--ar 16:9” 比手动裁剪自然得多。我做系列图时必用 “--seed 12345”(固定种子),保证同系列作品的光影和色调一致,这是做原创作品集的关键。
🧩 原创力核心:在 “AI 逻辑” 里埋 “个人密码”
最怕的就是 “AI 生成 = 没有灵魂”。其实只要在 prompt 里埋入 “个人化元素”,就能让作品带上你的印记。这招我教过几个朋友,他们现在生成的图,熟悉的人一眼就能认出 “这是 XX 的风格”。
把 “私人记忆” 转化为视觉符号。我有次用奶奶家的旧藤椅做灵感,prompt 里写 “藤椅的编织纹理(参考 1980 年代南方农家手工藤椅,扶手处有被磨亮的包浆),上面放着我小学时的铁皮文具盒(印着褪色的孙悟空图案),背景是夕阳下的稻田(稻穗高度到膝盖,有 3 只白鹭飞过)”。生成的图完全跳出了 “网红藤椅” 的模板,带着强烈的个人叙事感。你也可以试试 —— 童年的玩具、家乡的地标,甚至是一段难忘的天气(比如 “2018 年梅雨季的某个傍晚,阳台玻璃上的雨滴和远处模糊的路灯”),这些自带 “唯一性” 的元素,AI 很难和别人撞车。
用 “跨领域杂交” 制造新鲜感。AI 对单一风格的理解很成熟,但把不相关的领域捏在一起,就能创造新风格。比如 “把青铜器的饕餮纹转化为赛博朋克机甲的装甲纹路,机甲手持毛笔在宣纸上写字,墨汁飞溅处变成数字代码”。这种 “传统纹样 + 未来机械 + 书法动态” 的组合,几乎不可能和别人重复。关键是找到两个 “跨度足够大但有隐性关联” 的领域 —— 比如 “老上海月份牌的色彩 + 赛博朋克的霓虹”,色彩都是 “浓艳但有层次”,融合起来就很和谐。
给 AI“留创作空间,但设边界”。完全放开让 AI 自由发挥,容易跑偏;卡太死又没灵气。我的做法是 “明确禁止项 + 模糊引导项”。比如想画 “未来城市”,可以写 “禁止出现飞行器和全息广告(太多人用了),要有 3 种以上绿色植物(但不说具体种类),建筑表面有类似珊瑚的自然生长纹理(但不规定颜色)”。这样既避开了同质化元素,又给 AI 留了发挥空间,生成的作品会有 “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的惊喜。
🔍 避开 “同质化陷阱”:这些坑我替你踩过了
刚开始玩的时候,我生成的图总像 “大家闺秀撞衫”—— 明明用了不同关键词,结果风格却很像。后来才发现,有些 “热门词” 就是同质化的源头,还有些细节没处理好,再好的创意也白搭。
别迷信 “爆款关键词”。“8K 高清、超写实、cinematic lighting” 这些词,现在几乎成了 “标配”。用多了,AI 就会往 “标准化审美” 上靠。我做过实验:两张同样的主体 prompt,一张加 “8K、超写实”,一张换成 “35mm 胶片质感,轻微颗粒感,暗角 30%”,后者的独特性明显更高。替代方案有很多 —— 想强调质感,用 “蜡笔笔触边缘模糊”“水彩晕染效果(水分含量 60%)”;想突出氛围,用 “黎明前的蓝调时刻”“阴天的漫射光(无直射光源)”,这些词用的人少,反而能做出差异化。
控制 “元素密度”:少而精比多而杂好。有人觉得加的元素越多越独特,结果画面乱成 “大杂烩”。比如 “一个女孩,汉服,机甲,翅膀,魔法阵,星空背景”,AI 根本不知道该重点表现什么,最后只能各元素 “平均分配”,反而没记忆点。正确的做法是 “1 个核心元素 + 2 个辅助元素”。比如 “核心是汉服(重点刻画刺绣细节),辅助是机甲护腕(只在袖口)和飘落的樱花(数量控制在 5-8 朵)”,这样主体突出,辅助元素又能增加特色。
“反向描述” 比 “正向描述” 更精准。想让 AI 避开某种效果,直接说 “不要 XX” 不如说 “类似 XX 但做 XX 调整”。比如不想让人物表情太僵硬,别写 “不要面瘫”,试试 “表情像刚听完一个冷笑话,嘴角微扬但眼神没笑意”。这种具体的 “状态描述”,AI 更容易理解。我画动物时常用这招 ——“不像宠物猫那样温顺,像刚捕猎完的野猫,耳朵向后压但尾巴放松”,出来的神态就很有张力。
