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做 AI 写作的人越来越多,但同样的工具,有的人写出来的东西让人眼前一亮,有的人却总是得到一堆废话。差别在哪儿?很大程度上就看你会不会写 prompt。今天就来好好聊聊,那些能让 AI 听话又出活的 prompt 到底有啥特点,再对比几种流行的公式,帮你找到最顺手的那一款。
📌 好的 AI 写作 prompt,都带着这几个 “显性基因”
目标感像激光一样准。见过太多人写 prompt 就跟说梦话似的,“帮我写篇关于教育的文章”“给我弄个产品介绍”。这种模糊指令,AI 只能给你一锅大杂烩。真正管用的 prompt,会把目标钉死在具体场景里。比如 “给刚生完孩子的妈妈写一篇 300 字的婴儿防晒科普,要包含 3 个最容易踩的误区和对应的正确做法”,你看,人群、篇幅、核心内容全齐了,AI 想跑偏都难。
角色设定能骗过真人。AI 本质是个超级模仿秀演员,但你得告诉它演谁。我见过最绝的一个 prompt 是这么写的:“你现在是小区门口开了 20 年杂货铺的王大爷,顾客是刚搬来的 95 后女生,她想买一瓶性价比高的洗衣液,你得用带点方言的口语给她推荐,顺便扯两句最近小区里的新鲜事”。这种设定一出来,AI 输出的内容自带画面感,哪还有半点机器味?
边界感划得清清楚楚。很多人忽略了 “不能写什么” 比 “要写什么” 更重要。有次我让 AI 写一篇职场文,加了句 “不要用‘家人们’‘宝子们’这种网络热词,不要举马云、任正非的例子”,结果出来的东西立刻就有了专业感。设定边界不是限制 creativity,而是帮 AI 排除掉那些可能拉低质量的干扰项。
自带 “脚手架” 结构。优秀的 prompt 会给 AI 搭好骨架。比如写公众号文章,直接说 “标题要包含数字,开头用一个读者痛点场景,中间分 3 点论述,每点配一个真实案例,结尾要有行动号召”。这种结构化指令,比单纯说 “写篇好的公众号文章” 效率高 10 倍。AI 不是人,它需要明确的路径指引,你给的框架越清晰,它走得就越稳。
🔍 主流 prompt 公式 PK,看看哪款适合你
“角色 + 任务 + 格式” 三板斧公式
这应该是目前最流行的基础款公式了。结构很简单:先给 AI 定个身份,再说明要做什么,最后规定输出格式。比如 “你是有 10 年经验的高中数学老师,给高一学生写一篇讲解三角函数的短文,用 3 个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最后附一道练习题”。
优点是上手门槛极低,新人照着套就能用。对于常见的内容创作,比如写邮件、做 PPT 大纲、整理会议纪要这些,效率特别高。我见过一个行政助理,用这个公式让 AI 处理各种文书,工作量直接减了一半。
但缺点也很明显,深度不够。遇到复杂任务,比如写市场分析报告、设计课程大纲,这种公式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它更适合处理标准化、流程化的内容,想产出有洞见的东西,还得加料。
“问题 + 背景 + 约束” 黄金圈公式
这个公式的核心是从问题出发,先说明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再给出限制条件。典型例子:“很多职场新人不知道怎么跟领导汇报工作导致错失机会(问题),你作为上市公司的部门总监(角色),结合你带新人的经验(背景),写一篇 800 字的指南,要包含 3 个具体话术模板,不能用太理论化的语言(约束)”。
它的优势在于产出内容的针对性极强,特别适合解决实际问题。我用这个公式写过好几次产品说明书,把用户最常问的问题放进 prompt 里,出来的内容几乎不用改就能直接用。
麻烦的地方是对使用者要求高。你得先想清楚核心问题是什么,背景信息哪些该给哪些不该给。新手容易要么信息给得太少,要么一股脑全塞进去,结果反而影响 AI 判断。
