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听到有人抱怨,说 AI 写出来的东西一股子机器味,原创度检测根本过不了。真不是 AI 能力不行,你仔细想想,每次让 AI 动笔前,你给的 prompt 是不是就一句话?“写一篇关于 XX 的文章”“总结下这个观点”—— 就这种模糊不清的指令,能指望 AI 给你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原创内容?
📌 高原创度的核心:让 AI 成为 “你的分身” 而非 “模板机器”
AI 本质上是模仿人类思维的工具,但它没办法凭空猜透你的独特视角。想要 AI 写出有灵魂的内容,关键是在 prompt 里注入 “你” 的特质。
比如你是个美妆博主,想让 AI 写一篇粉底液测评。别只说 “测评 XX 粉底液”,试试这样写:“我是混油皮,夏天爱出汗,对粉底液的要求是持妆 6 小时以上、不假面,且价格在 300 元内。请以我的使用场景(通勤 + 户外拍摄)为核心,对比 XX 粉底液和我之前推荐过的 Y 牌,重点分析两者在出油后的氧化差异,语言风格要像我平时直播那样带点小吐槽。”
你看,这样的 prompt 里有明确的身份定位、具体的需求场景、个性化的评判标准,甚至还有风格要求。AI 拿到这样的指令,写出来的内容自然会带上你的印记,原创度怎么可能低?
很多人忽略了一个点,AI 的 “原创能力” 其实是对你提供信息的二次加工能力。你给的信息越独特、越具体,它加工出来的内容就越难和别人撞车。就像做菜,大家都用番茄鸡蛋,有人做出来是酸甜口,有人是咸鲜口,差别就在调料的比例和火候 ——prompt 里的细节就是你的 “独家调料”。
🔍 决定原创度的 3 个 prompt 核心要素
第一个要素是 “身份锚定”。你得告诉 AI,它现在要扮演谁。是刚毕业的职场新人?还是深耕行业十年的老炮?不同的身份,说话的语气、关注的重点天差地别。
比如说写一篇关于职场沟通的文章,让 AI 扮演 “互联网公司 HRBP” 和 “体制内办公室主任”,出来的内容绝对是两个路数。HRBP 可能会强调 “高效反馈”“跨部门协作”,办公室主任可能更看重 “说话留三分”“场合格局”。身份越具体,AI 的输出就越有针对性,原创度的基础就越扎实。
第二个要素是 “冲突设置”。没有冲突的内容就像白开水,谁都能写,自然容易撞车。在 prompt 里加入具体的矛盾点,能逼着 AI 跳出模板化思维。
举个例子,让 AI 写 “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太普通了。改成 “我是个单亲妈妈,在互联网公司做运营,每天加班到 9 点,孩子总说见不到妈妈。请结合我的处境,分析‘准时下班被领导觉得不敬业’和‘陪孩子导致工作拖进度’的两难,给出实际可操作的解决办法,别讲大道理”。
看到没?加入具体的人物困境和现实矛盾后,AI 必须针对这个独特的冲突去思考,写出来的内容自然带着别人复制不了的烟火气。
第三个要素是 “细节颗粒度”。越笼统的指令,AI 越容易套用通用模板;越细致的描述,AI 越能写出差异化内容。
比如写一篇旅游攻略,别说 “写一篇丽江旅游攻略”。改成 “我计划下周去丽江,带爸妈一起,我妈膝盖不好不能爬太多楼梯,我爸喜欢摄影尤其爱拍古建筑。我们住大研古城,预算每天 500 元以内,想避开商业化太重的地方。请推荐 3 个适合老人逛的小众景点,说明从古城怎么过去、有没有无障碍通道、周边有哪些本地人常去的餐馆,重点写每个景点拍照的最佳时间和角度”。
这种带着具体限制条件和细节要求的 prompt,AI 根本没办法套用现成的攻略模板,只能老老实实根据这些细节去组织内容 —— 这就是高原创度的秘诀。
🚫 90% 的人都会踩的 prompt 陷阱
最常见的错误是 “指令过载”。有人觉得 prompt 写得越多越好,堆了一堆要求,结果 AI 抓不住重点,反而写得乱七八糟。
比如这样的 prompt:“写一篇关于减肥的文章,要科学、有趣、带点励志,还要有食谱、运动计划,适合上班族、宝妈、学生,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语言风格像闺蜜聊天,还要有数据支撑。”—— 你自己都不知道核心诉求是什么,AI 怎么可能写好?
