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工具越来越火,但用得好不好,全看你给的指令到不到位。同样一个 AI 模型,有人用它写出爆款文案,有人却只能得到一堆废话。差别在哪?就在 prompt—— 也就是你给 AI 的指令质量。想要让 AI 成为你的得力助手,原创高效的 AI 指令是核心竞争力。今天就拆解一套高级 prompt 写作公式,帮你快速上手。
🎯 公式核心:目标先行,拆解任务
写指令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我要 AI 做什么?希望得到什么形式的结果?有哪些必须包含的细节?这三个问题想不清楚,AI 大概率会给你 “答非所问” 的回复。
比如你想让 AI 写一篇关于 “年轻人理财” 的文章,直接说 “写篇年轻人理财的文章” 就太模糊了。AI 可能会从理财历史讲到宏观经济,完全偏离你的需求。但如果换成 “以 25 - 30 岁上班族为目标读者,写一篇 800 字左右的理财入门指南,重点讲每月 5000 元工资如何分配,包含应急储备、定投基金、小额保险三个部分”,结果会精准得多。
明确目标的关键是 “具象化”。把抽象的需求拆解成可执行的具体任务。比如 “写个方案” 可以拆成 “方案主题、目标受众、核心观点、呈现形式、字数限制”。拆解得越细,AI 的输出越可控。
还有个小技巧,给 AI 设定 “交付标准”。比如 “内容要口语化,避免专业术语”“结尾要有行动号召”“每段不超过 3 行”。这些细节能让结果更贴合你的使用场景。
👤 角色绑定:给 AI 一个 “身份卡”
AI 本身是中立的,但你可以给它 “装” 上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角色会让 AI 输出的风格、视角、专业度截然不同。这是提升指令效率的黄金法则。
比如想让 AI 写一篇关于 “儿童感冒用药” 的科普文,如果你说 “以儿科医生的身份,给 0 - 6 岁儿童家长写一篇用药指南,重点说明哪些情况不用药、哪些药不能用,用案例说明剂量错误的危害”,得到的内容会比单纯说 “写篇儿童感冒用药文” 专业 10 倍。
角色设定的核心是 “专业领域 + 沟通对象”。比如 “作为 10 年经验的电商运营,给新手讲解如何写直播脚本”“作为高中语文老师,给学生分析古诗中的意象”。角色越具体,AI 的 “代入感” 越强,输出越有针对性。
试试这个对比:同样问 “如何煮奶茶”,给 AI 设定 “港式奶茶店老板” 和 “家庭主妇” 的身份,得到的配方、步骤、侧重点会完全不同。前者可能强调茶底熬制时长,后者更关注简单易操作。
📋 框架前置:给 AI 画 “路线图”
很多人用 AI 时只给目标,不给框架,结果 AI 东拉西扯。就像你让别人去陌生地方,只说终点不说路线,很容易走弯路。给 AI 一个清晰的框架,能大幅提升效率。
框架可以是 “结构大纲”。比如写演讲稿,你可以说 “按‘开场问候 - 个人经历 - 核心观点(分 3 点) - 结尾呼吁’的结构写,每部分控制在 200 字内”。AI 会严格按这个框架填充内容,不会跑偏。
也可以是 “逻辑顺序”。比如整理资料时说 “先分类(政策、案例、数据),再按时间排序,最后总结每个类别的关键点”。AI 会像个助理一样帮你把信息梳理得清清楚楚。
框架的作用是 “定边界”。告诉 AI“先说什么,再说什么,不说什么”。比如写产品介绍,你可以说 “先讲用户痛点,再说产品如何解决,最后对比同类产品的 3 个优势,不提价格”。这样输出的内容会更聚焦你的核心需求。
