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之所以能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靠的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独特的思考和表达。但在 AI 写作逐渐普及的今天,很多人发现即便用了最先进的模型,写出来的东西还是像白开水 —— 没观点、没个性、更没灵魂。问题出在哪?答案很简单:Prompt 没给对。
你可能觉得不就是给个题目吗?真不是。Prompt 是你和 AI 之间的 “翻译官”,它得把你脑子里模糊的想法变成 AI 能理解的精确指令。就像你跟厨师说 “随便做点吃的”,端上来的可能是炒饭也可能是面条;但你说 “用昨天剩下的红烧肉做个盖浇饭,多放葱花少淋汁”,出来的味道才是你想要的。原创文章的灵魂,其实就藏在这个 “精准描述” 里。
📝 Prompt:决定原创文章高度的隐形推手
为什么同样的 AI 模型,有人能写出 10 万 + 爆款,有人写出来的东西连自己都不想看?核心差距就在 Prompt 的设计上。好的 Prompt 能给 AI 画一条清晰的创作边界,既不限制它的发挥,又能把它框在你想要的轨道上。
比如你想写一篇关于 “职场摸鱼” 的原创文,直接说 “写篇职场摸鱼的文章”,AI 大概率会给你罗列一堆摸鱼技巧或者批判摸鱼现象 —— 这都是网上随处可见的内容。但你换个 Prompt:“以 95 后职场人的视角,写一篇‘摸鱼是对抗无效加班的消极反抗’的议论文,结合 3 个真实案例,结尾要带点自嘲式的无奈”。你看,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有棱角,有个人色彩,这才叫原创。
Prompt 的关键在于 “信息量密度”。你给的细节越多,AI 对你的意图理解就越透彻。包括文章的核心观点、目标读者、表达方式、结构框架,甚至是语气语调,都得在 Prompt 里说清楚。就像导演给演员讲戏,不仅要说 “你演个悲伤的人”,还要说 “你是因为弄丢了母亲留的唯一遗物而悲伤,这种悲伤里带着自责”—— 只有这样,出来的作品才够味儿。
现在很多人用 AI 写作总觉得 “差点意思”,本质上是把创作的责任全推给了 AI。但事实是,AI 更像个超级执行力工具,而你才是那个握方向盘的人。Prompt 就是你的方向盘,打错了方向,车开得再快也到不了目的地。
🔍 DeepSeek 指令:在垂直领域玩出深度
DeepSeek 这两年在专业领域的表现挺让人惊喜的,尤其是处理那些需要行业知识沉淀的内容时,只要指令给得准,出来的东西能媲美资深从业者。它的特点是 “专注”,你让它钻一个领域的牛角尖,它能给你挖出不少干货。
比如写一篇关于 “新能源汽车电池衰减率” 的技术科普文,普通指令可能只会告诉你 “电池衰减是正常现象”。但你用 DeepSeek 时可以这么设计指令:“以新能源汽车工程师的口吻,解释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在北方零下 10 度环境下的衰减率差异,要包含具体数据对比,最后给车主 3 个延缓衰减的实用建议”。你会发现它不仅能说出两者衰减率大概差 5%-8%,还能解释是因为电解液低温活性不同,连建议里都会提到 “避免在 - 15 度以下长时间停放” 这种细节 —— 这就是垂直领域的深度。
DeepSeek 对 “限定条件” 特别敏感。你在指令里加的限制越多,它的输出就越精准。比如 “写一篇关于跨境电商选品的分析,只针对东南亚市场,排除 3C 类产品,重点分析家居用品的季节性需求,参考 2024 年 Q4 的数据”。这种带着明确边界的指令,能让它避开泛泛而谈,直接切入核心。
但要注意,DeepSeek 不太擅长 “跳脱框架” 的创作。如果你想写一篇带点文艺气息的行业感悟,可能得先让它输出专业内容,再用其他模型调整风格。它就像个严谨的研究员,你让它写论文行,让它写散文可能就差点感觉。