正确的做法是 “抓大放小”。先明确 1-2 个核心目标,比如 “给上班族写一篇有趣的减肥食谱”,再补充 1 个关键风格要求,比如 “像同事聊天一样接地气”,其他细节让 AI 根据这个核心去发挥。
另一个陷阱是 “缺少否定项”。只告诉 AI “要写什么”,不告诉它 “不要写什么”,很容易让内容混入一堆陈词滥调。
比如让 AI 写 “年轻人理财”,可以在 prompt 里加一句 “别提‘基金定投是唯一选择’这种话,我身边好多人定投亏惨了”。提前排除掉那些烂大街的观点,AI 就必须去寻找新的角度,原创度自然就上去了。
还有人喜欢在 prompt 里用 “高大上” 的词,什么 “赋能”“闭环”“底层逻辑”,结果 AI 写出来的内容空洞又生硬。记住,你平时怎么说话,就怎么写 prompt。你跟朋友聊天不会说 “请为我赋能一份早餐建议”,而是说 “早上来不及做饭,推荐点 5 分钟能搞定的早餐呗”—— 对 AI 也一样,越口语化、越像日常对话,输出效果越好。
🎯 不同场景的 prompt 黄金结构
写干货文的时候,prompt 可以用 “问题 + 身份 + 反常识结论” 的结构。比如写一篇关于职场的文章:“我是做新媒体的,最近总被领导说‘内容没爆点’。很多人觉得爆文必须标题党,但我发现我们行业(教育)读者很反感夸张标题。请以‘不做标题党也能出爆文’为核心,结合 3 个我之前写的阅读量过万的案例(标题分别是《三年级孩子作文总跑题?这 3 个方法亲测有效》《老师不会明说的:补课不如补这 4 个习惯》),分析它们能火的真正原因,用同行能看懂的行话来说。”
写故事类内容,适合用 “人物 + 场景 + 未完成的动作” 结构。比如:“小区门口开了家五金店,老板是个 60 岁的大爷,每天早上 7 点准时开门,门口总摆着一把修到一半的旧椅子。昨天我去买钉子,发现大爷在偷偷抹眼泪,旁边放着一张泛黄的照片。请顺着这个场景往下写,别写太狗血,就像平时街坊聊天那样自然。”
写观点文则要突出 “立场 + 证据 + 情绪”。比如:“我坚决反对‘年轻人就该多加班’这种说法。上周我部门新来的实习生连续加班一周,在工位上晕倒了。请结合这个事,分析‘加班文化’对年轻人身体和职业发展的伤害,语气就像我跟领导争论时那样,带点激动但别骂人。”
✏️ 测试 100 次总结的 prompt 优化技巧
写完 prompt 别急着让 AI 输出,先自己读一遍,问自己三个问题:“如果我是 AI,能明确知道写什么吗?”“这个指令有没有逼着我必须用新角度思考?”“输出的内容会不会和别人撞车?”
如果有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就赶紧修改。比如发现指令太模糊,就加一个具体的例子;觉得可能会撞车,就加一个独特的个人经历。
另外,一定要给 AI “试错空间”。第一次输出不满意,别直接换话题,而是在 prompt 里告诉它哪里不对。比如:“刚才写的减肥食谱太复杂了,我早上只有 10 分钟做饭时间,重新写 3 个超简单的,步骤别超过 3 步,食材在便利店就能买到。”
这种 “反馈式优化” 能让 AI 越来越懂你的需求,写出来的内容也会越来越贴合你的预期。就像教徒弟,一次教不会就多教几次,总能摸到门道。
💡 最后想说的:AI 是笔,prompt 是手
你不能指望一支笔自己写出好文章,同样,AI 的能力再强,也需要你的手(prompt)来引导。那些说 AI 写不出原创内容的人,本质上是把 AI 当成了 “自动写作机”,而不是 “需要配合的工具”。
下次再用 AI 写作,花 5 分钟把 prompt 写得具体点、独特点、带点 “你自己的脾气”,你会发现 —— 原来 AI 能写出这么像 “人” 的内容。原创度?根本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