我试过不给框架让 AI 写活动策划,它写了 800 字还没到重点。后来我给出 “活动主题 - 目标人群 - 流程(含 3 个环节) - 预算分配” 的框架,AI5 分钟就出了可用的初稿。
📝 示例引导:给 AI “参照物”
有时候你描述得再清楚,AI 还是 get 不到你的点。这时候 “给示例” 比 “多解释” 更有用。示例就像给 AI 一个 “标准答案” 的模板,让它照着葫芦画瓢。
比如你想让 AI 写小红书风格的笔记,说 “写得活泼点,用点表情符号” 可能不够。但你说 “参考这个风格:‘💡 发现个宝藏面霜!质地像冰淇淋一样🍦 涂完脸软软的,熬夜后用第二天都不暗沉~ 学生党闭眼入!’,写一篇口红推荐文”,AI 马上就能抓住精髓。
示例的关键是 “风格 + 要素”。如果是写文案,示例要包含语气、常用词汇、结构;如果是做设计描述,示例要说明色彩、元素、布局。哪怕是一句话的示例,也比长篇大论的要求管用。
还有种高级用法,给 AI “错误示例”。比如 “不要写成这样:‘本品功效卓越,深受消费者喜爱’—— 太官方。要写成:‘用了半瓶,脸上的痘印真的淡了!我妈都问我换了什么护肤品’”。这样能帮 AI 避开你不想要的方向。
🔄 迭代优化:让 AI “二次进化”
很少有一次成型的完美指令。高手都懂得根据 AI 的第一次输出,反过来优化指令,这就是 “迭代思维”。
比如你第一次让 AI 写 “职场沟通技巧”,得到的内容太基础。你可以说 “刚才的内容太入门,补充 3 个高层管理和下属沟通的案例,结合心理学中的‘共情效应’来分析”。第二次的结果会深度翻倍。
迭代的核心是 “精准反馈”。别说 “写得不好”,要说 “这里的案例不够具体,换成互联网公司的真实场景”“这段逻辑乱了,先讲问题再给方法”。反馈越具体,AI 的调整越到位。
还可以用 “追问法”。比如 AI 写完一篇文章,你接着问 “把第三段拆成两个小点,用数据支撑观点”“把结尾改成适合短视频口播的句子”。一步步引导 AI 逼近你的理想结果。
记住,AI 就像个新人助理,你需要通过多次 “指令 - 反馈” 让它越来越懂你。长期下来,你的指令会越来越高效,甚至能形成专属的 “指令模板”。
🚫 避坑指南:这些雷区别踩
知道了怎么做,还要知道怎么避免做错。有些指令看似合理,实则会让 AI “卡壳” 或 “跑偏”。
别用模糊的词。“写篇好文章”“做个漂亮的设计” 这种词 AI 根本不懂。“好” 和 “漂亮” 每个人的标准不同,换成 “阅读量 10 万 + 的公众号文章”“符合小红书热门封面的设计,包含人物、产品、关键词”。
别给矛盾的要求。比如 “写一篇严肃的学术论文,要像脱口秀一样搞笑”,AI 很难同时满足。明确优先级,比如 “以专业性为主,适当加入轻松的例子”。
别忽略 AI 的 “能力边界”。不是所有任务 AI 都能完成。比如 “预测下个月股票走势”“写一篇从未公开的行业数据报告”,AI 要么瞎编,要么直接拒绝。指令要符合 AI 的知识范围和功能。
别写太长的指令。超过 300 字的指令,AI 可能会遗漏重点。尽量分点、分段,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复杂任务可以拆成多个小指令,分步完成。
掌握这些高级 prompt 写作公式,你会发现 AI 突然 “变聪明” 了。其实不是 AI 变了,是你和它的 “沟通方式” 变了。高效的指令,本质是把你的想法 “翻译” 成 AI 能理解的语言。
从今天开始,试试给每个指令加上 “目标 + 角色 + 框架 + 示例”,你会惊叹于 AI 的潜力。记住,好的指令不是 “写出来” 的,是 “设计出来” 的。多练几次,你也能成为 AI 指令的 “高级玩家”。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