“场景 + 目标 + 风格” 沉浸式公式
这个公式擅长打造氛围感,适合需要强烈代入感的内容。结构是:先搭建一个具体场景,说明要达成的目标,再规定语言风格。比如 “假设你是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现在要给一群外国游客介绍鸟巢场馆(场景),目的是让他们了解建筑特色的同时感受到中国文化(目标),要用轻松幽默的语气,穿插两个关于场馆建设的小故事(风格)”。
用好了能写出特别有感染力的内容,比如故事、文案、演讲稿这些。我之前帮一个朋友写婚礼致辞,用这个公式让 AI 模拟新郎的视角,出来的稿子感动得全场落泪。
但它的适用范围比较窄,像写论文、做数据分析这种偏理性的内容,用这个公式反而会显得冗余。而且场景描述太费脑子,有时候为了搭个场景,比自己写还累。
“示例引导式” 懒人公式
这是最适合纯新手的公式:直接给一个例子,让 AI 照着葫芦画瓢。比如 “像这样写产品卖点:【充电宝】不是所有充电宝都叫快充,我们的 30 分钟充满 60%,比同类快 2 倍 —— 你看,突出对比和具体数据。现在你来写这款蓝牙耳机的卖点”。
优点是零思考成本,只要能找到一个好例子,就能套出不错的结果。我见过有人用这个方法批量生成短视频脚本,把爆款视频的结构拆解出来当示例,效率惊人。
缺点也很致命:很容易被示例带偏。如果示例本身质量不高,AI 写出来的东西只会更差。而且这种方法写不出太有新意的内容,毕竟本质上是在模仿。
🧐 选模板前,先搞懂这几个 “适配原则”
看你要解决什么级别的问题。如果只是写个请假条、整理个会议记录这种简单任务,“角色 + 任务 + 格式” 公式足够用了。要是想写深度分析文章、设计复杂方案,就得用 “问题 + 背景 + 约束” 这种信息密度高的公式。别拿个锤子就把所有东西都当钉子敲。
看你对 AI 的熟悉程度。刚上手的时候,用 “示例引导式” 能快速建立信心,等你慢慢摸透 AI 的脾气了,再尝试 “场景 + 目标 + 风格” 这种需要更多设计的公式。我自己也是从只会说 “帮我写篇文章”,到现在能写出几百字的复杂 prompt,这个过程急不来。
看内容的应用场景。发朋友圈、写短视频文案,用 “场景 + 目标 + 风格” 容易出爆款;写工作报告、学术论文,“问题 + 背景 + 约束” 更能保证专业性。我有个做新媒体的朋友,给短视频写文案用场景公式,给客户写方案用问题公式,切换自如。
看你的时间成本。有时候赶工,哪有时间琢磨复杂公式?直接用 “角色 + 任务 + 格式” 快速出一版,总比卡着不动强。但如果是重要内容,花半小时打磨一个精准的 prompt,能省掉后续几小时的修改时间,这笔账得算清楚。
🔨 教你个 “万能改造法”,把普通 prompt 变高级
不管用哪种公式,都可以用这个方法升级:在基础公式里加 “变量调节项”。比如在任何公式后面加上 “用 3 个比喻说明”“避免使用专业术语”“每段不超过 20 个字”,这些小调节能让结果瞬间提升一个档次。
我最近常用的一个进阶技巧是 **“反向提示”**。就是在 prompt 里加上 “你可能会写出这样的内容:……(先预判一个平庸的结果),但我希望你能……”。这种方式能帮 AI 避开常见陷阱,亲测有效。
还有个小窍门,写完 prompt 别急着提交,先自己读一遍。如果你自己都觉得含糊不清,AI 肯定更懵。我一般会问自己三个问题:角色够具体吗?任务够明确吗?输出要求够清晰吗?有一个答不上来,就回去改。
💡 最后想说,prompt 的本质是 “翻译”
把你脑子里模糊的想法,翻译成 AI 能理解的精确指令 —— 这才是写 prompt 的核心能力。没有完美的公式,只有最适合当下场景的公式。
刚开始不用追求完美,先写起来,然后根据 AI 的反馈不断调整。我见过最厉害的 prompt 高手,都是在一次次试错中练出来的。记住,好的 prompt 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