🤖 ChatGPT 指令:在多元风格里玩出花样
ChatGPT 的优势在于 “适应性强”,不管你要什么风格,它都能给你模仿个八九不离十。这一点在写公众号、小红书这类需要 “人设感” 的内容时特别好用。关键是你得在指令里把 “人设” 立住。
比如你想模仿 “毒舌影评人” 的风格写篇电影评论,指令可以这么给:“假设你是一个总爱挑刺但句句在理的影评人,评价《XX 电影》时要先夸 30 秒画面美学,然后用 500 字吐槽剧情逻辑漏洞,最后甩一句‘导演可能把经费都花在请流量明星上了’”。ChatGPT 能精准抓住那种 “先扬后抑” 的节奏,连吐槽的语气都带着点嘲讽,这就是风格化指令的魅力。
它在处理 “跨领域融合” 内容时也很厉害。比如 “用脱口秀的形式,讲三个经济学原理,每个原理配一个生活中的搞笑案例”。这种需要把严肃知识通俗化、娱乐化的需求,ChatGPT 能接得住。它会给你设计成 “朋友聚餐 AA 制里藏着博弈论”“奶茶第二杯半价是价格歧视” 这种接地气的表达,这比干巴巴的理论讲解传播力强多了。
不过 ChatGPT 有个小毛病,有时候会为了迎合风格而牺牲准确性。比如写科技类内容时,你要是让它写得太 “网感”,它可能会把 “量子计算” 说成 “像孙悟空分身一样厉害”—— 虽然形象,但不够严谨。所以用它的时候,最好在指令里加一句 “专业术语必须准确,必要时给出解释”。
💡 两个模型的指令设计,藏着这些共通技巧
不管用 DeepSeek 还是 ChatGPT,设计指令都有几个通用逻辑,掌握了这些,你的原创内容质量能上一个大台阶。
首先是 “身份锚定”。给 AI 一个具体的身份,它的输出会更有代入感。比如写教育类文章,你可以说 “你是有 10 年经验的中学班主任”;写财经类,就说 “你是基金公司的资深研究员”。身份越具体,AI 调用的 “知识库” 就越精准。
其次是 “结构前置”。别让 AI 自己瞎琢磨怎么分段,你在指令里就把框架搭好。比如 “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为什么年轻人不爱打电话,第二部分分析微信语音的社交礼仪,第三部分给 3 个避免沟通误会的小技巧,每部分不超过 300 字”。有了这个框架,AI 就不会东拉西扯。
然后是 “细节补充”。越是个性化的内容,越要给细节。比如写游记,别说 “写篇去云南的游记”,要说 “写篇带父母去云南 7 天的游记,重点写父亲在大理古城买手鼓被宰的趣事,母亲在玉龙雪山高反时的反应,最后说一句带老人旅行的感悟”。细节越多,文章就越有 “人味儿”,这才是原创的精髓。
最后是 “反向约束”。明确告诉 AI 不能写什么,比告诉它要写什么更重要。比如 “写一篇推荐小众旅行地的文章,不要提大理、丽江、三亚,避免用‘此生必去’‘绝美’这种烂大街的词”。反向约束能帮你避开同质化内容,让文章更有新意。
🚀 未来的指令设计,会往哪走?
现在的 Prompt 设计还停留在 “人教 AI” 的阶段,但看这两个模型的迭代速度,很快就会进入 “AI 学人” 的阶段。可能过不了多久,你只要给 AI 看一篇你写的文章,它就能分析出你的写作风格,然后根据这个风格自动生成符合你调性的指令 —— 到时候,“原创” 可能就不再是拼 Prompt 技巧,而是拼你自身的内容沉淀了。
还有一个趋势是 “动态指令”。现在的指令是一次性的,未来可能会像聊天一样,你随时可以打断 AI:“这里的案例不够新,换一个 2024 年的”“这段太严肃了,加个表情包式的比喻”。这种实时互动的指令调整,能让内容更贴近你的预期。
但不管怎么变,有一点不会变:原创文章的灵魂永远是人的思考,Prompt 只是把这种思考传递给 AI 的工具。你对主题的理解越深、观察越细,写出来的指令就越有力量,AI 产出的内容也就越有灵魂。
所以别再抱怨 AI 写不出好东西了,先问问自己:你真的把 Prompt 写明白了吗?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