🛠️ 参数搭配:让 prompt 效果翻倍的 “隐藏开关”
很多人只关注文字 prompt,却忽略了参数的 “加持作用”。其实参数就像 “滤镜的微调按钮”,选对了能让作品质感再上一个台阶。这几个参数组合是我测试几十次总结的,实用性拉满。
“--style raw”+“风格关键词”:适合原创风格。Midjourney 默认的 “--style 4b” 会自动加入美化效果,容易让不同风格趋向统一。换成 “--style raw”,AI 会更严格按照你的风格描述来生成。比如想做 “极简主义”,用 raw 模式 +“线条减少 30%,留白占画面 50%,莫兰迪色系”,出来的效果比默认模式干净 50%。但注意,raw 模式对 prompt 的细节要求更高,风格描述不能含糊。
“--ar 3:2”+“场景关键词”:增强叙事感。不同比例适合不同场景 ——1:1 适合肖像,16:9 适合风景,但 3:2(接近电影画幅)最适合 “有故事感的画面”。我拍 “人物场景” 时必用这个比例,再加上 “从斜后方 45 度视角拍摄,人物占据画面 30% 空间”,画面立刻有了 “叙事张力”。如果是静物,试试 “4:5”(接近杂志内页),搭配 “俯拍视角,物品呈对角线摆放”,高级感马上出来。
“--no” 参数用来 “减法创作”。这是个被低估的功能 ——“--no 常见元素” 能精准去掉你不想要的东西。比如生成古风图时,总出现现代物品,就加 “--no 塑料、电子屏幕、现代服饰”;想做 “无脸人物” 突出氛围,加 “--no 清晰面部特征”。我最近画 “情绪氛围图”,用 “--no 具体人物”,AI 就会用光影、物体来表现情绪,反而更有想象空间。
🎨 原创作品的 “验收标准”:这样才算真・独特
生成完图别着急发,先问自己三个问题:这张图能不能让人记住一个 “核心点”?有没有别人很难复制的 “专属元素”?如果去掉风格关键词,还能看出是你的作品吗?能通过这三关,才算真正的原创。
核心点要 “一眼可见”。比如我最近做的 “旧物系列”,每张图都有 “被阳光晒褪色的边缘” 这个核心视觉点 —— 可能是旧书的书脊,可能是老照片的边框。别人看的时候,即使记不住具体物品,也会记住 “那种温暖的褪色感”。你可以给自己定个 “视觉锚点”,比如固定用 “某种纹理”(龟裂的墙皮、编织物的纹路),或者 “某种光影”(透过树叶的光斑、台灯下的投影),坚持用几次,就能形成个人标识。
专属元素要 “有个人印记”。我见过一个厉害的玩家,每次 prompt 里都会加 “类似我奶奶织的毛衣纹路”—— 他真把奶奶的毛衣拍了照,提取了纹路特征写进描述。这种带着 “真实个人经历” 的元素,别人就算知道,也很难复制出同样的感觉。你也可以从身边找:家里的老家具纹路、常去的咖啡馆的灯光、甚至是你喜欢的一种气味(转化成视觉,比如 “像刚晒过的被子一样的暖黄色调”)。
风格统一性比 “多变” 更重要。别今天试赛博朋克,明天试水墨,后天试写实。集中 1-2 种风格深耕,把 prompt 里的 “风格基因” 固定下来。比如固定用 “水彩 + 版画” 的混合风格,每次只换主体和场景,慢慢就会形成 “一看就知道是你画的” 的辨识度。我有个朋友专注 “低饱和复古风”,现在他发图,不用标名字,粉丝也能认出来。
最后说句实在的 ——Midjourney 只是工具,真正让作品与众不同的,是你脑子里的 “独家记忆” 和 “审美偏好”。别总想着 “抄爆款 prompt”,把自己的经历、喜好拆成视觉元素写进 prompt 里,生成的作品自然就带着你的温度。下次生成前,先想想 “我有什么别人没有的故事”,再开始敲键盘,效果会完全不一样。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